《升華之夜》

《升華之夜》音樂家阿諾爾德·勛伯格作於1899年9月。被評為50部經典音樂之一。

簡介

勛伯格勛伯格

勛伯格的《升華之夜》帶有強烈的華格納風格,原本為弦樂六重奏的作品經過改編後由弦樂隊奏出,更具有一種”愛的說服力。

1899年夏天,勛伯格的一部具有決定意義的作品誕生了,這部作品即《升華之夜》。這部作品以理察·德默爾的一首象徵主義詩歌為基礎創作,在當時被認為“有傷風化”:一個男人和一個懷有別人孩子的女人之間的愛與寬容,改變了他們的世界;他們在一個“溫暖、明亮的夜晚”整夜漫步。當時的勛伯格正與恩師兼好友——策姆林斯基的妹妹瑪蒂爾德一見鍾情,或許該作品的浪漫氣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來源於他與瑪蒂爾德日益升溫的愛情吧。
勛伯格早期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華格納風格,正如這部《升華之夜》,初次欣賞這部作品的人會懷疑自己聽到的是華格納的作品。《升華之夜》是單樂章作品,可以再按照表情標記再分成5段(莊板、十分漸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這正好和德默爾的五節詩相對應,分別描繪五個場景。音樂的高潮應該在第四段,這段用的筆墨最多,也就是“男人”的場景,這是升華的時刻,男人懷著博大而高貴的愛,接受了一個不是自己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此時音樂中流動著的一股溫暖之意。

特點

採用了單樂章曲式的《升華之夜》代表了19世紀晚期兩種音樂發展趨勢的接合點:單樂章奏鳴曲的趨向和單樂章交響詩。勛伯格的改編總的來說遵從了原詩的意境。敘述性的部分(森林場景)和中間情節(直接的對話)像是迴旋曲式前後照應。第一部分在壯麗而又稠密的動機籠罩之下展開,展現了一出月光照耀、清晰明朗的夜色,這在第二部分中,經過女人向男人承認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發展成為“戲劇性的情感爆發”。第一部分以一個停留記號擱開,第二主題隨著以降b小調開始描述女人的不幸和孤獨。c小調的第三主題表現女人被迫的忠誠。最終,女人“屈從於母性的本能,懷上了一個她不愛的男人的孩子。她甚至認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親的義務而值得稱頌和被賜福。”這一部分以E大調展開,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現過的主題做進一步闡釋,在結尾處有一個明顯的休止。然後是一個對照性的帶有描影法音色的過渡,作為通向第三部分的橋樑。接著又採用了音樂開始時的主要動機,並以“發展的變奏”風格進行。博愛而高尚的男人的對白在第四部分中轉為造成鮮明對比的D大調。弱音與和聲在新的音響效果中盡現了“月色的美麗”。根據勛伯格自己的說法,這一段“反映了一個男人具有了和大自然的壯麗和光輝一般和諧的愛,他就能夠不顧這一悲慘的境遇。”第五部分是總結性的結尾,在將開場主題轉為大調(對應第四部分的主鏇律)的同時又汲取了第三部分主題中的元素。
《升華之夜》原是弦樂六重奏,後來改編為弦樂隊曲。改編以後的樂隊版本從整體音樂表現能力上要強於最初的弦樂六重奏,在闡述這樣一個崇高的升華的愛的主題時,也能明顯地讓人感覺到男性化與女性化的心靈碰撞。

簡評

勛伯格的《升華之夜》是單樂章作品,可以再按照表情標記再分成5段(莊板、十分漸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這正好和德默爾的五節詩相對應,分別描繪五個場景。音樂的高潮應該在第四段,這段用的筆墨最多,也就是“男人”的場景,這是升華的時刻,男人懷著博大而高貴的愛,接受了一個不是自己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此時音樂中流動著的一股溫暖之意。原來的《升華之夜》是一個弦樂六重奏(兩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幾十年以後正式改編成弦樂隊版。雖然沒有聽過六重奏的版本,但是我覺得,改編以後的龐大樂隊所發揮出來的整體音樂表現能力肯定要強於最初的弦樂六重奏,而且擺在我們面前的又是這樣一個崇高的升華的愛的主題。

背景

“昨天晚上我聽了你們的《升華之夜》,如果沒有對你們的六重奏表演表達一份謝意的話,我將認為這是一大疏忽。我曾試圖在你的音樂中尋找我詩中的主題,但很快就把它給忘了,這音樂使我如此著迷。”(理夏德·德默爾[RichardDehmel]寫給阿諾爾德·勛伯格,1912年12月12日)。

