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布堆畫

延川布堆畫

以馮山云為代表的延川布堆畫創作群,多年來,深入農村,對布堆畫藝術進行了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使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向前大大邁出了一步。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民間布堆畫藝術家。如以高鳳蓮、劉紅蘭、王芝蘭為代表的老一代作者,其中高鳳蓮又是全國著名民間藝術家,他們所創作的布堆畫作品大多數以傳統的民間傳說為題材。淳樸聰慧的陝北延川人以棉紡織土布為材料,以剪刀為工具,以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運用純民間的複合造型法,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縫合,製作出極具民族特色的圖案。畫面大多誇張變形、意象生動、想像奇特,具有漢畫像石的造型、剪紙的手法、刺繡的色彩、浮雕的感覺,堪稱陝西一絕。

基本內容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馮山雲為代表的延川布堆畫創作群,多年來,深入農村,對布堆畫藝術進行了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使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向前大大邁出了一步。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民間布堆畫藝術家。如以高鳳蓮、劉紅蘭、王芝蘭為代表的老一代作者,其中高鳳蓮又是全國著名民間藝術家,他們所創作的布堆畫作品大多數以傳統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常見的有《鬥神》、《照雀老漢》、《龍王爺》、《灶君》等等,而以劉潔瓊、高麗萍、郭如林、袁隨花、劉小娟等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展示他們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延川布堆畫作品多次在北京、西安、合肥、上海等地展出後,特別是1995年中國美術館同全國推出延川布堆畫後,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給予了高度評價,成為國內和世界各地專家和美術館收藏的珍品。

..

《黃河》、《烈日》、《輝煌的歲月》等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和聯合國第四屆婦女代表大會等有關單位、美術界人士和國際友人收藏。布堆畫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已成為陝北高原上一支艷麗的奇葩。

歷史淵源

布堆畫,原名又稱撥花、撂花、布貼畫,流傳歷史悠久,是延川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它起源於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婦女們給孩子衣服打補丁演變而來。小孩子從會爬開始到學習走路階段,褲子的膝蓋、衫子的肘頭最容易磨破,需要打補丁,一些心靈手巧,愛好美觀整潔的婦女,對補洞生出一種新思路,即居洞口大小將補丁剪成適宜裝飾的種種圖形,選擇宜於打配的各色布,縫綴上去,獲得一舉兩得之效。這種做法,不斷自發傳播,並由此得到啟發,

..

擴大了套用範圍,逐漸套用於衣肩、衣兜、披肩、鞋頭、褲腳,形成了一種裝飾新招數,於是不再局限於補破洞,而且圖案花樣也有出新。巧婦婆姨們不僅利用彩色碎布頭給孩子做老虎帽、老虎枕頭、獅子鞋、裹肚,而且選用色彩艷麗的布頭來設計吉祥喜慶的圖案,給結婚的新郎新娘做枕頭頂,用《魚戲蓮花》、《麒麟送子》、《蓮年貴子》、《石榴結子》、《胖娃娃》等表示喜慶,蘊藏著夫妻恩愛,生育稱心之意;也有做成《孫悟空》、《小老虎》、《小狗》當作禮物送人,表示友誼和慶賀。這就是最初朦朧的布堆畫。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在傳統的文化薰陶下,婦女對美的認識領域進一步拓寬,竭力構思他們崇尚生殖繁衍、神靈保佑、吉祥如意的圖畫,揭示人類產生、生存以及發展變化的奧秘。80年代初,本縣文化館幹部馮山雲率先蒐集、整理研究民間廣為流傳的布堆畫藝術,在此基礎上立於求創新,使這朵生根民間、隱居野外的珍異奇葩,大放光彩,引人注目。

