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頰蜂虎

藍頰蜂虎

藍頰蜂虎(學名:Merops persicu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鳥類。嘴形細長而下彎,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級飛羽10片;尾羽12片;體羽質密、正常且無縱紋;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長且端部形狹或尖削,腳細弱,中趾與外趾至少連結至基部第二個關節,與內趾則僅於基部的第一個關節並連;翅長而尖,第一片飛羽細小,第二片最長。羽色艷麗,頰藍綠色顯著,兩性相似,幼鳥似成鳥。生活於村莊附近丘陵林地;樹棲性;以空中飛蟲為食,特別喜吃蜂類;在山地土壁挖隧道為巢;卵形頗圓,白色。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藍頰蜂虎藍頰蜂虎

【中文名稱】藍頰蜂虎

【拉丁學名】Merops persicus

藍頰蜂虎藍頰蜂虎

【命名時間】Pallas, 1773

【英文名稱】Blue-cheeked Bee-eater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屬

保護級別

藍頰蜂虎藍頰蜂虎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分布範圍

藍頰蜂虎藍頰蜂虎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外形特徵

藍頰蜂虎藍頰蜂虎

藍頰蜂虎身長27-33cm,翼展46-49cm 體重38-50g。其中央尾羽甚延長且較狹細,其超出側尾羽的長度遠超過跗蹠的2倍長度;尾和腰藍色;喉栗色且色淡。眼先、後及覆耳羽黑色;其下以及一狹形眉紋淡藍綠色;自額至背及翅表輝綠色;頰藍綠色顯著;腰及尾上覆羽、尾羽表面呈銅綠色;中央尾羽末段近黑色,側尾羽內翈緣以淡紅栗色;初、次級飛羽具淡黑色羽端,最外側幾枚的外翈及最內側幾枚的暴露部分呈淡綠色;翅底面呈橙棕色。頦鮮黃色;喉鮮栗色;自胸以下淺黃綠至淺綠色;尾下覆羽銀藍色。幼鳥上體羽色缺乏光澤;下體喉部栗色較淡,其下呈較多的淡藍色,少綠色。中央尾羽未延長且缺乏狹形的羽端。

虹膜玫瑰紅色;嘴黑色;腳暗褐色;爪黑色。

生活習性

結群活動於較開闊的近水地帶、耕地附近、林緣、村莊周圍。黃昏或雨後初晴時大群回飛於空中追捕飛蟲,尤其在有繁殖白蟻紛飛時捕食最頻繁,上、下頜拍擊之聲可密密聽到;平時也棲於禿枝上、電線上,俟機襲捕飛蟲。飛翔姿態優美,狀若燕子。鳴聲悅耳,似帶顫動的口哨聲,有若“triirp”,常邊飛邊鳴。

主要以昆蟲為食物,包括蜂類、蜻蜓、小甲蟲及其他昆蟲;還包括蜜蜂、黃蜂、蟬、蛾、蝶類、白蟻等。

生長繁殖

每年繁殖期約在4—7月。通常營巢於林緣路旁岩坡上或河谷岸邊上崖上,掘洞為巢,繁殖期它們就在這些環境上空或大樹上飛翔捕食或棲息。常有多對的鳥在同一小區內作巢洞,巢洞挖于山坡垂直的河岸或沙質的峭壁。挖直徑約30—40 mm、深約0.5—2 m的水平隧道於林緣山坡溝壑或路旁的沙土壁上,多年使用,一處壁面常見多個巢洞零散分布。卵室一般無墊物。每窩產卵4一7枚,卵白色,形狀為卵圓形或圓形。雄鳥和雌鳥輪流負擔營巢、孵卵和育雛任務。雛鳥為晚成性。

亞種分化

(2種)1. Merops persicus chrysocercus分布於撒哈拉沙漠西部邊界,從摩洛哥到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查德,冬天到撒哈拉以南非洲。 2. Merops persicus persicus分布於埃及包括尼羅河三角洲,以色列,土耳其,南到波斯灣,裏海和鹹海,巴爾喀什,阿富汗印度(新德里和古吉拉特);冬季主要在熱帶非洲東部。

蜂虎科鳥類

蜂虎科是佛法僧目的1科。嘴細長而尖,稍向下彎;尾脂腺裸出;尾羽12枚;後爪較中爪為短;羽色艷麗,上背呈紫栗色,下背至尾上淡藍色,肩與翅呈輝深綠色;胸輝綠色,向後漸淡而近白。因嗜食蜂類而得名。共26種。分布幾乎遍及東半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常見於非洲、歐洲南部、東南亞和大洋洲。中國有2屬6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