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鄉

茶園鄉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在美麗富饒的中國大地上,地名叫做茶園鄉的地方有很多個,他們分布在中國不同的省份和城市,他們有著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風貌,下面介紹位於中國大地上的三個茶園鄉,並著重介紹四川省邛崍市茶園鄉。他們分別是:四川省邛崍市茶園鄉;江西省興國縣茶園鄉;貴州省金沙縣茶園鄉。

基本信息

四川省邛崍市茶園鄉

茶園鄉邛崍市茶園鄉鄉政府
鄉鎮簡介 茶園鄉位於四川省邛崍市北部,距市區15公里,南與桑園鎮相鄰,西與大同鄉交界,北、東與大邑縣三壩鄉和新場鎮僅一水相隔,幅員面積32.7平方公里。茶園場地處桑(園)三(壩)公路與石(坡)新(場)公路十字交匯處,對外交通方便。茶園鄉場鎮集聚人口3000人,建成區面積10公頃,場鎮一座座保護完好的古建築房屋呈目字形排列,很具有古集鎮特色,已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是茶園鄉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茶園鄉轄6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104個村民小組,全鄉人口13086人(其中集鎮區0.3萬人),耕地面積12723.86畝,人均耕地0.9636畝。茶園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6ºC,無霜期340天,年降雨量1150毫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類型。茶園耕種條件好,盛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茶葉、蠶桑,是邛崍市重要的糧、油、茶、林生產區。出江河、躍進堰、八河堰自北向南貫穿鄉境流入桑園、臨邛鎮,是全鄉主要排灌口。茶園鄉開展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建立茶園鄉便民服務中心,規範服務,實行政務公開,便民代辦。茶園鄉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2006年5月,茶園中學和國小合併,為茶園鄉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2007年在校學生1215人,教師72人。2006年實施標準化衛生院建設,2007年建成茶園鄉公立衛生院,於8月投入使用。

經濟狀況 茶園鄉經濟形象定位是“創茶業,興蠶桑,綠山鄉”,大氣、水文等生態環境良好,林業資源豐富,綠化面寬,是天然的氧吧。茶園工農業經濟發展較快,農業以糧油、茶葉、優質水果、蠶桑和林業為主,工業有制茶、釀酒化工建材等行業。2004年茶園鄉GDP17172萬元,財政收入66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82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7:44:39。茶園鄉2006年全鄉財政收入171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4309元。

茶園鄉邛崍市茶園鄉茶葉基地

農業發展 茶園鄉適合林、茶、竹、桑、水果、蔬菜、糧食及油料作物的生產。茶園鄉盛產茶葉,西禪場、周溝場均為古代茶葉集散地,鄉名由此而得,於2005年12月被四川省政府授名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茶葉種植面積266公頃,年產茶葉90噸。鄉黨委、政府依據茶園實際,提出了“農業強鄉,商貿活鄉,旅遊興鄉”總體發展目標,以“公司+農戶+協會”種植秦王桃70公頃;與邛崍市高宇集團合作,建立200公頃巨桉原料林基地;在箭道建20公頃丹參藥材基地;在張壩村建15公頃刀豆種植基地;在周場村建66公頃優質茶葉基地,最佳化了產業結構。茶園鄉實施西禪、張壩兩個土地整理項目,平整土地1000公頃,新增耕地240公頃,建西禪、和樂、張壩3箇中心村和西禪、茶壩3個聚居點,集中居住農戶463戶。

產業特色 茶園鄉經濟形象定位為“創茶業,興蠶桑,綠山鄉”,圍繞形象定位,茶園與企業聯姻,發展茶葉和桑樹種植,茶葉種植面積2500餘畝,年產鮮茶葉20000擔,桑樹種植1000餘畝,年養蠶1600餘張,實現“企業+協會”發展模式。茶園鄉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銀柳種植1500畝,發展秦王桃種植1000畝。2005年,茶園秦王桃已有200畝投產,產果20萬斤。茶園舉辦了規模盛大的秦王桃品嘗會,成立了秦王桃協會,實現“基地+協會”的規模化發展。同時,茶園還是邛崍有名的優質糧油之鄉,盛產優質油菜、優質水稻。

招商引資 茶園鄉鼓勵投資者在茶園鄉境內投資項目;凡在茶園鄉境內投資種養殖業、第三產業項目,其需修建臨時性房屋的,由鄉招商辦在三天之內完善臨時建房審批手續;投資者在茶園鄉興辦工業項目,享受國家、部委、

