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民歌

黃陵民歌是普遍流傳於黃陵城鄉及周邊地區的音樂表現形式,它的產生、發展、演化同詩歌、舞蹈是相互關聯、相依相生的。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黃帝令伶倫定音律”,就充分說明在黃帝時代就有了較為原始的音樂觀念,當時著名的《鹹池》、《雲門》、《木岡鼓之曲十章》就是我國原始的音樂作品。黃陵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聰明、智慧、勤勞、樸實的黃陵人民在繼承古典音樂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充實著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這就是原汁原味、原生態的黃陵民歌。

黃陵民歌它獨具特色的演唱方式,豐富多彩的演唱技巧,深厚濃郁的地域特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陝西民歌中是少有的,是彌足珍貴的,發掘、搶救和保護黃陵民歌,不僅對豐富和完善黃陵民俗文化、陝西民俗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將產生一定的深遠作用。

基本內容

黃陵民歌不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鄉土味濃,生命力強,而且內涵豐富,音調美妙婉轉,鏇律淳厚,悅耳動聽,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黃陵民歌的曲調即鏇律,既不同於陝北民歌的粗獷豪放,又不同於陝南民歌的悠緩纏綿。因為民歌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抒發情緒、托物言志、寄寓希望、喧泄激情的一種樂意的語言聲音,所以黃陵的地方語言、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和傳統觀念不同等因素使黃陵民歌高亢開闊,流暢跌宕、委婉平和,活潑歡快,富於舞蹈特色,在不斷的繼承發展中,形成一些固定的曲調鏇律模式。主要有:
1、繡荷包曲調系列。
2、十盞燈曲調系列。
3、十對花曲調系列。
4、四、六曲曲調系列。
5、跑旱船曲調系列。
6、上樓台調式系列。
7、摘豆角調式系列。
8、揚燕麥調式系列。
9、其它調式系列。
10、新編民歌系列等等。
黃陵民歌歌詞主要以歌頌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或男女愛情、勸世哲理、歌功頌德,或見景生情而臨時即興編創為主。戲耍逗趣皆可入詞,也有因喜因樂,因悲因哀而抒發激情之詞等。在演唱過程中,按照不同的曲調,配以相應的唱詞,其唱詞工整對仗、語句流暢上口,辭彙押韻如詩,多以四、六句為主。
黃陵民歌的演唱形式相當自由,主要是在演出老秧歌的同時,根據不同的演出場合和情景,即興發揮,即興演唱,主要有:獨唱、對唱、輪唱、連唱、合唱等演唱形式,獨唱:即一個人獨自演唱如“十盞燈”等,其他舞者配以相應動作,這就是現在意義上舞台演出中的歌伴舞。對唱:有一問一答式,例如《十對花》等。合唱:邊唱邊舞,講究集體參與,如:表演“深身響”等。
黃陵民歌的演唱內容是黃陵人民心聲的反映,記載著黃陵人民的喜怒哀樂,品味著人們的酸甜苦辣,裝點著人們的風土人情。它所涉及的題材相當廣泛,內容極其豐富,按演唱的技巧可分為抒情式、敘述式、提問式等,按演唱的內容有愛情歌、辯理歌、勸世歌、頌揚歌、風趣歌、革命歌、藥性歌、時令歌、農諺歌、哭嫁歌、哭喪歌等。
(1)愛情歌:這是反映廣大青年男女愛情方面的民歌,內容上有對純潔愛情的歌頌,有對封建婚姻制度的揭露,主要是對愛情的痴情戀歌,相思苦情,演唱手法屬抒情式。
(2)辯理歌:往往是為了說明某種事物真相,通過一問一答進行表白的演唱方式,以對唱為主,演唱方法屬提問式。
(3)勸世歌:主要是教育人們向善棄惡,積德行善的民歌。
(4)哭喪歌:也稱孝歌,主要是表達自己對已故親人的哀悼,陳述親人恩德,演唱手法屬於敘述式。
