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頭蜂虎

栗頭蜂虎

栗頭蜂虎(學名:Merops leschenaulti)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鳥類,體長約20厘米。羽毛以綠色及棕色為主,頭頂、枕及上背亮栗色。嘴形細長而下彎,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級飛羽10片;尾羽12片;體羽質密、正常且無縱紋;尾形方,中央尾羽不延長,與側尾羽同形,不具狹或尖形的羽端。腳細弱,翅長而尖,第一片飛羽細小,第二片最長。羽色艷麗,兩性相似,幼鳥似成鳥。生活於村莊附近丘陵林地;樹棲性;以空中飛蟲為食,特別喜吃蜂類;在山地土壁挖隧道為巢;白色卵形狀頗圓。分布中南半島,斯里蘭卡,爪哇島及中國等。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栗頭蜂虎栗頭蜂虎

栗頭蜂虎的眼先、眼下一寬紋越過栗色耳羽及一狹額紋黑色;頭餘部至上背棕栗色;下背及翅表面輝草綠色,最內側飛羽端部沾藍,初級飛羽第一片周緣、其餘飛羽端部及內緣均黑褐色,內翈基部及腋羽紅棕色,張翼時見一大翼斑;腰及尾上覆羽淡藍色;尾羽暗草綠色,中央一對外翈沾藍色,外側各對的內翈及羽端具黑色羽緣。頦、喉淡黃色,喉下有一棕栗色帶斑,與背部同色相融合,栗帶斑下有一黑色環形斑;胸淡棕黃雜以草綠色;腹部由淡草綠色漸至尾下覆羽的淡綠藍色。 幼鳥喉下的棕栗色帶顏色淺淡;黑斑呈散點狀;其下各處的綠色較稀少。虹膜赤紅色(幼鳥者淡褐色);嘴、腳均黑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分布分布

生活習性

生活於林區。常見從幾隻到20、30隻的群體飛翔於林緣開闊地或河邊闊葉林上空,有時棲息於樹頂層的無葉枝椏或枯枝上、電線上、或逐只地或幾隻幾隻地飛出捕食飛蟲;有時又低飛於水面拍濺起點點水花,或自一低垂的樹椏落下水面作飲水、沐浴活動,興盡後即在附近樹枝上松羽、整理羽毛等。日落時即聚集於一開闊林地的樹上或河邊高大的蘆葦叢中過夜。飛翔快速,拍翼和滑翔交替使用。叫聲悅耳,有音樂性,似“pettigriu”的反覆。主要以昆蟲為食,包括膜蜂、蛾類、小甲蟲、直翅類、蟬類,特別是蜂類

生長繁殖

每年4—6月是繁殖期,卵產於深約1—1.5 m、直徑約5 cm隧道內的巢室中,巢室擴至約20 cm×15 cm大小,雙親鳥共同挖成,一般選取林間河谷兩岸壁幾乎近水平面的位置。若第一窩被水淹壞,則到已乾涸的河谷崖壁再作巢洞繁殖。雖然不是集群營巢,往往在一小區域內有多個巢洞。卵一窩5至6枚,白色,甚近圓形。兩性參與孵卵、育雛活動,繁殖期間兩親鳥同棲於巢室。

鳥巢鳥巢

亞種分化

1.栗頭蜂虎指名亞種(學名:Merop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分布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尼泊爾,中國雲南,印度支那和馬來半島。

2.栗頭蜂虎安島亞種(學名:Merops leschenaulti andamanensis)分布於安達曼群島,及安島附近的大,小可可島。

3.五彩栗頭蜂虎(學名:Merops leschenaulti quinticolor)分布於蘇門答臘南部,爪哇島和巴厘島。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蜂虎科鳥類

蜂虎科是佛法僧目的1科。嘴細長而尖,稍向下彎;尾脂腺裸出;尾羽12枚;後爪較中爪為短;羽色艷麗,上背呈紫栗色,下背至尾上淡藍色,肩與翅呈輝深綠色;胸輝綠色,向後漸淡而近白。因嗜食蜂類而得名。共26種。分布幾乎遍及東半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常見於非洲、歐洲南部、東南亞和大洋洲。中國有2屬6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