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道場音樂

長武道場音樂

長武道場音樂是一種融鼓器樂、說唱為內容的宗教祭祀性綜合藝術。據調查考證,從清代中期起源於我縣彭公鄉方莊村,迄今已流傳二百餘年。其俗稱“打醮”,主要以道教祭祀為目的,活躍於民間殯葬、慶壽、廟會活動中。表演形式由7—8人組成,由事主或會社聘約定酬雇事,表演者稱“羽士”或“居士”。常身著黃、黑、藍道袍,頭戴道冠,列隊表演。所用器樂有小鼓、鑼、釵、長笛、簫、管子等10多種。演唱內容有道經、孝經,亦含部分儒、佛教論理,甚為廣泛,韻調古有70多種。演奏形式分行樂、坐樂等,有特定的場所。曲牌包括祭靈、菩薩登台、贊八仙等30多類。其調古樸低沉、悠揚委婉,具有濃厚的古樂特色。歷史上長期流傳於陝、甘交界地區。目前,是道教音樂遺留在我縣乃至省內外一份較完整和獨特的音樂藝術遺產。 建國後,道場演唱內容由於宗教迷信色彩濃重,受政令制約,進入衰期。改革開放後,道場活動隨著民族民間文藝的挖掘整理工作再度興起。但由於後續藝人匱乏,資金無法保證,強勢文化衝擊等原因,此支文化遺產的保護顯得困難重重。

基本內容

長武道場音樂長武道場音樂

長武道場原為宗教文化藝術的產物,歷經演化,成為“世俗性”的禮儀性活動。它藉助於宗教民俗禮儀而代代相傳,雖帶有祭神祀鬼等迷信色彩。但它的存在滿足了人們祈福禳災、延年益壽等功利願望,是集自然與幽靈、祭祀與民俗、禮與樂、情與思、道德與人性於一體的區域文化現象,反映出特定區域內不同歷史時代人民的思想與意識,有其一定的進步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潛移默化、娛樂育人的作用。其體式完整獨特,器樂演奏原初性特色和宗教祭祀性質鮮明,在道教藝術中獨樹一幟,對道教傳播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韻調古樸低沉,悠揚委婉,有獨特的感染力和震撼性,對純潔民風時尚,淨化情感心靈有一定積極作用;其達觀超然、澹泊無欲的生死觀,對克服時下物慾橫流,享樂至上的現象更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基本特徵

1、以道教儀范為中心內容,兼融儒、佛諸家教儀,宣傳經典儀范、祀神祭鬼,懺罪悔尤,勸善化惡,娛樂育人的作用顯著。
2、設施複雜齊備,體式規整浩繁,形式古樸本初。
3、說、唱、舞一體。
4、在師徒間以口頭形式傳承。

相關器具及製品

一、長武道場其醮儀形式大致分歸兩類:
1、“清醮”:亦叫“平安醮”,以祭祀神靈為主要內容,一般在廟會廣場或特定場所進行。內容為“朝聖慶誕、紀念道祖、驅瘟禳災、祈雨求豐”等。由一個班社或數個班社教徒集體發起。帶有功利性,場面大,氣勢莊嚴神秘,又不乏其娛樂成份。舊時,每隔數年在縣城城隍廟內舉行齋醮,聚眾達萬人之多。
2、“薦亡醮”:包括“遷葬醮”、“祭祖醮”、“祝壽醮”。以超度亡靈為主,兼祭神靈,俗稱冥陽道場。其中祝壽醮是生祭的一種特別儀式,舊時一般除家境豪富,有一定功名地位、年高德望者舉辦外,平時極為少見。其餘醮儀較為普遍,多在家庭院落活動。一般不分男女,有無後代,死亡之因,凡屬成年人均可“超度”。(下純以“薦亡醮”為例述之)
二、設施十分複雜,因祭祀對象不同、目的不同,其設施亦有區別。專就“薦亡醮”而言,需設定十多個特定的場所和道具、表文等, 如誦經堂、天壇、幡 、靈堂 、奠儀棚 、施食台、天橋、奈何橋、進表仙官、祭文等,各有專用和講究,喻意豐厚。
三、薦亡醮儀又分成規醮儀(4天3夜)和起落醮儀(1.5天)。成規醮儀全儀程為:請神、安神、招魂、祭灶、薦亡、拜斗、迎水、揚幡、圍壇、謁廟、過奈何橋,渡天橋、接駕、朝幡、分燈、掛榜、進午朝、倒壇、施食、三獻禮、辭灶神、送殯、入葬等29種儀式。其中過奈何橋、渡天橋最有特色。
四、道場音樂:原為道教徒在宗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作歌樂舞以悅諸神。長武道場活動中所表現的音樂有少量的器樂曲,以管子演奏為主,伴有擊樂,曲牌大都是民間器樂曲,如“小開門”、“祭靈”、“西風贊”等。另一形式是配有詞的唱段音樂,在唱段中有極個別用管子吹奏伴之,而大量的唱段以擊樂伴奏為主。音樂性不強,吟誦性突出是其最大特點,故把唱段音樂又叫“韻調”。