黃陵民歌對陝西音樂史的貢獻受到了種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對陝西民間音樂文化在意識上只強調陝北民歌,而很少有人包括一大部分黃陵人都不知道黃陵還有民歌,有人還認為黃陵民歌無足輕重。然而經過進行走訪調研,我們發現在當今的一些歌曲鏇律中就能看到黃陵民歌的痕跡,就拿《繡金匾》調和江南的《茉莉花》調來說,《繡金匾》的曲調是源於黃陵民歌中的《繡荷包》曲調;《茉莉花》曲調是源於黃陵民歌中的《張生戲鶯鶯》曲調。
一、《繡荷包》與《繡金匾》
1、《繡荷包》曲調是黃陵民歌的起源調,也就是說先有《繡荷包民歌》,隨後才出現了其它民歌,在《繡荷包》民歌流傳的過程中,因地域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情緒不同而致使原始曲調走了樣兒,但這裡的走樣並不是跑調,而是創造性的發展,從而使《繡荷包》,曲調形成了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生長出了大小不同的分枝。例如:《繡八仙荷包》、《為夫繡荷包》、《十繡荷包》(曲一)、《繡荷包》、《走西口》、《六字情書》、《十恨》、《迎紅軍》、《調大兵》、《十字情書》、《十繡》、《賣花錢》、《十繡荷包》(曲二)、《十二英雄》(曲一)、《十二英雄》(曲二)等等。
上列這些黃陵民歌的音律是很相似的。所以,我們稱之為“繡荷包曲調系列”,能夠形成這種情形,沒有漫長的歷史時期是不可能的。
2、上列繡荷包曲調系列所涉及到的民歌中的唱詞,可以表的現出其歷史背景是古時的。例如:女人稱自己為“奴”《調大兵》歌詞是楊大帥騎馬調大兵,盧楊橋上扎大營,楊大帥騎馬走徐州,大老子溝里把賊殺,殺死回賊多一半。二老子溝里把營安,六月裡來甚難為,黃河畔上熬米湯。一兩錢子三合米,十月裡來雪花飄,人無糧來馬無草,人肉塊塊用火燒。以上歌詞是間接性的,摘錄的不系統性。但它可以表現出其歷史背景,漢人和回民作戰時期的民歌,應屬於五代十國時期。以上事例可說明黃陵的《繡荷包》曲調是古時就有的。
3、眾所周知《繡金匾》是陝北民歌,然而卻更是黃陵民歌,《繡金匾》的曲調和黃陵的《繡荷包》曲調是完全相同的。雖然《繡金匾》民歌,歌頌的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位近代革命領袖。然則更能說明《繡荷包》曲調流傳的廣泛性和歷史變革的時代特徵。
所以,我們認為黃陵的《繡荷包》曲調淵源久遠,流傳廣泛,而陝北民歌《繡金編》的曲調源於黃陵的《繡荷包》曲調。
二、《張生戲鶯鶯》與《茉莉花》
傳唱全國各省市並且流傳到英、法等國的《茉莉花》曲調就是源於黃陵民歌中的《張生戲鶯鶯》曲調。
1、黃陵《張生戲鶯鶯》民歌的第一句是:急忙忙上樓台,所以我們把該曲調系列統稱為“上樓台”曲調系列。記得我們的上上輩就給我們教唱過535 6I|565 32|535 6I|5—1|小時侯只把該歌詞的第一句唱成了“雞媽媽上樓台”。甚至現在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才知道是“急忙忙上樓台哎”,“張生戲鶯鶯”曲調也和繡荷包一樣地形成了一個系列,例如還有:《五更梢書》、《夸姑娘》、《煙花笑五更》等。而這些民歌的歌詞其歷史背景極具時代特徵。例如:“一更鼓兒大,二更鼓兒深,三更鼓兒發,四更鼓兒灑,五更鼓兒署”。“手提乃菸袋鍋哎”,“風擺羅裙露出金蓮來”、“小妹把裹腳纏”、“三拜乃兩拜露出金蓮來”而流傳在江蘇的“茉莉花”民歌應沒有這樣深遠的歷史背景。
2、黃陵民歌上樓台曲調系列中的歌詞有12段的,13段的,還有18段的,而江蘇民歌《茉莉花》曲調只有3段,而且再也沒有相似的曲調。
這兩首黃陵民歌在當地傳唱了多少年,現在雖然無從證實,但她在黃陵可謂家喻戶曉,婦儒皆知,具有普遍的民眾基礎和深遠的文化底蘊。
綜上所述:黃陵民歌是黃陵本土化的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它是在黃陵古老悠久文化底蘊下一代一代地傳承而來的。是黃陵人民特有的意識形態的外在表現。他還有別具一格的演唱方式,所有這些對於研究陝西音樂史,乃至中國音樂史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應視其為活化石、活文物。

