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蜂虎

白額蜂虎

白額蜂虎(學名:Merops bullockoide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鳥類嘴形細長而下彎,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級飛羽10片;尾羽12片;體羽質密、正常且無縱紋;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長且端部形狹或尖削,腳細弱,中趾與外趾至少連結至基部第二個關節,與內趾則僅於基部的第一個關節並連;翅長而尖,第一片飛羽細小,第二片最長。羽色艷麗,兩性相似,幼鳥似成鳥。生活於村莊附近丘陵林地;樹棲性;以空中飛蟲為食,特別喜吃蜂類;在山地土壁挖隧道為巢;卵形頗圓,白色。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白額蜂虎[1]
白額蜂虎白額蜂虎

【拉丁學名】Merops bullockoides
【命名時間】Smith,1834[2]
【英文名稱】White-fronted Bee-eater[3]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屬

外形特徵

白額蜂虎白額蜂虎
白額蜂虎身長22-24cm,體重28-38 g (雄) - 31-35 g (雌) ,雌性成鳥大於雄性。白額蜂虎色彩鮮艷,有一個白色的前額,頭部、背部和頸部淺黃褐色。眼眉白色,眼睛、眼紋、臉頰和耳羽部分均由黑色覆蓋,下側有一條白色寬頻。下頦白色。上體呈現綠色,下體肉桂色,尾羽是藍色群青色。初級飛羽有黑色滾邊。呈鮮紅色的喉與紅色胸部和淺黃色腹部形成明顯對比。肛周和尾巴藍色。尾端淺黃色,覆面黑色。鳥喙黑色。虹膜深褐色,腳暗灰色。[4]
嘴較細長,鼻孔裸露;體羽質密、正常且無縱紋;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長且端部形狹或尖削,中趾與外趾常並連至最末一個關節;翅長而尖,第一片飛羽細小,第二片最長。

分布範圍

白額蜂虎分布圖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整個撒哈拉廣泛的赤道非洲;西部非洲加彭剛果安哥拉;東非:衣索比亞厄利垂亞肯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尚比亞莫三比克馬拉威;南部非洲: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史瓦濟蘭。[3]

生活習性

白額蜂虎白額蜂虎頻繁的活動於河流乾涸的河床上、灌叢、草地,林地、季節性河流。白額蜂虎分布在非洲亞赤道帶的大草原。其棲息地包括遼闊的鄉郊,尤其是近水溝的地方。白額蜂虎主要吃蜜蜂,占其食物來源近50%。也會吃其他飛行昆蟲,如甲蟲、臭蟲、蒼蠅、蟋蟀、白蟻、蜻蜓、豆娘等。但要視乎季節及獵物的多少。它們會在低樹枝位定點捕食,或滑翔而下捕食昆蟲。它們的叫聲是低沉的嘎聲。
白額蜂虎白額蜂虎

生長繁殖

 
白額蜂虎的群落平均有200隻,會在山崖或堤岸挖穴築巢。它們的群落可以橫跨幾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但會回到同一地方棲息、生活及繁殖。它們是鳥類中擁有最複雜的社群系統。白額蜂虎是一對一的社會關係,類群會進行合作生殖,不能生育的成員會幫助其他成員養育雛鳥。它們會幫助建築超過一半的鳥巢,且會在繁殖的過程中作為幫手,包括挖洞築巢、餵養雌鳥、孵化及餵哺雛鳥等,對雛鳥出生的數量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繁殖季節,雌鳥平均產3-8枚卵,產卵期其因地而異,以降雨和氣溫決定:在肯亞是4至6月,在尚比亞和安哥拉是8月至9月,在辛巴威是2月和4月,在南非是9月至10月。[4]

亞種分布

白額蜂虎(2種)[3]
1.Merops bullockoides bullockoides:分布於半乾旱的中部和南部非洲稀樹草原。
2.Merops bullockoides randorum:分布於坦尚尼亞南部高地。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蜂虎科鳥類

蜂虎科是佛法僧目的1科。嘴細長而尖,稍向下彎;尾脂腺裸出;尾羽12枚;後爪較中爪為短;羽色艷麗,上背呈紫栗色,下背至尾上淡藍色,肩與翅呈輝深綠色;胸輝綠色,向後漸淡而近白。因嗜食蜂類而得名。共26種。分布幾乎遍及東半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常見於非洲、歐洲南部、東南亞和大洋洲。中國有2屬6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