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想通過科舉考試出名究竟有多難?聯考難度不及它的十分之一

從古至今,考試都是國家選撥人才的一種主要方式。古代有科舉考試,現代有聯考、公務員考試等等。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普遍認為無論是聯考還是一些其他選撥人才方式的考試難度都很大。其實各位有所不知,和古代的科舉考試相比現代社會的一些考試要簡單的多得多,在古代想通過科舉功成名就難度相當之大。

科舉考試誕生於隋朝,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朝趨向衰老,在中國古代存在了1300多年,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古代比較公平的人才競爭方式。在等級劃分比較嚴重的古代,科舉制度簡直成了生活在底層人民的福音,沒有人不想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也正因為如此,古代的科舉考試難度非常大,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脫穎而出。

科舉

那么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呢?古代的科舉考試過程猶如一部升級打怪史。

科舉考試第一級:秀才

秀才

別小看秀才,在古代想考中秀才難度也是很大的。舉個例子,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在參加了17次考試後才在自己43歲那年考中秀才。考中秀才要經過三輪的殘酷選拔,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每年的2月份,各縣在知縣(縣長)的主持進行縣試,通過縣試的人可參加同年4月份由知府(地區級市長)主持的府試。通過府試後可參加每三年舉辦兩次的院試,院試一般由省里的提督學政(省教育廳廳長)主持。院試通過後,恭喜你,你已經成為國家初級人才——秀才。成為秀才後就進入了士大夫階層,享有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成績較好的秀才還能每月領到政府發放的糧食。

科舉考試第二級:舉人

范進中舉

考中秀才後才有資格參加國家組織的鄉試,鄉試不是每年舉行的,基本上是三年一次。通過鄉試的人被稱為舉人。古代科舉考試一級比一級難,考中舉人的難度可參考中學課文《范進中舉》。范進五十多歲考中舉人,由於太過高興導致精神時常,仿佛和現代人們中彩票“樂瘋了”有些相似,其實古代中舉人和現代中彩票的機率不相上下,每次的鄉試通過者不過兩三百人。

科舉考試第三級:貢士

通過鄉試後可在第二年3月份參加在國家首都舉辦的會試。會試的主考官是皇帝任命的欽差大臣。通過會試的人被稱為貢士。會試的通過率也很低,每年也在兩、三百人左右。據記載,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會試的通過人數僅有96人,當時的全國人口約有4億人,這個機率估計比中彩票還低吧。

科舉考試第四級:進士

進士

通過3月份會試的人可以參加同年4月份的殿試。殿試其實是對貢士進行一個分級排位,沒有通過率一說,不會刷人。根據殿試結果,把貢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為“進士及第”,共有三個名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級為“進士出身”,其中的名額大概占所有貢士的三分之一;剩下的貢士為最後一個等級——“同進士出身”。參加殿試的貢士被統稱為:進士。如果到了這一步,相當於完成了所有的升級打怪任務,已經成為國家公務員了,苦日子過去,好日子來臨。

科舉

關於古代的科舉考試已經介紹完了,看完之後是不是感覺現在的聯考要容易很多?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