基本特徵

黃陵民歌自形成以來,歷經發展、演化,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黃陵民歌是黃陵老秧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烘托、相互補充,所以黃陵民歌具有依存性特徵。
2、黃陵民歌是黃陵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自己創作和演唱的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所以具有廣泛的民眾性特徵。
3、黃陵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尤其歌詞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起到了寓教於樂,啟迪民智,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社會作用,所以具有社會性特徵。
4、黃陵民歌是黃陵人民真情實感的體現和流露,通過大家一起共同演唱交流,從而得到身心上的娛樂,所以具有自樂自娛性特徵。
5、黃陵民歌鏇律美妙、婉轉悠揚、悅耳動聽,具有優美性特徵。
6、黃陵民歌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曲調格式,具有程式化特徵。
7、黃陵民歌演唱自由隨意、大方得體,突出了即興發揮,即興表演,而且歌詞都來源於生活中常用的地方語言,通俗易懂,所以具有民眾化特徵。
8、黃陵民歌歌詞淺顯易懂,簡短精練,感情充沛,大部分為四句一段,每句字數相同,有仄韻如對聯,有仄韻如詩句,不配曲調也朗朗上口,所以具有文理性特徵。
9、黃陵民歌是黃陵土壤滋生的傳統鄉土藝術,她在演出場合,演唱風格,歌曲鏇律韻味等方面自成一格,所以具有獨特性特徵。
10、黃陵民歌自產生以來,博採眾長,自成系統,在發展豐富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擴散,從而影響了周邊甚至其它地區的民歌演唱方式,所以具有擴散性特徵。
11、黃陵民歌曲調簡約、質樸,不華麗、不張揚,顯示出特有的簡樸性特徵。
12、黃陵民歌歷經錘鍊,儘管是在當代社會,受到其它民歌以及現代歌曲的衝擊,受到了冷落,但是她所具備的頑強生命力和深厚的民眾基礎,依然普遍傳唱於城鎮鄉里。依然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黃陵民歌具有傳承性特徵。

相關器具

黃陵民歌是黃陵民眾在春節、元霄節期間表演老秧歌時最常用基本的表演形式,與黃陵老秧歌融為一體,古時表演只需鑼鼓伴奏,這就是一定意義上的載歌載舞。現代表演中有以下幾種民樂:
1、吹奏樂類:大小笙,各種調的笛子,大、中、小三種嗩吶;
2、打擊樂類:大、中、不各種鼓,鐃鈸,大鑼,京鑼,馬鑼,鉸子,花鼓,碰鈴,大魚、梆子;
3、弦樂類:板胡,二胡,低胡,大提琴;
4、彈撥樂類:大、小揚琴,大、中、小三弦,大、中、小阮,琵琶。

歷史淵源

黃陵民歌是普遍流傳於黃陵城鄉及周邊地區的音樂表現形式,它的產生、發展、演化同詩歌、舞蹈是相互關聯、相依相生的。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黃帝令伶倫定音律”,就充分說明在黃帝時代就有了較為原始的音樂理念,當時著名的《鹹池》、《雲門》、《木岡 鼓之曲十章》就是我國原始的音樂作品。黃陵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聰明、智慧、勤勞、樸實的黃陵人民在繼承古典音樂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充實著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這就是原汁原味、原生態的黃陵民歌,她同黃陵老秧歌及其它黃陵民間文化一樣,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從不同側面現實地反映了黃陵歷史的發展和演化。
黃陵民歌產生於原始社會中期,發展於漢代,成熟於元明時期,興盛於明清到民國,1948年至“文革”初期,為新生轉折期。“文革”期間為消落期,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黃陵民歌的復和發展期。九十年代為振興期,尤其是進入新的世紀,隨著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挖掘、蒐集、整理黃陵民歌,振興黃陵民間民俗文化已成為歷史賦於我們的一項主要任務,目前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業務人員的辛勤工作下,尤其是在民間文藝人士的協助下,黃陵民歌的初步整理工作已全面展開。一個珍視民間民俗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工作氛圍正在形成。