茶園鄉茶園鄉招商引資企業
省市在稅收方面賦予的優惠政策;凡在茶園鄉投資工業項目,稅源性項目,按該項目取得的稅收給予投資者獎勵,年創稅收在5萬元以上(含5萬元)的,由鄉財政獎勵2000元,年創稅收在10萬元以上(含10萬元)的,由鄉財政獎勵4000元,年創稅收在20萬元以上(含20萬元)的,由鄉財政獎勵5000元;對引進工業項目,稅源性項目的人員,按該項目新投入的固定資產部份超過20萬元,獎勵引資人員投資總額的5‰;對引進資金的人員屬政策性引資的給予一定的引資費用,屬非政策性引資,給予總金額20%的業務費獎勵;對引進種養殖業、第三產業項目的人員,規模用地在100畝以上的,對引進人每畝按1元獎給業務費用;凡在茶園鄉境內投資項目的,其項目所需辦理的手續,由鄉招商辦代為辦理;凡在茶園鄉境內投資的項目,符合邛崍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享受邛崍市招商引資政策。

社會事業 茶園鄉實施農民新居建設,建西禪、和樂兩個中心村,入住農戶239戶。兩個中心村從設計和建築上都體現了“茶園古鎮”和川西民居的特色,入住農戶感到非常滿意。2006年年初,投資近400萬元的茶園鄉九年制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順利完工,於2006年元月交付學校。茶園鄉投入資金近400萬元,新修教學綜合樓建築面積3600餘平方米,硬化面積2000平方米,建成較有特色的學校校門,建成標準化實用化的學校操場,教學設施配套。有力地提升了茶園鄉的基礎教育條件。茶園鄉深入貧困農戶家中開展了慰問活動,送去米、油、肉等慰問品,送去周場村扶持資金2000元。茶園鄉開展計生婦查活動,廣泛宣傳,通知到戶,全鄉育齡婦女積極參與,發出檢查通知2398份,到檢婦女2206名,到檢率92.3%。

茶園鄉茶園鄉楠木雕刻品
旅遊資源 茶園鄉古鎮街坊清代風貌明顯,市井極富特色。東西走向的正西街,臨街建築皆木質“穿逗結構”,鋪板、花窗完好;南北走向的茶棧街,臨街店鋪多為“天樓地陣”的下店上宅式木建築,進深較大,宜商宜居;80多米長的煙巷子,古時為遠來菸葉商販聚集之地,人氣極旺,街坊店鋪建築精細,出檐構件多為木雕工藝裝飾;相傳為羌人所建的小羌巷,過去居留於此的皆為“趕山馬幫”,楠木吊墩雕刻精美,“騎墩”多為獅、象等吉祥物。漫步古街,發思古之幽情,備感特別。茶園鄉有兩座清代鐵索橋,是邛崍市古鎮中罕有的,雖經百年風雨,鐵索橋仍是沿江兩岸百姓的出行要道。鐵索橋的存在,為茶園鄉平添了幾分歷史的滄桑;位於茶園鄉山林中的古驛道從鎮上開始往上一直延伸到大同銀台山頂,時斷時續,其中兩三段基本完好。驛道寬3米,呈魚脊背形,中央用石板鋪成一條筆直的中心線,兩旁用鵝卵石鋪成路面。這些古驛道遺址是古巴蜀“北上通羌”要道,當地人稱為趕山道或馬道,當年滿載鹽、鐵、茶、紙等貨物經茶園而北去羌寨的騾馬終年不絕;而成都等城市所需茶、紙、柴草木炭、糧果等物在茶園、新場起運,由船筏、馬幫、背夫南運。兩千多年的“馬道”繁榮,使茶園聚集了人氣,雖歷經風雨滄桑,依然保存了“茶馬古道”大碼頭的風貌。 

江西省興國縣茶園鄉

茶園鄉興國縣茶園鄉鄉村
鄉鎮簡介 茶園鄉地處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城西北部,東毗隆坪鄉,南接高興鎮,西鄰均村鄉,北界泰和縣。鄉政府駐地茶園圩,距縣城36公里,是興國西部的邊遠山區鄉。茶園鄉盛產杉木油茶茶葉毛竹等林木產品,有油茶林8.5萬畝,所產茶油以質好量多而享譽江西,優質紅薯基地3000畝,特產倒蒸蕃薯乾因色如琥珀、味若甘醴、柔韌適口、保健美容而享譽江西省乃至全中國。茶園鄉是有名的油茶之鄉和紅薯乾之鄉。茶園鄉轄12個行政村,122個村小組,總人口18331人,國土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3萬畝,山地面積1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0%。有著豐富的林木資源和礦產資源,是縣內主要用材林和經濟林產區。1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鄉機關現有在職行政編人員16人,事業編人員22人。茶園鄉新興產業菸葉、制種穩步發展,2005年底全鄉菸葉種植面積400畝,制種面積400畝。

