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考試也作弊?清代“小抄”曝光

作弊行為並不是現代考試中才興起的,從古代科舉考試存在之日起,作弊行為就有了,而且屢禁不止。你能想到的作弊手段古人都想到了,而最常用的手段莫過於“夾帶”了。

考試作弊考試作弊

“夾帶”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帶小抄”,古代不存在手機等通訊工具可以作弊,“夾帶”就成了最常用、最有效的作弊手段。考生事先將應考的材料用蠅頭小楷抄寫在薄如金箔的紙上,然後藏在筆管里、空心硯台底部、衣服中間,還有人乾脆寫在衣服、身體上,以備抄襲。

現在一些博物館中還保存著清代科舉考試的“小抄”,它不是紙條,而是小小的古書,有火柴盒大小,高6.6厘米,寬4.2厘米,厚度僅有0.8厘米,放到成年人的掌心裡還顯得綽綽有餘。書皮正面印著“下場秘本”,背面則印有“懷中應帶”字樣。它的內容是古代四本儒學典籍的微縮,製作得玲瓏精細,每頁容納千餘字,囊括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全部內容和詳盡注釋,而這些正是清代科舉考試的主考內容。而且書中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典籍中的每一句話都做了詳細周到的解釋,字型上也顯得很有分別,引用典籍的字型相對較大,解釋的字型則略小一些,估計用一粒米飯就能遮住七八個字,可見其微小的程度。這些現存的“小抄”可以證明在古代時期考試作弊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甚至有人專門出售這種“袖珍小抄書”。

清代“小抄”清代“小抄”

當然,古代的統治者也不是放任考試作弊的,歷代統治者都推出了各種嚴格的防作弊手段。金國時期,每個考場都安排了搜檢的士兵,考生進考場前都要搜身一番,而且必須解開發簪,袒露衣服,連鼻子、耳朵都要仔細搜尋。明清時期,對於作弊者的懲罰也相當嚴厲,按照《大清律例》,科考舞弊者,輕者罰款,重者要戴枷3個月示眾,杖責一百,最後發配到邊疆充軍。如若發現有印刷與科舉考試有關的“袖珍書”者,則會株連九族。

科舉考試科舉考試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施以重刑,卻總有考生懷揣僥倖心理,千方百計地作弊,故而遲遲難以遏制科考舞弊之風。就像我們今天一樣,不管用多么先進的科技,也總免不了有人作弊的現象。

“關注互動百科微信公眾號 每天8點了解世界多一點!”

歡迎關注互動百科歡迎關注互動百科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