區域及地理環境

黃陵縣位於陝西中部,又位於我國大陸中部,舊時稱中部,在延安市南端,是延安老區經濟文化的視窗,因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而得名。
黃陵地處東經108o30′46″—109o27′13″,北緯32o20′27″—35o49′21″,屬內陸區。南北長53公里,東西寬85公里。東靠洛川黃龍,南連宜君銅川旬邑,西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北與富縣毗鄰。黃陵是連線陝北和關中地區的交通要地。全縣轄10個鄉鎮和1個街道辦,191個行政村,人口約13萬,面積2275.3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1.4%,川地占4.1%,山台地占18.8%,塬面占5.7%,地勢特點西北高,東南低。全縣可分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東部溝壑區三個地貌單元。縣境內最高海拔1762.2米,最低740米,縣城海拔997米。
黃陵氣侯特點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全縣年平均氣溫9.4℃,極端最高氣溫36.5℃,極端最低氣溫-21.44℃,年降水量568.8mm,年日照時間2528.4小時,平均無霜期172天。
黃陵境內有沮河葫蘆河兩條河流,由西向東橫貫全縣,注入洛河,其中沮河全長128公里,流域面積242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1.1億立方米,葫蘆河在境內流長32公里,年徑流量為1.2億立方米。
黃陵境內山川交錯,塬峁兼備,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64.2%。生物、礦產、旅遊等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穀子、高梁、糜子和豆類。中藥材有430餘種,比較名貴的有豹骨、山芋肉、黃芪、槐米等。野生動物近百餘種,主要有豹、狼、野豬、狐狸等。煤炭資源豐富,地質儲量27.3億噸,可采儲量21.8億噸,水能資源達27465千瓦。
黃陵所處的地域和資源優勢以及特殊的地貌特徵,構成了黃陵民間文化兼容並蓄,博採眾長,自成系統的特殊地理環境特點。

傳承譜系

黃陵民歌由於他在黃陵具有一定的民眾基礎,而且流傳比較廣泛。在當今上了年紀的人中,都能唱出幾首來,但也不乏有演唱功底和技巧比較突出的人,其主要分布在太賢村、隆坊街、唐呼村、北村、南村、奎張村、百子橋、東村、丁村、梨園、馬家塬、田莊街、縣城等地區,具體人員如下:
姓 名性別 年齡 居住住址 學藝時間
趙啟才78 東村 青年時期
張小紅

36 奎張村 青年時期
張百玲

38奎張村
青年時期
武俊
楊男 70 北村 青年時期
楊俊生63 南村 青年時期
王九黨
66 白村
青年時期
雷振山
55 白村 青年時期
雷繼民
44 白村
青年時期
張斌旺66
隆坊街 青年時期
劉芳芹
60 西寨子
青年時期
李愛珍 60 西寨子青年時期
張燕妮

20 強村 青年時期
牛換琴
40 強村 青年時期
張海俠 45 強村
青年時期
謝智仁 63 閻村 青年時期
劉學義
63 閻村
青年時期
劉松昌

63 唐呼村 青年時期
劉發奎 54 唐呼村 青年時期
劉風森
58 唐呼村
青年時期
劉松奎 63 唐呼村青年時期
張中孝71
丁村青年時期
鄭金元

42 丁村
青年時期
王風玲 35丁村
青年時期
段惠先56
縣城區街道辦 青年時期
李根鈴 52
縣城區街道辦 青年時期
梁金泉53 縣城區街道辦青年時期
吳鎖拄 53縣城區街道辦青年時期
楊振全
56 縣城區街道辦
青年時期
房金秀
48 城區街道辦
青年時期
宋保成 75 龍首村
青年時期
張 召 72
龍首村
青年時期
寇鵬民 55 寇家窪青年時期
寇老先生
78 寇家窪 青年時期
張福忠 70 馬家塬村 青年時期
張福仁
74 馬家塬村 青年時期
白敏玲
35 馬家塬村
青年時期
祝立軍
65 馬家塬村
青年時期
梁金泉 64 北孟塬村 青年時期
吳百順
65 縣城區 青年時期
吳丹陽

