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道情

延川道情

延川道情是一種陝西延川的說唱藝術。道情本為道士曲。它是服務於道教的一種音樂形式。在唐代就有九真、承天等曲目,到南宋時期開始用漁鼓、簡板伴奏。在元人雜劇《岳陽樓》、《竹葉舟》等劇中均有道情穿插演唱,說明元代道情流傳民間。明清以來流傳甚廣,題材也有所擴大,在中國各地與民歌相結合,發展成許多曲藝,有的仍稱道情,有的稱漁鼓。 元、明時期,道情流傳陝北延川,在民俗活動中演出。這時,延川人將道情與民間歌謠、民間舞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完成了第一次轉化,演變成一種曲藝形式。它的說唱韻味深厚,有明顯的曲藝色彩。 明清時期,延川民間藝人將曲藝道情進行改造,加工提煉,變成了戲曲,在鬧秧歌中演出。其戲曲簡單相糙,服飾是鬧社火的秧歌服,動作是粗獷的秧歌舞,語言是地道的方言土語。這是道情戲曲的雛形階段,多數還是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的曲目,如《湘子出家》、《湘子算卦》等。後來,題材逐漸擴大,出現了《毛紅跳牆》、《子胥過江》等。 由於道情已發展成一種地方劇種,老調道情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特別是它已不能完全刻畫表現那么多劇中人物性格,在這種情況下,新調產生了,這就是“東路調”。新調的興起,大大豐富了道情的唱腔,提高了表演質量和戲劇效果,是道情史上的一次大革新。陝北鬧紅時期,過去那種以神話故事,才子佳人為題材的道情戲劇,不適應當時的形勢,延川縣楊醉鄉等藝人編創了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現代戲,這是延川道情的第二個革新期。

基本信息

基本特徵

延川道情既言道,又言情,道為根基,情為心聲,有道可依,有情可信。它是民間說唱與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濃厚的說唱色彩與民歌風味,這是它的主要特點之一。延川道情的創腔者是諸多的民間藝人,滿頭高梁花的鬧秧歌“把式”,所以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它的藝術形式,表現方法都不同於其它戲曲,儘管它有一定的板式,但絕不受板式的約束,隨意性強,唱起來靈活,這是它的特點之二。

延川道情唱腔的第三個特別是虛詞、襯詞多,甚至還有不少口頭語,如“啊呼嗨”、“咿呀嗨”、“哎嗨呀”、“那個”、“了得”、“就”、“了”等等,但用的十分恰當,十分自然,成為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延川道情襯詞多,人們聽了後不是感到羅索,而是感到情真意切,恰到好處。高興時欲跳欲蹦,喜笑顏開;其襯詞達成了烘托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表現手法。

延川道情唱腔的板式是板腔體戲劇音樂的一種節奏形態,是由節拍、節奏、速度組合而成。延川道情的唱腔有一部分為兩句體結構的唱腔,類似板腔體。但它發展不完全,唱腔的命名分類也不是按板眼、唱詞句式分類,所以不能套用板腔體的板式。按它的節奏形態只可分成三種:一種是一板一眼的,一種是無板無眼的,一種是一板一眼,一板兩眼混合的。按速度也是慢速、中速、快速三種,這種道情在演唱中使用的梆子,是一拍一梆,給人的感覺好像有板無眼。

延川道情有老調和東路調(新調)兩種,老調唱腔音域寬廣,情緒高亢、激昴、深沉、渾厚,善長於表現悲哀、淒涼、傷痛、思念等情感。新調唱腔旋律奔放、跳躍、開闊、明朗,多表現熱烈、歡騰、喜悅等感情。因此,延川道情既益敘事,又益抒情,有許多唱腔能敘事抒情於一爐。它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地方戲唱腔。

基本內容

延川道情表演現場 延川道情表演現場

延川道情是陝北道情的分支,是陝北道情家族中的後起之秀。一曲完整的道情由起板、開場白、引子(亦稱大過門)、正本、結尾五部分組成。唱腔有老調和東路調(新調)兩大類。老調悠揚文雅,節奏舒緩,多蘊含苦腔愁味。東路道情,曲調熱烈奔放,節奏急速,襯詞較多,故唱時必須咬清字音。

如今,在延川民間流傳的道情劇有《十萬經》、《李大開店》、《牆頭記》、《三回頭》、《牡丹亭》、《走南陽》、《忤逆子》、《李四接妻》、《張良賣布》、《二流子轉變》、《湘子出家》等,其中《十萬經》、《李大開店》最受民眾歡迎,是傳統道情的代表作。