基本特徵

延川布堆畫,它是延川人民在長期的勞動與生活中創造的民間藝術,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鮮明的地域性,是廣大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布堆畫的造型基礎是民間剪紙,它的製作材料經過作者自行印染的各種土織粗布,由於材料不同,它比剪紙的造型更加概括簡練,更加誇張活躍,其外輪廓如陝北出土的漢畫像石一樣洗鍊,一樣大氣磅礴,它的色彩基礎是民間刺繡,但比刺繡色彩更加強烈鮮明,使它具有造型簡練概括、粗獷、純樸厚實如浮雕的獨特風格。

相關器具與製品

布堆畫的製作原料主要用農婦紡織的土布,色彩有紅、黃、藍、黑、白。一般下腳料也可用,色彩和形狀可因造型不同而確定。其基本的製作工序是構思意境、繪出圖樣或剪出樣品,然後依樣配料配色,逐次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在底布上,多數還要縫合,最後清樣整理,則為成品。小型作品可單獨製作,大型圖景則分工合作。

傳承譜系

1、小程布堆畫譜系
延川縣土崗鄉小程氏家族,其布堆畫傳承可追源到明朝洪武年間。據程氏家譜記載,洪武三年,程世江帶妻攜子從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至此地。當時其妻給孩子膝蓋上打的補丁就是雙蝴蝶造型的圖案。後來其妻將這一手藝傳給女兒和媳婦。後來代代相傳,主要有《十二屬相》、《魚戲蓮花》、《八仙過海》、《鬥神》等100多種圖案,有的工藝較好,有的一般。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程家十八代孫程瑞金之妻,針線活做得特別好,愛在各種服裝和枕頂等上邊裝飾圖案,至今還遺留布堆畫物品4件,一件是枕頂上製作的《魚戲蓮花》,一件是門帘上製作的《孫悟空大鬧天空》,一件是坐墊上製作的《石榴結子》,一件是床單上製做的《胖娃娃》。該婦女傳承十多位徒弟,有自己的三個女兒和媳婦郝彩蓮,還有村里幾個年輕婆姨。郝彩蓮手藝最精,一生製作了上百幅圖案。郝彩蓮之後,代代都有布堆畫能手。在上世紀末才真正把布堆畫當做一門藝術,至今有28位婦女被命名為民間藝術家,村里共有創作作品四百幅。其中劉小娟的作品2001年合肥市亞明藝術館展出。2005年在陝西省舉辦的《黃土尋根》民間藝術大展中布堆畫獲二等獎。2006年在延安市首屆農民藝術展出中,布堆畫《迎親》獲三等獎。

高家圪台老婆布堆畫譜系

第一代“巧老婆”系清朝末年人,文盲,娘家系該縣賀家灣園則河村,“巧老婆”不知其名。據說他一生愛好剪紙和布堆畫,尤其是布堆畫。留下的作品有一幅,系一個褡褳上製作的一對鳳凰。
第二代,是其媳,延川上灣村娘家,名叫楊四姐,也善做布堆畫,作品沒有留傳下來。
第三代,是楊四姐之女高鳳蓮,婆家是本縣文安驛鎮白家塬村,文盲,今年72歲,1986年開始創作布堆畫和剪紙作品,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期間,高鳳蓮的剪紙和布堆畫作品,曾應邀在中央美院陳列館展出,中國美術館收藏了她的布堆畫《財神》、《軒轅皇帝》、《土地神》、《關公》等作品,她的作品還被法國、德國、美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收藏。中國美術館館長楊力舟讚揚她說:“外國有個畢卡索,中國有個高鳳蓮”。《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十多家媒體對她作了專題報導。2001年6月26日中央電視台《相約夕陽紅》作了專題報導。2004年6月中央電視台《走進博物館》作了報導。榮獲國家“特殊貢獻獎”等10餘次,2004年4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走進母親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圖文庫》。中央美院教授勒之林評價她說:“我不說高鳳蓮全國第一,但這樣的作品,我在國內還沒有見過,我不說高鳳蓮是世界第一,但這樣的作品,我在外國也沒有見過”。
第四代,劉潔瓊,高鳳蓮之女,高中文化程度,1967出生,她的作品也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多次獲獎,2005年2月《西王母》榮獲國家級金獎。
第五代,馬飛,女,21,延川馬家溝人,是高鳳蓮的外孫女兒,現有作品20餘幅,也有5幅作品被北京友人收藏,榮獲市級獎勵一次。