16 縣城區 青年時期
張亞男
56
縣城區 青年時期
柏陵
60 縣城區青年時期
張燕燕
51 縣城區 青年時期
王春麗
45 縣城區 青年時期

主要價值

黃陵民歌在整個黃陵民俗文化中作為音樂藝術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老文化的遺存,也是黃陵悠久文化的見證,是黃陵民俗文化的瑰寶之一,是黃陵經濟社會、民俗民風的一個縮影,也是陝西中北部地區的優秀民間音樂文化。發掘、搶救、保護黃陵民歌,其價值主要有:
1、黃陵民歌中有的歌詞可反映古代某時期的歷史背景,故有考古價值,黃陵民歌同樣也是我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可視之為活文物、活化石。
2、文化藝術價值:在中國音樂史上,常見的有陝北民歌、山東民歌、甘肅民歌等,而黃陵民歌卻沒有人知道,名不見經傳。
作為陝西地方民歌一個縮影的黃陵民歌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會推動和豐富陝西地方民間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它獨具特色的演唱方式、豐富多彩的歌詞內容、靈活多變的演唱技巧、深厚濃郁的地域特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民歌中是罕見的,是彌足珍貴的,發掘、搶救和保護黃陵民歌,不僅對豐富和完善黃陵民俗文化、陝西民俗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將產生一定的深遠作用。
3、現實價值:
(1)從個體人格而言,黃陵民歌能激發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個體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構成了個體創造性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科學規範的文化基礎。
(2)從總體上來看,發掘、搶救、保護黃陵民歌,對於繼承傳統文化精神,展示傳統文化魅力,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整體素質和民族凝聚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3)黃陵民歌一旦開發利用,形成產業優勢,可產生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瀕危狀況

