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廟

紅廟

紅廟鎮位於蘭考縣城東10公里處,轄27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總人口5.05萬人,地域面積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萬畝。

蘭考縣紅廟

紅廟鎮位於蘭考縣城東10公里處,轄27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總人口5.05萬人,地域面積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萬畝。蘭曹(蘭考——山東曹縣)公路橫穿全境,是豫魯交通要道,也是豫東北魯西南的重要物質集散地,農工商貿業發達。 蘭考是焦裕祿精神 發祥地,紅廟鎮雙楊樹是焦裕祿同志樹立的“四面紅旗”之一。

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逢天時而奮起,得地利而爭先,造人和而興旺,按照“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深化改革,知難而進,艱苦創業”,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突出特色抓農業,集中力量乾工業,政策傾斜搞私營,多種形式促三產,加快步伐抓城建”的民展戰略,銳意進取,務實苦幹,勵精圖治,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的新成就。農業連年增產增收,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城鎮建設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紅廟紅廟

經濟

紅廟鎮把農業開放開發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從規模特色上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依靠科技,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目前已形成由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農業轉變,由溫飽向致富轉變的新格局。由於狠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縱橫交錯,配套機井星羅棋布,形成了覆蓋全鎮的排灌網路,農田基本實現水利化。小麥、花生、棉花、玉米種值面積廣,產量高。泡桐大棗、蘋果是該鄉的傳統優勢。 在穩定糧、棉、油的前提下,該鎮注重抓好基地建設,調整結構,突出農業特色,如今在西南部建成了以武營村為中心的蔬菜種植基地,並投資60萬元建成蔬菜批發大市場,北區萬畝水稻平均畝產突破千斤,給紅廟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該鎮按照“因地制宜,依靠優勢,鞏固發展,個體突破”的原則,實施強工興鎮鎮戰略。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5]
總人口 50613
男 26098
女 24515
家庭戶戶數 11751
家庭戶總人口(總) 50189
家庭戶男 25782
家庭戶女 24407
0-14歲(總) 15688
0-14歲男 8475
0-14歲女 7213
15-64歲(總) 31870
15-64歲男 16289
15-64歲女 15581
65歲及以上(總) 3055
65歲及以上男 1334
65歲及以上女 172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0168

(圖)北京胡同京胡同

發展

全鎮18座輪窯生產的優質機磚暢銷豫東及西南地區,加上5個預製廠,年產值達3000萬元,500個桐木板材加工企業和裝飾條加工企業,年創利1000萬元。麵粉加工、食品加工、紙箱加工、果品貯藏加工發展勢頭強勁,現已形成建築建材、桐木板材裝飾加工、家俱加工、麵粉加工四大支柱產業。 交通便利,通訊快捷。蘭曹、蘭宋公路橫穿東西,固儀公路縱貫南北,形成蘭考又一重要交通樞紐,交通十分便利。郵電、通訊迅速發展,現已開通程控電話4000多門,村村通柏油路,通程控電話,自來水普及率60%以上。 紅廟具有優越的資源優勢。全鎮桐木蓄積量在50萬方以上,桐木板材加工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花生、蘋果、蔬菜是該鎮的傳統優勢,年產優質花生6000噸,年產優質紅富士蘋果1500萬公斤,現建有5座冷庫,花生、果品加工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熱情樸實的紅廟人民誠邀各地有識之士,前來開拓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共產發展大計。