區域及地理環境

長武,位於陝西關中西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地帶。東鄰彬縣、西、南、北面與甘肅的涇川靈台正寧等地接壤。境內涇河黑河南河東流入渭。西蘭公路東貫全境。商貿活躍,素為陝甘物資交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是古“絲綢之路”出陝西進的門戶。土地面積567平方公里。現有11個鄉鎮,16萬人口。

傳承譜系

乾隆年代文厚夫首創,在文家祖宗內沿傳百餘年,出現的藝人有文應石文應積(清鹹豐年人),文德仁文殿斌等。至文煥章(清光緒年間人,1905-1934年)至盛。
清末民初,道場活動由文家擴散到外鄉異姓人中,出現了中區崔景彪尚立志,東區黃本方根田王恩迂,西區賈滿會,大姜氏、王樊祥,南區陳甲榮,北區曹文長胡偉藩等全縣100餘藝人。
建國前夕,文東來組建班社,有藝人王子璽陳雙牛文樹德文進福文生理等人參加。此為受教於祖師、程式完整系統的道場音樂藝術在民間最後一代承傳者。
目前,從業藝人尚有5人,承襲文氏正宗技藝者僅有文東來一人,但文年近八旬。其中,文應積文煥章文東來祖孫三人在道場活動中承繼關係清晰,皆為班社領主,技藝嫻熟,活動範圍廣,有較高聲譽。

主要價值

作為源於宗教文化藝術,歷經演化,而終成融宗教禮儀、樂舞、民俗為一體的祭祀活動,長武道場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具有極高的文化認知價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1、唱詞中所宣揚的經科,除有以道教教義為主的“太上靈寶朝科儀寶經”、“太上靈寶淨壇蔭穢科儀寶經”等五大科儀和以“太上靈寶北斗保命延生真經”、“太上靈寶早晚課經”等五小科儀外,另有“十王解冤撥罪寶懺”、“玉皇賜富寶懺”等經,在施食、薦亡等儀式中還加雜孝經、勸善、儒、佛經語、古詩詞、俗文歌謠等內容異常豐富,喻意深刻。
2、伴隨長武道場活動中的道場音樂,無論是以管子演奏為主,伴有擊樂的器樂曲,還是配有詞的以擊樂伴奏為主的唱段音樂,都顯示了其“在全國曲藝音樂中獨具特色”的優勢。其唱段音樂旋律不流暢,節奏感不明顯,節拍不正規,調性模糊,吟誦性突出,是一種“韻調”音樂,加之唱詞句式不規正,雜言而成。演唱中大量加用虛詞襯字,使得演唱要隨動作的需要,或緊或慢、聲隨意轉、意以情發,音樂的發展憑藉的是一種深層的內在情感和深層意念,自由引申。這就構成了道場音樂的獨特魅力。
3、不僅如此,長武道場活動中所使用的獨特的樂器、道袍和法具,講究的醮士舉止步態,複雜的神壇、經堂設施,繁瑣成規的齋醮儀式,宏大的場面,神秘而莊嚴的氣勢,這種無以倫比的體式、格局,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潛在的教育作用。