黃陵民歌雖然在黃陵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民間人士的積極參與下作了一些發掘、搶救、繼承等工作,但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1、黃陵民歌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交通、通訊、傳媒業的日益迅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加之各種電子媒體的日益普及,傳統民歌遇到了外來文化的“稀釋”。
2、一些熟悉多種調式,能張口即歌,激興編詞的歌手藝人們年事已高達七、八十歲,有的已經故去,加之他們對樂譜知識根本不懂,只是靠生活積累而隨口演唱,為黃陵民歌的挖掘、整理、記譜帶來一定的難度。致使一些優秀民歌、曲調面臨消失和消亡的危險。
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興趣發生轉移,農村與外界聯繫日益便捷,農村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審美需求發生變化,對黃陵民歌愈來愈淡漠,一些有此特長的年輕人紛紛進城打工,參加演唱活動的也愈來愈少,黃陵民歌的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和困境急待改變。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
2004年,縣政府投資5000元,用於對民間文化的普查工作。民間人士吳百順同志從90年代起至今就下鄉挖掘、收集、整理黃陵民歌,個人投入的住宿、交通等費用在5000元以上。他在自己院裡修建了一個大排練廳和一個小排練廳,連同食宿用房和設備價值約四十多萬元。
一、主要保護內容
為保護黃陵民歌,制定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黃陵縣委、縣政府具體負責監督、管理,黃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縣文體局具體負責保護、實施,延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文化、廣電局負責檢查、督促,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摸清黃陵民歌的發生、發展、演化和歷史根源以及民間演唱人員、民間民歌收集人、樂譜、歌詞及價值等全部狀況。
2、將普查到的資料按類歸檔,並製作出音像影像資料。
3、深入開展黃陵民歌的理論研究工作,不但要搞好黃陵民歌的基礎性理論研究,而且要抓好黃陵民歌中不同區域的演唱風格、技巧等音樂本體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編成文本予以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建立太賢、唐呼村、奎張、北村、田莊、百子橋、梨園、店頭等文化生態保護村,對現存的歌手進行重點保護。
2、在全縣中國小開展黃陵民歌教學,不斷培育和培養新人。
3、創辦民間民歌演唱協會,不斷蒐集、整理、挖掘作品和人才,提高演唱水平。
4、建立以黃陵民歌為主體的文化發展公司,按政府指導、協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加速黃陵民歌文化產業的發展。
5、定期或不定期籌辦黃陵民歌演唱會,促進黃陵民歌的普及推廣和宣傳工作,更好地為黃陵民歌的保護提供廣闊的民眾基礎。
6、舉辦民歌培訓班。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民間文化人士吳百順、張百陵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自費對流傳在民間的黃陵民歌進行記譜、整理,吳百順現已蒐集整理了黃陵民歌200餘首,並且培訓了二十多名業餘民歌演唱人員;張百陵現已蒐集整理了100餘首,同時,縣文化館根據民間老藝人演唱的民歌內容蒐集整理了黃陵民歌50餘首。
1、2004年6月,黃陵縣委、縣政府提出“弘揚傳統文化,打造人文黃陵”的口號,明確提出保護和弘揚民間文化藝術的總體思路。
2、2005年,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文化建設的意見》,黃陵民歌作為重點保護內容列入其中。
3、2005年6月,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專題討論了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就黃陵民間文化藝術的工作原則、奮鬥目標等作了具體部署。
4、縣文化館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建立了民間藝人檔案。
5、在縣文體局的指導支持下,由民間文藝人士吳百順自籌資金組建了《黃陵民間古文化藝術團》,開展了一定的日常工作。
三、十年保護目標
1、確定黃陵民歌為省級重點保護項目,制定《黃陵民歌保護政策》,將保護黃陵民歌工作列入政府和文化管理機構日常工作內容。
2、建立黃陵民歌文化遺產檔案資料庫。包括文史類檔案、早期圖片資料和文獻資料的保存收藏。
3、建立黃陵民歌人才保護制度,對民間人才和研究人員實行政府津貼和醫療保險的激勵機制。
4、建立黃陵民歌歷史文化展覽室。
5、建立和普及與專業相結合的演出隊伍,加強人才培養。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7年 全面普查,編寫中國小黃陵民歌教程,建立黃陵民歌培訓機制,在中國小開展試點教學工作,建立太賢等黃陵民歌文化生態保護村。
