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

根據我國童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為ABA再現三段體。A段幽悠瀟灑,兩支結合在一起的復調鏇律,猶如兩位牧童在騎牛溫游,信口對吹,無拘無束。B段活潑歡愉,A段復調定法改變為和聲音型伴奏的主調音樂。

簡介

牧童短笛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是賀綠汀在1934年他作的鋼琴獨奏曲,根據我國童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為ABA再現三段體。A段幽悠瀟灑,兩支結合在一起的復調鏇律,猶如兩位牧童在騎牛溫游,信口對吹,無拘無束。B段活潑歡愉,A段復調定法改變為和聲音型伴奏的主調音樂。

創作背景

《牧童短笛》《牧童短笛》

1934年5月25日,上海各大報刊雜誌刊登著這樣一條醒目的訊息:俄國鋼琴家齊爾品準備在中國舉辦一個中國民族民間風格音樂作品比賽會。一個外國音樂家,竟如此熱愛中國民族風格音樂,這使賀綠汀深受感動。他把報上訊息告訴了妻子姜瑞芝姜瑞芝說:“你自小在農村長大,對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十分熟悉,你應當去試一試。”賀綠汀想了想,堅定地點了點頭說:“對!我應當去試一試。”

順著妻子提供的思路,童年時代村野縱情的對歌、老牛背上忘懷的短笛、青山腳下潺潺的流水、蔚藍天空悠悠的白雲……都一一湧現在賀綠汀眼前。他拿起鉛筆,在鋼琴旁一邊輕敲著琴鍵,一邊敏捷地構思著。想好了一段,便在鋼琴上試彈,接著便疾迅記錄下來。由於小屋四周充滿了縫紉機軋軋聲,熱得似蒸籠,為精心作曲,賀綠汀便爬到屋頂上。姜瑞芝怕他作曲時忘情,從屋頂上摔下來,便陪著他坐在屋頂作曲,直到星星布滿天空。
曲子終於作好。但兩人的眼窩深深陷了下去,身子也瘦了一圈。給它取個什麼名字好呢?沉浸在辛勤喜悅中的夫婦倆象新得了貴子,幾經商量,最後給它起了個散發著村野氣息的名字??《牧童短笛》。

獲獎

評獎結束,《牧童短笛》獲得了頭獎!授獎會上,全上海的音樂愛好者和音樂精英濟濟一堂,誰都想一睹獲獎者的風采。當主持人宣布《牧童短笛》作者賀綠汀的名字時,一個農村模樣的青年,帶著一股村野長大的孩子的“硬”氣,邁著穩實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主席台。會場裡先是一陣沉寂,繼而是人們輕聲的交頭接耳。談論的中心當然是眼前這位帶著“土”氣和“硬”氣的獲獎者。有人懷疑:主持人齊爾品這位外國音樂家,是不是將他不熟悉的名字搞錯了?
領獎完畢,會場上響起了稀稀落落的掌聲。
根據主持人事先提出的建議,獲獎者必須彈奏自己的作品。賀綠汀放下手中剛剛接過的獎狀和獎金,滿懷信心地走向台上那架黑色的鋼琴。傾刻,琴鍵在他靈巧的手指上跳躍,鋼琴上流出了動人樂章,將人們帶到了青山綠水的江南。大家陶醉在牧童騎著牛兒吹著短笛的田園牧歌中,享受著笛聲和著鳥鳴飛向綠野的歡快。
一曲終了,台下同樣是一片寂靜。突然,台下暴發出暴風雨般的掌聲!掌聲持續數分鐘,經久不息。雖然賀綠汀多次謝幕,掌聲仍然像決堤的洪水,在會場上迴蕩著。
他成功了!
賀綠汀這個名字,第一次帶著泥土氣息進入了中國樂壇。

影響

上海各報在顯著的位置報導了頒獎大會的盛況,一些報刊還專為賀綠汀發表了評論,說“賀綠汀最大的成功在於:他打通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西洋音樂的界限。他將中國民族和民間音樂與西洋音樂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這樣,才產生了這首登上世界樂壇而毫無愧色的《牧童短笛》。”齊爾品將這首美妙絕倫的鋼琴曲帶到柏林、慕尼黑、日內瓦、維也納、紐約、阿姆斯特丹等各大城市,並親自進行演奏,受到各國聽眾熱烈歡迎,認為這是“東方音樂和西方音樂奇妙結合的精品。”
這首具有鮮明音樂形象和濃鬱江南風的樂曲,在我國的外來樂器(如鋼琴、小提琴等)創作中,具有開拓性意義。至今仍是鋼琴教學中的保留教材。

