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詞條是消岐義詞條。在中國,被叫做龍壩鄉的有4個,分別是:湖北省竹谿縣龍壩鄉、四川省黑水縣龍壩鄉、雲南省墨江縣龍壩鄉、貴州省金沙縣龍壩鄉。

基本信息

湖北省竹谿縣龍壩鄉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龍壩鄉
概述

鄂西北邊陲竹谿縣龍壩鄉,西北與陝西平利、旬陽縣接壤,東北和竹山縣毗鄰,東南緊靠竹谿縣城關,面積137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150個村民小組4788戶18511人,擁有耕地1206公頃。

行政區劃

龍壩鄉下轄村:吳壩、大扒、紅廟、磚裕、松溪、廖家河、瓦樓溝、龍家壩、同心、蹇壩、草場壩、肖家邊、朱家坡、岩屋溝、蘆峰、關家溝、汪家坪、孟家灣、油房河、荊竹園、司家莊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竹溪河
資源優勢

該鄉是全縣15個鄉鎮中距縣政府最近的一個城郊鄉,相距僅9公里;歷史人文資源豐富,戰國時期的楚長城遺址以老陰山最高點為分水嶺連線陝西旬陽、平利兩縣,東(蔣家堰楚關埡)西(竹山大廟)延伸60多公里,長達60公里的楚長城周邊是竹溪被遺忘的名震陝鄂素有北有老陽山、南有老陰山的風景區。這裡水資源豐富,竹溪河貫穿龍壩鄉全境,30多年前修成的竹溪河水庫既可永久性的為縣城10——15萬人安全供水,也是縣城周邊難得一見的水上風光:森林資源豐富,處處是連片森林,天然氧吧。

2007年3月龍壩鄉被竹谿縣委、縣政府授予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先進鄉鎮,2008年3月受到十堰市文明委市級文明鄉鎮創建考評驗收團好評,授予“市級文明鄉鎮”稱號。

四川省黑水縣龍壩鄉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龍壩鄉
概述

龍壩鄉位於黑水縣東南部,地處黑水河北岸龍壩溝下游.面積61平方公里,1988年有藏族居民439戶,2162人,居住於15個藏寨村寨。中國共產黨黑水縣龍壩鄉委員會和鄉人民政府駐瓜子河壩,距縣城60公里。

歷史區劃

龍壩是古代戈基人開發地,後來戈羌融台.形成古羌人之域。歷代為蠶陵、江源、左封、歸誠等縣先後管轄。唐末被吐蕃占據,為藏區土司統治。清末是梭磨土司下屬龍壩阿依侖頭人管轄。1952年冬成立龍壩行政委員會,屬中國共產黨黑水縣工作委員會第四工作隊領導。1954年與第三工作隊合併。1956年冬建立龍壩鄉人民委員會。1957年春分設上、下龍壩兩鄉,下龍壩鄉後來改名瓜蘇鄉。1959年,上、下龍壩合為一鄉。1962年進行平衡調整,分設龍壩、洛多兩鄉。1967年建立前進人民公社。1973年取名龍壩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現轄瓜子河壩、黑瓦、瓜蘇、西蘇、二巴郎5個村民委員會。轄:瓜子河壩村、黑瓦村、瓜蘇村、西蘇村二巴朗村

雲南省墨江縣龍壩鄉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龍壩鄉
概述

龍壩鄉位於縣境東部,地處東經101。2l'-102。04',北緯23。12'-23。23',海拔在800~1976米之間,面積267平方千米。

清代屬他郎德化里,民國21年(1932)屬墨江縣第七區,

民國28年從第七區劃出,設龍壩鄉。

1949年改稱龍壩區,

1958年稱龍壩公社,

1984年又改為龍壩區,

1988年改為龍壩鄉,主要為哈尼族居住。

貴州省金沙縣龍壩鄉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龍壩鄉
地理位置

龍壩鄉位於金沙縣東部,離縣城14公理,東與本縣茶園鄉,南與禹謨鎮,西與城關鎮接壤,北與遵義縣泮水鎮相鄰;轄區總面積62.35平方公里,全鄉16個村(分別是新壩、金光、紅旗、聯生、雙河、群興、齊山、紅岩、光明、坪峰、金莊、新光、金前、國光、金聯、關坪),77個村民組,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群興村街上組。

人口和民族分布情況

全鄉總人口11740人,2928戶,全鄉總勞動力6820人,其中少數民族43戶,人口180人,主要集中在關坪和金聯兩個村;全鄉中國小共8所,在校學生1462人,青少年入學率93%;全鄉共有耕地面積12360畝,其中田面積9840畝,坡土面積2520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1.06畝,森林覆蓋率61.2%,一九九九年被評為全國林業森態建設"百佳鄉鎮";全鄉公路基本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龍壩鄉

達到村村通,程控電話已於2002年底開通,現有7個村能程控電話,境內有移動通訊機站一座,信號覆善率達60%以上。

氣候和資源

該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最高氣溫32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2攝氏度,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年降雨量1600毫米,最高海拔1160米,最低海拔905米,平均海拔920米。全鄉一年四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更適應各種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境內盛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豆類及各種蔬菜等農作物在各村都適宜種植;經果業方面主要有楊梅、櫻桃、桃、李、梨、杏、板栗、葡萄、草莓等;動物主要有牛、豬、羊、馬、雞、鴨、鵝、貓、狗、騾、魚類等;林木方面主要有松、杉、柏香、柏楊、楓樹等;該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銅、鐵、煤、硫等,但開採難度較大,尚無礦產開發;該鄉水資源方面較好,境內有偏岩河等在大小河、溝6條,山塘水庫20個,大中型水庫2個(大灣水庫、小洋溪水庫);旅遊資源正在開發,主要是小洋溪水庫岸邊的休閒度假村。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龍壩鄉
歷史沿革