2008年 整理普查資料,按類歸檔,編輯製作黃陵民歌音像資料。
2009年 建立黃陵民歌民間演唱團,全面普及民歌,並進入學校演出。
2010年 組織專家學者,民間人士,政府主管為主體的黃陵民歌研究會,出版《黃陵民歌》等專輯。
2011年 籌建以黃陵民歌為主的民間藝術發展公司。
五年里預期達到目標:
1、完善普查資料整理為主的靜態保護基礎工作。
2、全面開展民歌普及教學工作。
3、以民歌文化生態村和農民業餘民歌演唱團建立為契機,加大對民歌的原生態保護力度。
4、編輯出版《黃陵民歌》專輯。
5、編輯出版《黃陵民歌研究》叢書。
6、學校普及率達60%。
7、民歌演唱逐漸走向市場。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有專家指導,以文體局局長為組長的黃陵民歌保護領導小組。
2、設立以主管局長為組長的黃陵民歌普查工作組。
3、設立以文化、教育、廣電及鄉鎮各部門為成員的黃陵民歌教育研討工作組,並設立教程編寫組。
4、把黃陵民歌的保護納入對鄉鎮(街道辦)、學校等單位的幹部考核。
5、建立縣政府為主導,民眾積極參與的黃陵民歌保護體系,發展黃陵民歌這一文化產業。
六、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畫中,要重點建立五大保護機制:
1、提高領導幹部思想認識,站在挖掘、整理、保護黃陵民歌就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更好地組織實施好這項保護工作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建立以現有的民歌手、新生代民歌手和專家學者全程參與指導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原生態保護與發展創新相結合的發展保護機制。
4、依託黃陵的區位優勢,打造黃陵民間文化品牌,從而帶動民歌活動的開展機制。
5、把黃陵民歌的特色挖掘出來,建立以發展和弘揚優秀民間藝術為目的的市場運營機制。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經初步預算,黃陵民間工匠畫保護工程10年共需資金486.89萬元,縣財政10年解決3萬元,其餘資金缺口還需省、市相關部門予以支持解決。
(一)黃陵民歌保護政策研討會
參加人員40—50人 會期2—3天 10年保護期內召開了3次以上
新期籌備(檔案準備、聯絡等):1.7萬元×3次 5.1萬元;
參會專家、學者食宿補貼:40人×200元/天×3天×3次 7.2萬元;
參會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旅費補貼:45人×150元/人×3次 2.03萬元;
會議費(辦公、會議交通、雜費等):3.6萬元×3次 10.8萬元;
總計:24.33萬元;
(二)黃陵民歌專項普查(預計集中普查工作為期3年)
聘用專業人員:4人×1.8萬元/人×3年 21.6萬元;
工作人員補助:3人×1.2萬元/人×3年 10.8萬元;
普查辦公經費:5.2萬元/年×3年 15.6萬元;
總計:48萬元;
(三)黃陵民歌理論研討會
每兩年召開一次共5次 參加人員20—30人 會期2天
新期籌備(對外聯絡、檔案資料準備等):1.6萬元×5次 8萬元;
參會專家、學者食宿補貼:30人×200元/天×2天×5次 6萬元;
學人專家、學者及外聯工作人員旅費補貼:35人×150元/人×5次 2.63萬元;
會議費(辦公、會議交通、雜費等):3.6萬元×5次 18萬元;
總計:34.63萬元;
(四)民間傳承人及研究人員的生活津貼和醫療補貼
10年保護期內每年對民間傳承人員發放生活津貼(每人每月200元)和醫療補貼(每人每月100元)。
民間傳承人及研究人員約45—50人
年均發放生活津貼和醫陪補貼:50人×300元/月×12個月 18萬元;
10年費用總計:18萬元×10年 180萬元;
(五)建立資料庫存和專門網站(預計2年完成)
聘用專家、學者及相關技術人員:6人×2萬元/人×2年 24萬元;
工作經費(錄音、錄像、設備租用及耗材):5.8萬元/年×2年 11.6萬元;
總計:35.6萬元;
(六)資料庫存及專門網站維護
10年保護期內年均維護費用 3.5萬元;
10年費用總計:35萬元;
(七)舉辦黃陵民歌培訓班
每兩年舉辦一期共5期 每期7—10天 參加人員30人
聘用教師食宿補貼:2人×200元/天×10天×5期 2萬元;
授課費(每課時200元,每人每天平均4課時):200元×4課時×2人×10天×5期 8萬元;
教材、資料:100元/套×5套×30人 1.5萬元;
教室及教學設備租用:500元/天×10天×5期 2.5萬元;
教學管理:12萬元;
總計:26萬元;
(八)黃陵民歌打譜研討會
10年保護期內召開3次 會期2—3天 參加人員20—25人
食宿補貼:25人×200元/人×3天×3次 4.5萬元;
旅費補貼:25人×150元/人×3次 1.13萬元;
會場租用:800元/天×3天×3次 0.72萬元;
技術經費(錄音、錄像、設備租用、耗材、技術人員勞務等):2200元/天×3天×3次 1.98萬元;
總計:8.33萬元;
(九)編輯出版《黃陵民歌》教程(預計2年完成)
工作內容:採集、整理、編注、出版、發行;
聘用專家、學者:5人×2萬元/人×2年 20萬元;
工作人員補助:2人×1.2萬元/人×2年 4.8萬元;
辦公經費:2.6萬元/年×2年 5.2萬元;
出版、發行:8萬元;
總計:38萬元;
(十)舉辦黃陵民歌演唱會
10年保護期內每年舉辦一次共5次 每次集中排練及演出共7—10天
編導及演員排練演出食宿補貼:35人×200元/天×10天×5次 35萬元;
燈光、音響等設備租用:0.2萬元×5次 1萬元;
其他(演出交通、節目單列印、宣傳海報製作等):4.2萬元×5次 21萬元;
總計:57萬元;

視頻

【抱歉,不支持flash】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