瀕危狀況

瀕危現狀

1、唱詞、曲譜腳本散失嚴重。
2、特色樂器、道具破損嚴重,如笙、簫已失傳。
3、正宗藝人只有文東來一人,且年近八旬,後續藝人匱乏,絕技如用鼻孔吹笛已失傳。
4、雖偶有齋醮活動,也只限於臨時湊合的班社三五個人員,表演不規範,環節被悄然刪改。

瀕危原因

(1)挽救和保護措施不力。國家雖在“八五”計畫期間派專人蒐集、整理、但只突出文本整理集成工作,未能在後續新藝人的培養等持續保護工作上做文章。
(2)研究人員和保護管理人員短缺,沒有用於保護的專項資金。
(3)商業文化如民間自樂班的興起,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電視劇等新興文化的擠兌。

保護計畫

主要保護內容

1、有效開展“長武道場”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完成資料集成、人員培訓等具體任務。
2、以“長武道場”文化保護工作為起點和示範,建立長武優秀民間文化保護名錄和分級分批保護制度。
3、以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推動縣域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推動縣域各種民間文藝的保護與發展。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2004年6月,曾作為“陝西省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向省市提出申請報告,並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1、成立了“長武縣地方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2、完善文東來、王子璽等個別藝人的檔案。
3、徵集了部分唱詞曲譜腳本。
4、對文字、音像資料進行了簡單的整理保存。
由於人力、財力、技術等的制約,效果不甚明顯。

十年保護目標

通過實施“長武道場”文化保護工作,到2016年,使其得到有效保護,擁有一支傳承人隊伍,掌握全部道場音樂的表演技能,並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長武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在全縣形成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自覺意識,實現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網路化。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10月——2007年3月制定計畫,建章立制;搞好總體規劃。
2007年4月——2009年3月遍訪藝人,落實研究人員和保護管理人員,徵集散落在民間的詞曲、器物等原始資料,甄別真偽制定標準規範。充實資料,製作範本。
2009年4月——2011年3月確定人選,培訓藝人,組建班社參與民間道場活動,在實踐檢驗中不斷修定完善創新訓兩個班社人員。
2011年4月——2011年9月搞好總結,請專家評審定型,作好圖文音像綜合性的建檔備份工作,制定新一輪保護計畫。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嚴格遵守“保護工程”原則方針,堅持搞好四個“結合” ,確保“長武道場”文化獲得保護。
2、成立由主管文化的副縣長為組長的“長武道場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領導。
3、請求地方性政策和法規的援助,制定《長武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辦法》,設立“長武道場”文化保護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嚴格管理。
4、重視保護工作的骨幹隊伍建設,給予適當榮譽和物質的傾斜補償。
5、擬報批長武方莊村為省級民間藝術之鄉。

理論依據

1)“三個代表”思想對先進文化的論述,十六大報告“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精神。
2)陝西省文化廳《關於申報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通知》
3)《陝西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
4)《陝西省民間藝術之鄉命名管理辦法》
5)《陝西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6)《陝西省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

建立機制

1、領導機構:已成立長武縣地方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張革新 (縣長助理)、副組長解仁強(文體事業局局長),成員尚玉芳(文體事業局副局長)、師東信(文化館館長)、馬小純(文化館副館長)。
2、諮詢機構:擬成立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做專業諮詢、理論指導和科學論證。
3、計畫實施者:長武縣文化館。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培訓費7萬元
資料費4萬元
實物徵集費6萬元
調研差旅費2萬元
專家諮詢費5萬元
設備購置及使用費8萬元
印刷出版補助費8萬元
管理費2萬元
其他8萬元

視頻欣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