一九四一年建縣前,現在的龍壩鄉由黔西縣柳塘鄉管轄,屬永豐里二甲;金沙建縣後設官田鄉,政府所在地為群興村街上組,轄區為現在龍壩鄉和茶園鄉的大壩村、梓壩村及城關鎮的鼓新片區,共分為六個堡,是金沙至貴陽的必經之道。一九五O年金沙解放,共產黨安排當時的知名人士李蓋仁任鄉長,由於匪患嚴重共產黨撤回畢節,李鄉長未趕上,第二次解放金沙後,王少衡任鄉長,由於王鄉長國民黨時期的舊習未改,一九五O年冬天被免職,當時官田鄉屬城關區管轄。一九五一年下半年開始土地改革,行政區劃調整劃歸岩孔區管轄,未設鄉,現今龍壩鄉境內設有小里村、官首村、五關村、金雲村,官首村即為現在的群興村,唐文昌、羅世榮先後擔任村長,彭亮清、魏香普先後擔任村農會主席。一九五二年進行土地複查,五關村與金雲村合併為金雲鄉,鄉所在地在徒坎。官首村和小里村合併為官田鄉,黨委書記塗再賢,鄉長李吉良,鄉所在地在現在群興村街上組。一九五三年普選人民代表,開代表大會,把當時的五關村劃回來,五關村的大地名叫泥壩,官首村有個地名叫龍坑,五關村和官首村合併建後,取官首村龍坑的“龍”字和五關村泥壩的“壩”字,稱為龍壩鄉,一直沿用至今;選舉後龍壩鄉黨委書記塗再賢,鄉長李吉良,王正明任副鄉長兼秘書和共青團委員會書記,鄉政府所在地仍在群興村街上組。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八年,陳少全、蔣體全曾任龍壩鄉黨委書記,王正明、姜仲禹曾任龍壩鄉鄉長。一九五八年,區改為人民公社鄉改為管理區,管理區設在現在的雙河村上寨,轄區擴大到金雲、小里兩鄉,當時岩孔區副區長張華到管理區工作任管理區主任,原龍壩、小里、金雲的書記、鄉長負責原轄區內的工作。一九五九年管理區撤消,原岩孔人民公社恢復為岩孔區,原來的鄉又改為人民公社,即為龍壩、金雲、小里三個人民公社,並開始大辦食堂和集體生產;龍壩鄉下轄齊山、群興、雙河、聯生、紅旗、金光、新壩、關坪共八個生產大隊。一九六O年將人民公社改稱為鄉,一九六二年又恢復為公社直至一九七六年,其間李長華擔任龍壩公社黨委書記、胡庭吉擔任社長。一九七六年公社改為管委會,王安學任龍壩管委會書記,王德軍任管委會主任。一九八三年管委會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龍壩鄉下轄齊山、群興、雙河、聯生、紅旗、金光、新壩、關坪共八個村,徐光淵、顏家鳴、王森忠、何武江共四個同志曾任龍壩鄉黨委書記,陳定開、王森忠、何武江、楊宗富四個同志曾任龍壩鄉人民政府鄉長。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全縣開始建鎮並鄉撤區工作,簡稱“建並撤”,岩孔區撤消後,龍壩鄉、金雲鄉和小里鄉合併為龍壩鄉,設中共龍壩鄉工作委員會,何大興任工委書記,下轄新壩、金光、紅旗、聯生、雙河、群興、齊山、紅岩、光明、坪峰、金莊、新光、金前、國光、金聯、關坪共十六個村;一九九二年建並撤後,成立龍壩鄉黨委和政府,歷任鄉黨委書記有何大興、高開懷、江洪、郎紅舉,歷任鄉人民政府鄉長有謝開國、胡浩、江洪、郎紅舉;現任鄉黨委書記是蒙敏,鄉人民政府鄉長毛祖新

龍壩鄉[湖北省行政區劃]楊梅
經濟狀況及發展規劃

龍壩鄉境內不適宜種植烤菸,沒有鄉鎮企業和成規模的私營企業,也沒有開採礦產,屬“無煙無礦”鄉。鄉財政無預算外經濟收入,民眾主要靠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其中銷售楊梅、櫻桃、桃、李和草莓及少量蔬菜是獲得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二OO二年,農業產值1998.43萬元,畜牧業產值434.75萬元,林業產值21.3萬元,糧食總產量539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580.46元,全鄉國內生產總值3653.85萬元,財政稅收38.2萬元。進期發展規劃為:以科學為先導,繼續調整產業結構,以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龍頭,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游泳業和觀光農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推動全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力爭在2010年實現:

1、完成工農業總產值5800萬元,年均增長8%;

2、實現糧食總產量6400噸,人均占有糧食545公斤,比2002年增長10%,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元;

3、完成財政稅收75萬元,年均增長7%。

相關詞條

參考連線

[1]金沙縣人民政府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4-07/09/content_2462860.htm

[2]萬村網http://www.wancun.net/defaultcountryside.asp?countrysideId=51322810

[3]竹谿縣民政網http://mzj.zhuxi.gov.cn/XXLR1.ASP?ID=161

[4]龍壩鄉金農網http://ww.agri.com.cn/town-village/420324200000.htm

[5]人民線上http://www.peoplexz.com/316/604/20080618173856.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