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圍山

黃圍山

黃圍山是中國南太行別具特色的著名旅遊風景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東南25公里處,面積100餘平方公里,地理優越、交通便利。黃圍山以險峰、溶洞、古道、飛瀑、奇峽及紅豆杉林為特色景觀,其森林復蓋率達90%以上,與紅豆杉自然保護區重合,並以奇異的地質地貌被確定為省級地質公園。依照風景區的地理位置,分為黃圍山——靈湫洞、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十里河大峽谷三大區域。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圍山黃圍山
黃圍山景區雄踞在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境內,黃圍山地中最高峰,海拔1432米。此山歷來是名山勝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曹廷氟撰《黃圍洞修建殿宇記》載:"峰岫峻巍,林木蕭森,活水澄清,怪石崔崖,雲騰霧口,虎嘯龍吟,禱雨則應,祈福則隆,真祗神奉佛之所,飛仙變化之地也。"黃圍嶺脊,頗似一條天然巨龍,龍頭面南,龍身略向西彎轉,氣勢宏闊,姿態生動,是本區重點攬勝之所。
黃圍山千峰爭秀、萬壑爭奇,松濤雲海,薈萃了太行山的壯美風光,召喚著五湖四海的賓客,在這裡既領略壯美的自然風光。黃圍山旅遊景區在晉城、山西有獨特的地位,其中壟斷性資源有巨龍雙眼、白徑古道、石筍古象、紅豆杉峽等四處,具有稀罕性資源有靈湫洞、窟窿三怪、壺口疊瀑三處具地域特色的資源有翠浪漣漪、天水三折、五彩黃圍等三處。

主要景點

黃圍山黃圍山
巨龍雙眼,黃圍山兩天生橋並立的地質景觀。當地人稱為"龍眼"因其上方山脊形似一條巨龍,兩個穿山洞恰處於龍頭之下方,故此景又稱為"巨龍雙眼"。這種雙橋並立的自然景象,在山西省絕無僅有。
白陘古道,據晉代郭緣生在《述征記》列出了太行山通往中原和華北平原的八條通道"太行八陘",黃圍山景區的是第三徑--白陘。目前在"太行八陘"保存最長的一段古道就在這裡。現在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古道總長五公里,寬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其中七十二拐,利用山峽地形,採用"72"拐的構築形式,將客商逐步送上200--300米的山巔,設計和施工之巧妙,在我國堪稱獨一無二。
石筍古像,我國所有的摩崖造像都開鑿于山崖和從未發現在溶洞中的石筍和石鐘乳上有古代石刻造像。黃圍洞中發現的兩個石筍造像,不僅在選位上首開我國造像先河,而且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知最古老、最獨特的磨崖造像藝術珍品。值得列為國寶進行保護。造像為菩薩像,容貌優美,高40厘米,旁邊有菩提樹雕刻。
紅豆杉峽,秦家磨河大峽谷,長達20公里,沿峽分布著幾萬株我國珍稀植物紅豆杉,被人們譽為"紅豆杉大峽谷"。據說日本、韓國的遊客很早就提出到中國紅豆杉大峽谷去旅遊,但不清楚在什麼地方。陵川縣紅豆杉大峽谷是我國最長的一條名副其實的紅豆杉大峽谷。
靈湫古洞,我國南方以洞廟結合的旅遊景點很多,但在黃河以北的北方,卻很少見到洞廟一體的景觀。既是有之,大多也是以人工洞與寺廟的結合。以天然溶洞與古廟在以其組合開發,卻寥寥無幾。靈湫古洞從唐代就開始開發,建寺築宮,形成了長達1400年的洞廟開發模式,這在我國北方極其罕見。洞前建築由上下宮院組成,下宮院已殘,上宮院高五層,二者通過石拱梁通道相連,基本保存完好。該寺院因山就勢,高低錯落,善於利用地形和空間,建築很有特色。五層建築不多見,雕刻精細,建築標準高,氣勢恢宏。
黃圍山黃圍山
其他自然景點如豆紅豆杉大峽谷中壺口疊瀑、翠浪漣漪、窟窿三怪、天水三折、五彩黃圍等均屬稀少景觀。黃圍景區群山環繞,山巒重疊,奇峰突兀,台壁交錯,形態萬千,森林覆蓋,鬱鬱蔥蔥,青山流水,處處是景,景色迷人。
十里河峽谷:是南太行最窄的峽谷之一,峽谷長約10公里,谷壁陡峭,峰巒疊嶂,深幽奇險,峽谷最窄處的一線天,高達三百多米,寬不足10米。峽谷內的主要地質遺蹟自然景觀有:
牛鼻洞岩溶洞穴群、怪窟窿岩溶泉、生物鈣華珠簾壁、千米垂直大節理地質奇觀、溶峰二郎擔山、聚仙台、孤峰山、流石壁、雙乳峰、馬鞍山等。
十里河峽谷岩壁上有兩千多年前修建的長4公里的太行八陘之一的白陘古道和七十二拐,山神洞、茶亭、驛站等文化遺產。
十里河峽谷實為嶂谷,主體發育在三山子組會岩中,主要地質遺蹟自然景觀有:峽谷一線天,流石瀑、峽谷左右大拐彎、怪石嶙峋、棒槌山、雲霧山中、峽谷青紗、雙乳峰、白雲岩峰叢-孤峰山、二郎擔山、巍巍太行、五指山、珠簾鈣華壁等。