作品賞析

牧童短笛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C大調,為A加B加A的三段式結構。
第一部分借鑑了歐洲傳統復調的創作技法。復調是音樂創作中的一種創作技法: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區別的聲部所組成,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係。
但是復調並不僅僅只是西方的專利,中國傳統民樂中也早就存在復調音樂。如我國以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侗,瑤,壯,苗,毛南族等)為代表的多聲部民歌,還有傳統音樂中的戲曲,曲藝音樂,宗教音樂和江南絲竹等都存在著大量復調音樂形態。
專業復調音樂是由歐洲發展起來的,二十世紀以來,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歐洲復調音樂作品及其技術理論體系逐漸傳入中國,中國作曲家將這一理論體系與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使人們對復調音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賀綠汀在創作《牧童短笛》的時候就將復調音樂的技法和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結合起來,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復調又分對比復調和模仿復調,不同鏇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鏇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後模仿稱為模仿復調。
《牧童短笛》的第一部分是採用不同鏇律的同時結合的對比復調。這種不同鏇律的同時結合就形成一種對應的效果,你來我往,你應我答,而又和諧美好。
在節拍的運用上,第一部分作者採用的是4/4拍子,速度較之第二部分相對舒緩,鏇律清新、悠揚,而4/4拍在強弱規律上就是強、弱、次強、弱,曲調上有一種起伏感,跳躍感,易於抒發愉快、喜悅的心情。從視覺形象上看,牧童騎在牛背上就是一起一伏的,從表現牧童的內心世界來看,4/4拍子易於表現愉快、喜悅的心情。
《牧童短笛》從它問世那天起,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在欣賞它的優美的鏇律的同時,也欣賞它所表現出來的美好意境。但對於它所表現的美好意境,人們卻有著各自的理解。借用一句文學鑑賞中的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音樂愛好者,就有一千種對《牧童短笛》的意境理解。
從《牧童短笛》問世那天起,對於這首樂曲的理解人們就不完全一致,當然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牧童在和暖的日光下,戴著斗笠,(或背著斗笠)騎在棕黃色的牛兒的背上任牛在田野上悠閒走著,牧童和牛都是悠閒的,牛背上的牧童悠閒地吹著短笛,清脆而又快樂的笛聲隨著微風在田野的上空飄散……小男孩臉上那天真無邪的神情惹人喜愛……
碧綠的田野,遠處襯以幽藍的山峰,田野上彎彎曲曲的溪流發出的流水聲清晰、悅耳,各種小鳥的鳴叫歡快、清揚、此落彼起,好一幅清新的鄉村美境,好一副傳統的中國淡雅的水墨畫。
但在《牧童短笛》表現的意境中,牧童的數量和對應關係上,人們有著一些認識上的不同,有的認為,第一段在意境上表現出在環境優美的原野上,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閒地吹著他的口笛;有的認為,因為第一段復調對應的技法運用,在音樂效果上形成對應、答對、答應的關係,表現出兩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閒地對吹著短笛,一呼一應、此起彼伏的和諧美境。有的音樂愛好者或有農村生活經歷的音樂愛好者,他們也許會根據他們的親身經歷去理解這首樂曲。在農村,特別是孩童要牧牛的時候,為了增加情趣,幾個孩子會邀約一起牧牛,這時當然就可以想像孩子們在原野上形成對應的雙方,而非特定的幾個;另外,還可理解為牧童和大自然的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就要寬泛得多了。大自然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風聲、水聲、鳥聲、蟲鳴聲、風過樹木的搖動聲、各種動物的運動聲、叫聲等等,如果以其他方式對應,那就更寬泛了,整體、局部、景物……
實際上人們在欣賞這首樂曲時,很多時候是一副綜合的畫面,一副人和大自然相配合的美好的、和諧的畫面,體現了多種對應關係,只是這副畫面,有的人聯想的畫面層次要豐富些,有的人聯想的畫面層次要簡約一些,有的人聯想的畫面色彩豐富些,有的人聯想的畫面色彩淡雅一些……
不論哪種理解,人們都從《牧童短笛》的優美鏇律中得到了美好的感受,這也是好的音樂作品的魅力。好的藝術作品總是能給人無限美好的感受,讓人產生許多聯想,讓人產生很多感悟。

作品評論

《牧童短笛》的成功,在中國樂壇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中國樂壇第一次知道了賀綠汀這個名字。《賀綠汀傳》(史中興著)一書中記載;“《新晚報》評論說:“最重要最值得紀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國音調與西洋樂理的界限,他那作品的成功鼓勵了我們復興改進中國音樂而研究西洋樂理的技術,給與一般極端保守古樂者和主張完全歐化者以同樣的警醒。”
世界樂界評論:“《牧童短笛》是以中國民族民間樂曲作為素材,採用了西樂傳統作品技法,創作出的一首結構嚴謹,形象鮮明,優美動聽,鄉土氣息極濃的鋼琴獨奏小品。”
 
70多年過去了,《牧童短笛》藝術魅力經久不衰,這首表現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將會在世界樂壇上永久性地綻放出奇異的光彩。

作曲家簡介

賀綠汀(1903-1997)湖南邵陽縣人。大革命期間曾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廣州起義。解放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協副主席,寫有大量聲樂作品和電影音樂。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並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50部必知的音樂經典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那些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的經典音樂已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那些曾經扣人心弦的鏇律至今仍舊在世問縈繞。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聆聽歷史長河中那些音樂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我們的心靈將得到淨化,我們的靈魂將受到震撼,我們的人生將獲得至高無上的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