雙泉鄉紅廟之迷

一座廟宇竟成為九個村的代名
探尋雙泉鄉紅廟之迷
長清區雙泉鄉南部後園村、西屋村、河東崖等九個村莊因一座廟宇而被統稱為“紅廟”,為了挖掘雙泉鄉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探詢紅廟原貌,有幸邀請到濟南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華松到雙泉鄉紅廟考察,張華松院長對紅廟的考證,使我對紅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賈莊村支部書記邵株常的帶領下,對紅廟的變遷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
驅車一路前行,走進紅廟遺址,紅廟建在一條無名小溪東三台山上,其地理位置傍山連水,交通方便,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可惜的是紅廟的身姿已蕩然無存(1972年被破壞),唯一讓人感到它當年宏偉氣勢的是,一處立有7塊石碑的小碑林,慶幸的是這7塊石碑保存非常完整,碑上的字清晰可見。通過閱讀大明天啟六年重修三台山七聖殿碑的碑文得知:紅廟原本叫七聖殿。同時記載了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長清之南七十里……,東臨雙泉庵、南接陶牛山、西望大峰山、北枕四台山、環山疊嶂、清流激瑞,真福地亦聖境也。明朝萬曆六年重修之後清代又重修五次,民國期間重修一次。七聖殿為什麼被人稱為紅廟,到底始建於何時?種種疑問激起了我們對紅廟進行探索的興致。
在邵株常的帶領下,我們開始尋訪見過紅廟廟貌的古稀老人,並在腦海中進一步還原紅廟的宏偉英姿。首先進入我們採訪視野的是的是紅廟駐村河東崖村的崔守儉老人,老人親眼目睹了紅廟的興盛與消亡。崔守儉,男,漢族,籍貫長清區雙泉鄉賈莊村,出生於1921年1月16日,身份證號3701232xxxxxx1,國小文化,農民,久居本地。
對崔守儉老人說明來意後,老人非常高興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老人介紹說:紅廟最早叫龍王廟,後來擴建改名為七聖殿,因主奉龍王所以被塗成紅色,時間長了被當地民眾習慣稱為“紅廟”了,後來較遠的村莊為了方便把後園、西屋、上崖頭、河東崖、河西崖等供奉紅廟的五個村統稱為“五紅廟”。1968年重新規劃村建制時,把邵家背、賈莊、翟科、房莊、後園、西屋、上崖頭、河東崖、河西崖建為紅廟大隊,現在稱的“紅廟”就是這幾個村了。當時紅廟非常興旺,每年六月六都有廟會,文革時期被破壞後,廟會也就取消了。

當年的紅廟到底是什麼樣?廟會是怎樣組織的?盛況如何?由於老人年事已高,時間久遠回想非常困難。為此我們又找來了三位久居本地的80歲老人,分別是時任紅廟廟會會首的84歲上崖頭村張紅星老人,目睹過紅廟滄桑的邵家背村86歲的邵長居老人,趕過紅廟廟會的81歲邵家背村邵明玉老人,本想多找幾人,但能形容紅廟當時情形的老人們大多已故去。與四位老人徹談終於得到了紅廟的原貌,興建背景以及廟會的盛況:紅廟坐落在三台山上(雙泉鄉有三級台山,其中大張村上水庵坐一台山,王莊村金星廟坐二台山,紅廟坐在三台山,尹莊廟坐四台山。)占地約一畝有餘,面北朝南正中大門,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影背牆”,行人從影背牆左右兩側進入廟內。影背牆東側是鐘樓,鍾高一米左右,大煉鋼鐵時被破壞。正北是主殿供奉的主神是龍王,主神左右兩側分別是牛王、馬王。主殿後面建有配殿,供奉送子娘娘、關公,配殿東有房屋一間為看廟人所住(廟中沒有道士)。整座廟共有房屋五間,全部塗成朱紅色俗稱紅廟。在廟北、廟東有廟地約3畝,其中廟北有廟地約一畝,緊挨配殿處,有一泉名曰龍泉,常年噴涌。龍泉用精雕條石修有泉池約有2米見方,出水處有精美的兩條石龍,泉水自龍口噴涌而出,非常壯觀。廟會時各殿垂掛風鈴,在微風的吹動下發出悅耳的響聲,襯托著廟內的晨鐘暮鼓,罄聲鳥鳴,迴蕩於殿堂之間,傳布於雲霄之外,使紅廟更加威嚴、雄壯、肅穆和神聖。【編輯時間2009年11月2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