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秧歌

老秧歌

男角稱"耍雜",頭戴船形草帽,腰圍白裙,手執"蓮花燈",引逗包頭。 舞時亦必有丑角手執繩甩在前領頭,"耍雜"、"包頭"排成兩行跟隨其後出場。 高潮中,"耍雜"依自己功底深淺,在領"包頭"時,表演出諸多高難動作,如"飛腳"、"二起腳"等。

延安老秧歌

民間秧歌舞蹈。流行於延安南部的洛川縣、富縣、黃陵縣及宜川縣。是根據戲曲里的"宮廷歌舞"和流傳在民間的秧歌,經過不斷提煉、加工逐漸形成的。老秧歌表演時分男女角。男角稱"耍雜",頭戴船形草帽,腰圍白裙,手執"蓮花燈",引逗包頭。女角稱"包頭",身穿大襟彩服,腰系開縫彩裙,頭戴彩色紙花,黑手帕作髮辮。表演時,以群舞為主,人數不限,男女成雙數。舞時亦必有丑角手執繩甩在前領頭,"耍雜"、"包頭"排成兩行跟隨其後出場。"耍雜"手執蓮花燈,"包頭"兩手提裙角,以腰帶肩左右轉動相互對唱扭動,變化出各種隊形,如"白馬分鬃"、"二龍戲珠"、"擺八卦"、"蠍子倒尖尾"等。表演動作有"雙蝴蝶"、"鳳凰單展翅"、"碎步"、"沙沙步"等,扭動要求"穩",上身要求"活",無論什麼動作,均要求"柔"而"軟"。高潮中,"耍雜"依自己功底深淺,在領"包頭"時,表演出諸多高難動作,如"飛腳"、"二起腳"等。老秧歌表演,以洛川縣最為出眾,該縣因表演風格迥異而分為"京兆秧歌"和"城關秧歌"兩派,前者流傳洛川縣城南京兆鄉一帶,後者流傳縣城周圍,又稱"鬼拉腿秧歌"。

北京延慶姜家台老秧歌
姜家台老秧歌姜家台老秧歌
北京市延慶大榆樹姜家台村的老秧歌歷史悠久,現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11年的大榆樹民間花會表演中獲得“特等獎”,並將參加全縣的元宵花會表演。姜家台村的老秧歌有幾百年的歷史,起源已經很難查到,最近一兩年村加大對老秧歌的發掘,在這次的大會上,得到了市領導和縣領導的高度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