馮山雲布堆畫譜系

第一代,馮山雲母親,愛好布堆畫。
第二代,馮山雲,生於1949年,民間藝術家、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對延川布堆畫的挖掘和發展有突出貢獻。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1年後,致力於布堆畫的挖掘、整理、創新工作。1982年舉辦4期布堆畫藝術學習班,培養學員100多人,1985年5月在縣文化館舉辦布堆畫展覽,1986年3月在西安舉辦延川農民布堆畫展,1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1987年後,在合肥、西安、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展出,觀眾稱他組織婦女創作布堆畫具有“變廢為寶,化凡為精,大土大美”的魅力。他在吸收外資民間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創作發展《山漢》、《山戀》、《吶喊》、《黃土地上的人》、《清清延河水》、《來去匆匆》、《世世代代》入選於1987年陝西青年美術作品展,《世世代代》獲優秀作品獎,其作品《婆姨》被視為珍貴禮品贈送孟加拉國政府領導人。1995年2月,組織延川布堆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8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馮山雲現代布堆畫畫展”,《黃河》、《大地》、《山漢》、《婆姨》被中央美術學院和知名人士收藏。10月1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專題介紹《馮山雲與他的布堆畫》,他的作品已形成獨特的風格,受到專家推崇,被稱之為“古樸的藝術、現代的手法”,是“中國民間的畢卡索”。
第三代,(1)郭如林,1962年出生於陝西省延川伏義河村,作品甚豐,先後在中國美術館、香港、日本等地展出,作品被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十多個外國友人及藝術館收藏,有百餘幅作品在全國報刊發表,中央電視台等多次給予報導,已出版專著三部,2006年春節被中央電視台“狀元三百六”欄目評為狀元。陝西省文化廳授予“社會文化王作先進工作者”稱號,是陝北少有的男性布堆畫藝術家之一,典型的“野山派”藝術家。2005年被陝西省文化廳評為二級工藝美術大師。
(2)袁隨花,40歲,延川鎮楊家灣村人,1993年,布堆畫《鬧秧歌》等四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95年,隨中國藝術代表團去丹麥進行布堆畫現場表演。《回娘家》在陝西省《黃土尋根》民間藝術大展中獲二等獎。2006年在延安首屆農民藝術節活動中,布堆畫《六六三十六》榮獲一等獎。
(3)劉艷芹,38歲,馬家河鄉曹家原則村人,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作品“抓髻娃娃”入選“中國藝術一絕”大殿,部分作品被陝西省美術館收藏,發表作品三十餘幅。
(4)高志清,女,41歲,延川縣科協工作,作品《農家》、《人死送終》在陝西省美術學院展出,發表作品10餘幅。
(5)劉珍榮,延水關鎮延水關村人,42歲,發表作品二十餘幅,《財神》、《壽星》、《紡線線》、《揚均》、《推蘑》被省城展出,部分作品獲省級獎勵。

主要價值

具有上述特徵的延川布堆畫,是西北地區優秀的民間藝術之花,是古老陝北民間美術的遺存。發掘、搶救、保護延川布堆畫,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一)學術價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國民間藝術中,有秧歌、民歌、農民畫、剪紙、道情、刺繡等幾十種,甚至東北二人台也占有一席之地,而陝北布堆畫一大批藝術家,得到全國專家和世界友人的認可,但始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延川布堆畫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陝北地區布堆畫的弘揚,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其他民間美術中實屬罕見。
(二)實用價值。延川布堆畫是陝北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美術。發掘、搶救、保護延川布堆畫,對陝北地區乃至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項目,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瀕危狀況

