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費德林

H.T. 費德林(1912——?),前蘇聯著名漢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教授前蘇聯著名漢學家。H·T·費德林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屈原詩歌的獨特性與全人類性”的重大研究課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屈學研究的興趣。

基本信息

簡介

H.T.費德林(1912——?),前蘇聯著名漢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教授。

學術方向

上世紀四十年代結業於莫斯科東方學院研究生班,一生潛心研究中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史的起源和分期、古典文學遺產和現代的關係等問題都有精闢的專著。

在莫斯科東方學院研究生班結業後,撰寫的論述屈原的論文就發表在當時中國的學術雜誌上,1943年,正是這篇關於屈原的論文使他獲得了語文學博士學位。

翻譯作品及研究成果

費德林也是最早把屈原的詩歌翻譯成俄文的蘇聯學者。費德林對中國文學的研究著述較多。屈原研究是費德林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屈原的生平和創作》、《論屈原詩歌的獨特性與全人類性》、《屈原辭賦垂千古》。

個人觀點

費德林認為,在中國詩人之中,屈原在自己的詩歌中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追求和對祖國大自然的細膩感受,屈原以一個真正思想家的洞察力、一個偉大藝術家的敏感,覺察到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類及整個人類命運之間的極其深刻的矛盾。屈原作品能夠得到後人普遍承認,主要是因為反映了人民獨特的天才和民族特點,指出了人民生活和歷史的代表性特徵。

費德林認為,屈原的一生是由對立和矛盾交織而成的,嚴酷的、寡不敵眾的鬥爭伴隨著詩人整個的一生,成為他精神痛苦的根源,迫使他去尋求真理,探索真理。費德林認為,無名氏的《詩經》是中國文學的發端,屈原的偉大功績,就在於他完成了對無名氏的吟唱詩到文學的高級階段的過渡,使詩歌成為具有確定涵意的詩歌藝術。以屈原為代表創作的《楚辭》標誌著原始文學分解過程的開始,標誌著文人詩人在歷史舞台上的出現。屈原賦予詩歌創作以高度的藝術和完美的古典形式與音調,無論韻律還是詩的行數與結構,都不是沿襲和模仿《詩經》,他的《離騷》,尤其可以看作是有別於《詩經》四言詩的不分段的渾然一體的詩作。《楚辭》標誌著中國古代詩歌領域的大解放。她採用民歌的形式,使用了不少方言,充滿了大膽幻想,風格優雅清澵,韻律響亮和諧,同《離騷》、《九歌》一樣,是中囯古代無與倫比的作品。

費德林認為,屈原的詩歌與他的思想是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流行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為了詩歌能更充分地容納、反映對周圍現象的觀察,他探索了詩歌創作的新形式,他的《楚辭》是他世界觀的詩的表現,它形象地揭示了屈原對複雜的世界,對祖國歷史和詩人個人命運中的戲劇性情節所作的哲理的觀察。

費德林認為,屈原對神話和民間傳說給予了極大關注,在他的詩篇里,有大量的民間口頭創作的素材,反映了對人類理想社會及其制度的一切憧憬,反映了對烏托邦的各種想像。屈原各個時期的作品中的民間口頭詩歌都是以輝煌優美的形式與深刻的真正的詩的內容相結合而體現出來的。

費德林認為,對屈原創作的題材和風格,他的詩的靈感源泉等方面的研究,在科學和藝術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揭示出屈原詩歌真正的藝術價值及其獨具的藝術魅力。屈原深信詩歌能建立起激動人的恆久的感情,能喚醒人們深厚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情感。因此,他的詩歌沒有從軟弱無力的琴弦上彈奏出來的靡靡之音,沒有渺小的瞬時即逝的事物,沒有瑣細的思想情感。

費德林認為,屈原的著作是在苦難深重的大地上高高聳立著不朽詩篇的中國人民的財富。詩人的生活和創作,其最主要之處就是愛國主義的情感,純潔的道德與勇敢的信念,有了屈原這樣罕有的秉賦,才有那前所未有的不可重複的獨特的形象世界。這些形象歷經數千年的檢驗,永遠保持著自己的重要價值,屈原詩篇有著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義,屈原的詩歌是全人類的財富。

介紹東方文化

1953年屈原公認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後,蘇聯各界在莫斯科集會,隆重紀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費德林在大會上作了《屈原及其創作》的報告,向蘇聯人民介紹了屈原及其詩歌。

出版作品

莫斯科出版、H·T·費德林選編的《中國作家短篇小說集》

貢獻

前蘇聯著名漢學家H·T·費德林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屈原詩歌的獨特性與全人類性”的重大研究課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屈學研究的興趣。

海外漢學家

漢學家,是指從事中國古代、近代和現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一般特指國外的學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