延川道情一直以文戲為主,以生、旦、醜戲為主,所以形成行當不全的弊病,人們習慣上一直稱它為小戲。延川道情是一種地方戲曲,故延川道情音樂也應屬戲曲音樂。

延川道情喈唱腔形式多樣,表現力豐富,可分“老調”和新調兩大類。老調,有人也稱西涼調。它是延川道情唱腔中歷史最久的唱腔。它的音域寬廣,情緒高亢、激昴、深沉、渾厚、善長於表現悲哀、淒涼、傷痛、思念等情感。後來因劇情發展的需要,經過不少民間藝人的加工提煉,又出現了一部分輕快、明朗、喜悅、歡騰的唱腔。從現今流傳的唱腔來看,大致可分為“平調”、“十字調”、“一支梅”、“耍孩兒調”、“涼腔”、“夢板”、“淚板”、“滾白”、“梅花調”、“太平調”等十多種。

新調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種唱腔。它的旋律奔放、跳躍、開闊、明朗,多表現熱烈、歡騰、喜悅等感情。它的主音“5”的高度是老調的“2”,相差四度,演唱比較省力。新調亦有十多種唱法,自成一個體系,它的詞句,也有一定的格式,大多是上下兩句體的七字句和十字句,或四句體的七字句。

延川道情的“過門”分為“引子”、“板頭過門”、“腔間過門”、 句間過門”、“下句過門”和“送板游弦過門”等六種。延川道情的曲牌,常用的有八板類、柳青娘、盪天量、陰司牌(思舞用)、花梆子、留板等。有的曲牌多用在梳洗打扮、洞房花燭、喜慶、迎送、飲宴等較長時間的表演上;有的多用在餵豬、餵雞、等家務和農事活動動作上;有的多用在旦角戲劇動作的專場表演上;有的多用在神話劇中,小思判名上下場或一些滑稽動作上。延川道情的伴奏是主旋律伴奏,沒有和聲與音型伴奏。它的伴奏樂器和其它戲劇一樣,也分文武場面。

20世紀80年代之後,延川縣文人受《翻身道情》的影響,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氣息的道情戲。比較著名的有《悔恨淚》、《劉栓回頭》、《王老婆迎人》、《徐縣長下鄉》、《寡婦門前》等。由於這些戲劇的產生,奠定了延川道情在陝北道情中的地位,當前在陝北已首屈一指。

道具器具

延川道情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樂器主要有小三弦、四音、管子。這是延川道情戲的三大件,也是主要的幫腔樂器,沒有它就缺少地方色彩,沒有地方風味。其它樂器還有二胡、笛子、板胡等。文場樂隊的組成,一般是兩擔小三弦,一把四胡,一支管子、一把二胡,一把板胡、一支笛子,共有七件樂器。

武場面的樂器有板鼓、牙子、梆子、水水、手鑼、玉鼓、鐃鈸、勾鑼等。武場樂器的作用有兩種:一種是配合唱腔伴奏,掌握節奏,造成氣氛。一種是用於戲劇動作。常用的樂器是板鼓、牙子、梆子的擊淺為一柏一擊,水水的擊法是隨節奏擊拍。延川道情因常與秧歌一起演出,在民間多用秧歌上用的樂器及銅器代替。

主要價值

延川道情在整個陝北道情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陝北道情的精華,也是陝北道情的縮影。它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優秀的民間音樂之精華,是古老陝北說唱和劇種的遺存。發掘、搶救、保護延川道情,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學術價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國劇種中,有京劇、秦腔、晉劇、越劇、川劇等幾十種,甚至東北二人轉也占有一席地位,而延川道情卻不見經傳。隨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延川道情上京演出,得到中央領導和有關專家的認可,但終於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陝北道情縮影的延川道情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陝北地區道情的弘揚。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其他劇種中實屬罕見。發掘、搶救和保護陝北道情,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乃至對世界劇種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實用價值

延川道情是西部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地方劇種。發掘、搶救、保護延川道情,對陝北地區乃至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瀕危狀況

延川道情雖然在延安市文化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扶持下,作了許多發掘、挽救、繼承、弘揚工作,活動開展良好,使延川道情在陝北地區成了一面旗幟。但仍然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1、延川道情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由於受現代電視的衝擊,舞台劇逐漸沒有市場,道情更是如此。許多,道情班子和道情劇團難以維持生計,有的甚至解散。像過去那種農村年年鬧道情的現象逐漸少見。縣道情藝術團雖然沒有解散,但多年不排新戲,更不見大型道情新劇搬上舞台,導致道情劇種沒有足夠的發展,甚至一些地方出現斷代現象。

2、一些頗有造詣的道情“把式”,因年紀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謝世,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而年輕的道情手在技藝上不能獨樹一幟,在道情間有威望的很少。

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提高,對道情的興趣愈來愈淡。一些民間藝人外出打工,參加演出活動也愈來愈少。延川道情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