1899年9月份,阿諾爾德·勛伯格花了三個星期譜寫成了這部作品第四號,當時他正和亞歷山大·馮·策姆林斯基(AlexandervonZemlinky)以及後者的妹妹瑪蒂爾德(Mathilde)——後來成為勛伯格的第一任妻子——在裴爾巴赫(Payerbach)度假。手稿最後完成於1899年12月1日。這部標題音樂的主題——“只限於勾畫自然、表達人類情感”(勛伯格語)——來自於理夏德·德默爾的同名詩《升華之夜》,選自1896年出版的詩集《女人和世界》(WeibundWelt)。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默爾是德國受到高度評價的抒情詩詩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兩個人的愛情故事》(ZweiMenschen:RomaninRomanzen,1903)從新藝術的風格觀念上來講是色情與性*描寫的嘗試。第一個重要故事是《升華之夜》(當時已經出版,但是沒有標題),詩歌表達了“對新的反資產階級性道德的感傷哀憐和偉大的愛神能夠避開陳規習俗,戰勝一切的思想”。

五節詩歌勾勒出五部分對比鮮明的內容:兩人的林中情景(第1、3、5段);一個愛著眼前的男人卻懷著別人孩子而自我譴責的女人的表白(第2段);男人撫慰女人並且接受了孩子的表白(第4段)。德默爾的詩帶有自傳色彩,文中的情節正影射了他和伊達·奧爾巴赫(IdaAuerbach)的關係。當他碰到這個女人的時候,她已經結婚懷上了另一個男人,康祖爾·奧爾巴赫(consulAuerbach)的孩子。

採用了單樂章曲式的《升華之夜》代表了19世紀晚期兩種音樂發展趨勢的接合點:單樂章奏鳴曲的趨向(以弗朗茲·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為歷史典範)和單樂章交響詩。勛伯格的改編總的來說遵從了原詩的意境。敘述性的部分(森林場景)和中間情節(直接的對話)像是迴旋曲式前後照應。第一部分在壯麗而又稠密的動機籠罩之下展開,展現了一出月光照耀、清晰明朗的夜色,這在第二部分中,經過女人向男人承認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第一主題由d小調與前段連線)後,發展成為“戲劇性的情感爆發”(勛伯格,1950年為《升華之夜》表演按語)。現在,第一部分以一個停留記號擱開,第二主題隨著以降b小調開始描述女人的不幸和孤獨。c小調的第三主題表現女人被迫的忠誠。最終,女人“屈從於母性的本能,懷上了一個她不愛的男人的孩子。她甚至認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親的義務而值得稱頌和被賜福。”這一部分以E大調展開,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現過的主題做進一步闡釋,在結尾處有一個明顯的休止。然後是一個對照性的帶有描影法音色的過渡,作為通向第三部分的橋樑。接著又採用了音樂開始時的主要動機,並以“發展的變奏”風格(使人想起布拉姆斯)進行。博愛而高尚的男人的對白在第四部分中轉為造成鮮明對比的D大調。弱音與和聲在新的音響效果中盡現了“月色的美麗”。根據勛伯格自己的說法,這一段“反映了一個男人具有了和大自然的壯麗和光輝一般和諧的愛,他就能夠不顧這一悲慘的境遇。”第五部分是總結性的結尾,在將開場主題轉為大調(對應第四部分的主鏇律)的同時又汲取了第三部分主題中的元素。

1939年末,美國出版商,埃德溫·F·卡爾姆斯(EdwinF.Kalmus)向勛伯格表達了希望出版新版《升華之夜》的意向,而且這得是一個有所改進的(力度和弓法的變化,等等)為弦樂隊改編的版本,勛伯格同意了。其實早些時候的1917年勛伯格已經為環球版(UniversalEdition)寫好了一個弦樂隊版本(添加了一個低音提琴聲部)(目前所知的第一次以這一形式演出這部作品是在1918年3月14日的萊比錫音樂廳[LeipzigGewandhaus]);但是許多次的演出經歷也致使勛伯格決定修改這個版本。當卡爾姆斯方面的計畫未能實現的時候,勛伯格把目標轉向了紐約的聯合音樂出版商(AssociatedMusicPublishers)。弦樂隊改編中的調整和修改主要是針對力度和清晰度,還有速度標記。在1942年12月22日的一封信中,勛伯格描述了對1917年版本所做的改進:“新版本……一方面將改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之間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之間的平衡,它將恢復由六件等同的樂器所組成的六重奏的原始版本的平衡感。”

50部必知的音樂經典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那些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的經典音樂已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那些曾經扣人心弦的鏇律至今仍舊在世問縈繞。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聆聽歷史長河中那些音樂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我們的心靈將得到淨化,我們的靈魂將受到震撼,我們的人生將獲得至高無上的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