經濟狀況 茶園鄉屬丘陵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季光照時間長,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降水量1300mm。農業形成了以水稻、生豬、灰鵝、甘蔗為主的支柱產業。茶園鄉有鄉鎮企業33戶,主要以礦開採及加工為主。茶園鄉2003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62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24萬元,固定資產投資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有3家。城鄉居民2002年末儲蓄存款餘額420萬元,比1999年增長71%。

歷史名人 李才蓮,男,1914年出生。著名擁軍模範池煜華老人的丈夫。1927年,參加農民協會。1928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興國暴動。歷任少共上猶中心縣委書記、少共廣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兒童局書記、少共江西省委書記、少共福建建寧中心縣委書記、少先隊中央總隊長等職。主力紅軍長征後,留蘇區領導遊擊戰爭,任少共中央蘇區分局書記、中共中央蘇區分局委員。1935年5月,在瑞金突圍時不幸犧牲。

貴州省金沙縣茶園鄉

茶園鄉金沙縣茶園鄉山水風光
鄉鎮簡介 茶園鄉位於貴州西北部、金沙縣縣城東部35公里的偏岩河與馬家河交匯處,與遵義縣泮水、馬蹄兩鎮隔河相望,與金沙縣龍壩、禹謨、安底、嵐頭、木孔等鄉鎮毗鄰。距歷史名城遵義市81公里,距326國道西安段12公里,貴遵高速公路64公里。茶園鄉是金沙、遵義的邊貿集鎮,全鄉村村通公路,交通運輸條件較好,是金沙縣東面經濟、文化、政治較為發達的鄉鎮。茶園鄉海拔高度800—1050米之間,年均氣溫16.5℃,年降雨量1096mm,無霜期約320天以上,夏無酷署,冬無嚴寒,屬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茶園鄉總面積79.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933畝(其中田11182畝、土10751畝),林地面積27841畝。轄10個行政村,128個村民組,居住著漢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共6424戶,總人口25420人,其中少數民族615戶,1785人。茶園鄉境內屬小丘陵地帶,森林覆蓋率34%。茶園鄉已形成東西(龍壩至木孔)、南北(安底-茶園-遵義縣馬蹄鎮)主幹交通網路,全鄉村村通公路,交通運輸條件好。

歷史沿革 茶園鄉歷史原名“小荊州”,因數年火災演變為“苦茶園”,隸屬大定府,曾是中共川南地下黨支部的發源地。解放後,立為茶園第七區所在地。1956年後,相繼撤區設立茶園鄉人民公社、茶園鄉人民政府、茶園管

茶園鄉金沙縣茶園鄉移動基站
理區、茶園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復鄉,1992年“建並撤”合併沿河、茶園、擁和三鄉為茶園鄉。 

資源環境 茶園鄉農業種植門類齊全,有水稻、玉米、高粱、小麥、大豆、薯類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菸草花生西瓜辣椒等;礦產資源有煤、銅、鐵、矽、礬、鋼咀砂岩、石灰石等;並且儲量大、品位高,開採條件好,已形成以煤炭為主的支柱產業;畜牧業發展潛力較大,品種多,環境優越,已形成了以大埡村為主的養牛基地;水資源十分豐富,有繼民、民樂渠系橫穿而過,溝渠、小溪縱流全鄉;集鎮功能和基礎設施逐漸完善,電信、移動信號已覆蓋全鄉。

茶園鄉金沙縣茶園鄉煤炭生產
經濟狀況 茶園鄉煤炭理論儲量5.06億噸,含硫量0.6—1.5%之間,發熱量在6700大卡以上。暢銷黔北、黔中各地,是黔北電廠燃料供給的主要鄉鎮之一。鄉內現有四間有證煤礦,一家磚廠等工礦企業。集鎮區域已初具規模,集鎮有縣級文物保護一處。開通國際國內程控電話和移動通信,集鎮功能設施較為完善。茶園鄉可耕地21641畝(其中,田11147畝、土10494畝),有林地面積27841畝,活立木蓄積量7.8萬立方米。茶園鄉2002年糧食總產量9571噸,菸草收購量1556擔,油菜籽單產量1594噸,完成財政稅收2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3元,人均占有糧食410公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