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灣遺址

黃金灣遺址

黃金灣遺址位於中國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村新陽組。處在黃金灣小河與赤水河交匯處的赤水河東岸一級階地之上,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貴州赤水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處兩漢時期古遺址。

基本信息

發掘歷史

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附近的赤水河沿岸,自20世紀40年代起就陸續發現有磨製石器,至80年代已確認磨製石器出土點10餘處,出土石器近20件;90年代以來又陸續清理了多座漢晉時期崖墓、磚室墓等古墓葬,然而一直未能找到與之相關的人類居住遺址。

2009—2011年,經過多次調查工作,新發現了官倉壩、黃金灣、方家壩三處先秦兩漢時期的古遺址,並對官倉壩遺址進行了小面積發掘,初步判明了磨製石器與兩漢時期墓葬的來源地。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義市文物局、習水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等單位組合聯合考古隊,對創新區建設涉及的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規模

2009年調查發現,黃金灣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貴州赤水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處兩漢時期古遺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金灣考古隊隊長張改課說,如此密集分布、類型多樣漢代的瓮(瓦)棺葬群在貴州赤水河流域屬首次發現,特別是2座瓦棺葬在貴州省境內尚屬首次發現。

發掘概況

瓦棺葬瓦棺葬

截止2015年6月,發掘面積580餘平方米,清理出兩漢時期的墓葬、房址、灶坑、活動面、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蹟,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石器骨器漆器等大量遺物,取得了貴州赤水河流域漢代考古學研究的突破。

發掘分為A、B兩個發掘區。A區位於遺址北部黃金灣小河與赤水河交匯處,發掘面積400餘平方米;B區位於遺址中部,發掘面積180餘平方米。兩區地層堆積不盡一致,A區地層共分五層,其中第④、⑤兩層為漢代文化堆積層;B區地層亦分五層,其中第③、④、⑤層為漢代文化堆積層。

發掘中共發現兩漢時期遺蹟四十餘處,包括墓葬7座(含豎穴土坑木槨墓1座、瓮棺葬4座,瓦棺葬2座),房址1座,灶坑2座,灰溝5條,灰坑31座,坑1座,人類活動面2處,另有較多房屋柱洞。此外,遺址邊緣地帶90年代以來曾先後發現有漢晉時期崖墓3座,此次發掘期間在遺址區東部山坡上2個地點採集亦採集到有漢墓墓磚,應當存在相應的東漢墓葬。

發掘最重要的收穫當屬首次在貴州赤水河流域發現兩漢時期瓮(瓦)棺葬群,其中的瓦棺葬更是在貴州省境內的首次發現。所清理的4座瓮棺葬(編號為W1、W4、W5、W6)和2座瓦棺葬(編號為W2、W3)集中分布於A區中部,均疊壓於第⑤層下,皆繫於平地掘一圓形或橢圓形土坑,於土坑內放置陶質葬具,再於葬具內放置兒童遺骸;葬具類型亦較多樣,有單瓮(W4、W5),罐-盆(W1),罐-碗(W6),筒瓦對扣以陶甑殘片封口(W2),板瓦對扣以板瓦殘片封口(W3)等多種。

出土文物

瓮葬 瓮葬

發掘出土遺物亦十分豐富,有陶器銅器鐵器石器骨器漆器等數千件(片),其中包括完整和可修復器物300餘件(組)。陶器方面,陶質以泥質陶為大宗,夾砂陶較少,燒制火候多較高;陶色以灰陶為主,少量為紅褐陶;多數陶器為素麵,帶紋飾者較少且以繩紋居多;可辨器形包括瓮、罐、盆、釜、甑、缽、碗、杯、豆、盒、壺、器蓋、板瓦、筒瓦、墓葬用磚、網墜、繞線輪、紡輪等。銅器主要為錢幣和帶鉤,依錢文特徵可辨有西漢半兩錢五銖錢東漢五銖錢等。鐵器見有鐵劍、鐵鋤等。石器可分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兩大類,打制石器中石墜頗具特色,往往以較大型的扁平礫石為素材(一般長、寬均超過10厘米),在其兩側打制出基本對稱的缺口,或為繫繩之用;磨製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有斧、錛、鑿等類型,以通體磨光為主,一般呈長方形或梯形,無段、無肩;骨器有骨簪、牙飾等。此外,還發現有大量燒土和用於燒制網墜的支座,表明了制陶業的存在。遺址中還出土有較多動物碎骨,據初步鑑定,主要有鹿等,反映了家畜飼養和漁獵經濟的發達,同時也採集可大量浮選土樣,以期通過植物考古的研究工作,揭示當時種植農業的發展情況。

文化特徵

黃金灣遺址所發現的遺蹟與遺物,大多具有典型的漢文化特徵,同時也融合有部分地域文化特色,基本涵蓋了當時居民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產生活信息,具備了構成聚落遺址的基本要素。儘管發掘面積較小,尚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但通過對黃金灣遺址已發現的遺蹟、遺物的初步分析,同時對比雲、貴、川三省區赤水河流域已發現和發掘的同期文化遺存,可知黃金灣遺址是赤水河流域中非常重要的一處大型漢代聚落遺址,反映出了漢人與本地原住民之間和諧共存的歷史景象,是兩漢時期中央王朝開發西南夷地區實物佐證。漢人對西南夷地區的經營和開發,重經營而輕武力,尤其重視民族融合、經濟發展,一方面實行“以其故俗治”的溫和政策,妥善處理民族關係,另一方面在其地廣開通道,並實行移民屯田政策,“募豪民田南夷”,促進了當地生產和文化教育的發展。這些政策為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對當代的民族政策制訂和民族地區工作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學術意義

兩漢時期開發西南夷地區的舉措,促成現在的貴州地區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開發,而赤水河即是這一開發過程中的重要通道之一。習水縣土城鎮周邊的赤水河沿岸存在包括黃金灣遺址在內的眾多先秦兩漢時期遺址、墓葬和重要文物,顯示出在兩漢時期開發西南夷過程中,今習水縣土城鎮附近應是一處重要的漢人聚居地。總之,黃金灣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不僅為研究兩漢時期赤水河流域居民的生產、生活、社會組織等信息提供了實物材料,它們同時作為漢人進入西南夷地區的直接證據,也是當時中央政府開發邊疆政策的實物證明,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漢朝雞蛋

漢朝雞蛋漢朝雞蛋

2015年8月24日,考古隊員在赤水河邊的黃金灣遺址發掘時,發現了一個作為陪葬物品的雞蛋,推測其歷史已有2000多年。此次發現的這枚雞蛋,個頭比現在市場上常見的雞蛋小,跟真正的農村土雞蛋大小接近。據介紹,這是貴州省首次在古墓中發現雞蛋,因其十分脆弱如何完整提取成為棘手問題。 

據介紹,古墓葬中發現雞蛋,不僅是貴州考古史上第一次,在全國也不多見。此前,河南山西重慶等地報導過發現陪葬雞蛋,且均為漢代墓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