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蜂虎

黑蜂虎

黑蜂虎,中等大小,嘴形細長而下彎,先端尖,嘴峰有棱脊;腳細弱,中趾與外趾至少連結至基部第二個關節,與內趾則僅於基部的第一個關節並連;初級飛羽10片;尾羽12片;翅膀長度適中,腿短,有些種類尾部有飄帶。羽色艷麗,兩性相似,幼鳥似成鳥。生活於村莊附近丘陵林地;樹棲性;以空中飛蟲為食,特別喜吃蜂類;在山地土壁挖隧道為巢;卵形頗圓,白色。該科鳥類遍布舊大陸的熱帶和溫帶區域。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中文名稱】黑蜂虎

黑蜂虎黑蜂虎

【拉丁學名】Meropsgularis 【命名時間】Shaw,1798 【英文名稱】BlackBee-eater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屬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棲息地方

黑蜂虎主要棲息於林緣、稀樹草坡等開闊地方,常成群活動。群體由10餘只到近百隻個體組成。多在空中飛行和捕食,並且伴隨著合有顫音的鳴叫聲。有時也站在樹頂枝上。

生活習慣

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繁殖期為4一6月。通常營巢於林中河岸的土崖上,成對繁殖。自己掘洞為巢,巢為隧道狀,直徑為5—8厘米,長度隨著土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易於挖掘的地方,有時隧道長達1—2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隧道的長度則僅有15—20厘米。每窩產卵5—6枚,白色,卵圓形。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雛鳥為晚成性。

特點

為小型攀禽。喙細長、側扁而下彎。翅長而尖。尾長,尾羽12枚,有些種類為方形尾,有些種類的重要尾羽伸長呈細尖;尾脂腺裸出。前趾基部併合,後爪較中爪為短。體羽華麗,以綠色最普遍,也有紅、藍、黃、栗色;多數種類自眼先過眼至耳羽有以寬黑帶。因嗜食蜂類而得名。飛行敏捷,善於在飛行中捕食,但食物因地點、季節而異,除蜂類外,亦捕食象甲、虻、蜻蜓、白蟻、鱗翅類等昆蟲以及甲殼類動物。常棲於枝頭或電線等地靜伺,一旦飛蟲臨近,迎飛而啄食。在土崖鑿穴為巢,穴長者可達2.5m,以不消化的骨骼等物墊於巢室底部,產2~6枚球形卵,兩性孵化及育雛。常營群巢,常幾百對在同一巢區,一般在堤壩的高處挖洞為巢,也常營巢于山地墳墓的隧道中。廣布舊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於非洲、歐洲南部、東南亞和大洋洲。有3屬26種,我國有2屬6種,藍須夜蜂虎Nyctyornisathertoni個體最大,胸羽特長而闊。蜂虎嗜食蜂類,不利於養蜂業,但它嗜吃昆蟲,尤其是白飛蟻,有益於農業。

蜂虎科鳥類

蜂虎科是佛法僧目的1科。嘴細長而尖,稍向下彎;尾脂腺裸出;尾羽12枚;後爪較中爪為短;羽色艷麗,上背呈紫栗色,下背至尾上淡藍色,肩與翅呈輝深綠色;胸輝綠色,向後漸淡而近白。因嗜食蜂類而得名。共26種。分布幾乎遍及東半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常見於非洲、歐洲南部、東南亞和大洋洲。中國有2屬6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