陝西布堆畫賴以生存,受國畫、油畫、特別是現代畫的衝擊,民間美術逐漸沒有市場,布堆畫更是如此。許多布堆畫藝人難以維持生計,有的拒之不搞。像過去那種農村婦女人人製做布堆畫的現象逐漸少見。縣布堆畫協會雖沒有解散,但由於沒有經費,多年不搞培訓,導致創作隊伍沒有足夠的發展,甚至一些地方出現斷代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提高,對布堆畫的興趣越來越淡,製作布堆畫的人越來越少。

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延川布堆畫是廣大人民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門藝術。縣上將該藝術列入重點保護項目。
1、縣政府支撐成立了黃河原生態保護髮展協會,對延川布堆畫作了大量工作。
2、成立了以主管縣長為組長的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3、利用三個月時間,對全縣布堆畫進行一次大普查,廣泛收集傳統布堆畫遺物以及民間藝人資料,
4、組織布堆畫協會美術骨幹人員到全縣學校開設布堆畫藝術課,為學生指導學習。
5、各鄉鎮文化站定期每月為農民舉辦布堆畫藝術培訓班。縣文化館幹部搞好輔導工作。

保護內容

為了使剪紙藝術在本縣乃至全國發揚光大,縣政府將普及剪紙藝術特制定以下長遠發展規劃:
(一)靜態保護
1、全面深入細緻的開展了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延川布堆畫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民間藝人作品類型及價值等全部狀況,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
2、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而且抓好延川布堆畫不同時期作品的研究,並把這些研究成果編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二)動態保護
1、縣上成立“延川縣布堆畫藝術協會”巨觀指導布堆畫藝術的挖掘、保護、傳承、發展工作。
2、以各鄉鎮文化站為龍頭,建立布堆畫藝術培訓基地,由文化站長負責,每月舉辦一次布堆畫藝術培訓班。
3、以農村文化室為陣地,每個農村成立1—5個布堆畫自學班,傳授布堆畫藝術,提高民眾文化生活水平。並通過民主選舉辦法,每村選一名負貴人,常年抓此項工作。不斷提高布堆畫愛好者的水平,不斷提高民眾文化生活水平。
4、每年縣上文化局召開舉辦一次布堆畫大賽,對優秀作品和創作人員給予獎勵,以資鼓勵。
5、建立延川縣民間文化藝術節,一年舉辦一次,檢閱和促進布堆畫藝術的傳承發展。

十年保護目標

開展布堆畫藝術進課堂活動,建立完全國小以上20所布堆畫藝術培訓基地,培養1000名布堆畫藝術傳承人。

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延川地處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石樓縣相望,南鄰延長縣,西南、西北與寶塔區、子長縣毗連,北與清澗縣接壤,東經109°36′20″—110°26′44″。北緯36°37′15″—37°20′55″。全縣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39公里,總面積19832平方公里。全縣有8鎮6鄉,345個行政村,人口18萬,除35人為少數民族外,其餘均為漢族。
本縣屬黃土高源丘陵溝壑區,為白于山山脈。境內有100米以上溝道22178條,溝壑密度每平方公里為4.68公里。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地表破碎,植被稀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402.6米,最低海拔508.5米。
境內屬暖溫帶半於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不足,氣候乾燥,冬嚴寒,夏酷暑,四季分明。日照長,輻射強,年均氣溫10.6℃。無霜期159天。年均日照時數2558.6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22.66卡/平方厘米,生理輻射量60.1千卡/平方厘米,屬光熱資源高值區之一。水資源較貧乏,年均降水量493.4毫米,61.4%集中在7-9月份,夏多暴雨。
本縣自然資源不豐,但部分物產具備一定優勢。已探明的礦藏有石油、煤、瓷土、磺砂、石灰石、鐵礦石等。農牧主產小麥、穀子、玉米、黃豆、紅棗、蘋果、洋芋、羊子。
由於山高谷深,重巒疊峰。因此,本縣交通閉塞,來往不便,如此便構成了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