自然資源

黃圍山黃圍山
陵川山區是自然植被保存最好,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保留有栓皮櫟、遼東櫟、蒙古櫟、山楊油松側柏等為建群的森林植被;此外,還有下列樹種可以在局部地區成小片林或與上述林木混生以及在各地散生的,即:青檀、櫸樹、核桃楸、白皮松、槲樹、槲櫟、鵝耳櫟、五角楓、欒樹、茶條槭、朴樹、榆、春榆、白樺、北京丁香、蒙椴、杜梨、棠梨、山荊子、山桃、山杏、堅樺、絲棉木、吳茱萸、黑棗、漆樹、青蚨楊、鹽膚樹、山楂等雜木林。特別難得的是在濕潤的峽谷地帶保存有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原產亞熱帶地區的紅豆杉群落。表現出了本地區從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特點。

晉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晉城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位於太行、太岳山南端,小條山北麓,居於澤州盆地中央。晉城市古稱"澤州",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 可上溯至上古"三皇"時代。境內至今仍傳有"軒轅訪道"、"堯畿禹遠"之所。晉城市山川秀麗,古蹟甚多, 以古建築為主體的人文旅遊資源和以太行風光為代表的自然旅遊資源現有很高的遊覽價值。目前,晉城市文物總量6767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省級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12處,市級及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總計601處。據統計,晉城市現存宋金以前的地面木結構古建築占全國同時期的1/3,居全國之冠。相當數量的古建築具有保存較完整、群體結構好,附屬文物多,地理環境美等特點。如晉城郊區的青蓮寺玉皇廟崇壽寺、白石先生洞,高平的開化寺仙翁廟遊仙寺,陵川的真澤宮昭慶院崇安寺,陽城的海會寺壽聖寺等。境內山地較多、泉洞奇特。較為著名的有沁水的歷山、陽城的蟒河、高平的羊頭山、陵川的佛子山等。 其它諸如沁水的白雲洞南澤仙洞陽城靈泉洞延河泉蟒河泉。陵川的黃崖洞等景色各異、形象生動、美不勝收。
景點 古堡湘峪村 | 鐵佛寺 | 白雲洞 | 北吉祥寺 | 南吉祥寺| 長平之戰遺址 | 崇壽寺 | 崔府君廟 | 岱廟 | 定林寺 | 東峽景區 | 東嶽廟 | 二仙宮 | 二仙觀 | 佛子山 | 青蓮寺 | 海會寺 | 黃圍山 | 澗河狩獵區 | 金峰寺 | 景德橋 | 開化寺 | 山山岩景區 | 陵川縣紅葉 | 棋子山 | 聖姑廟 | 湯王廟 | 西峽景區 | 仙翁廟 | 炎帝陵 | 羊頭山石窟 | 遊仙寺 | 玉皇廟 | 資聖寺 | 皇城相府—陳廷敬府第 | 崇明寺 | 龍巖寺 | 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蟒河獼猴自然保護區 | 王莽嶺 |陵川鳳凰歡樂谷 | 澤州縣珏山 | 澤州縣山里泉 | 仙翁廟 | 砥洎城| 析城山 | 雲蒙山 | 拴驢泉 | 定林寺 |錫崖溝| 真澤宮 | 昭慶院 |

山西名山漫話(一)

山西山地廣闊,且其中名山尤多。清光緒年間延聘名儒王軒、楊篤、楊深秀等編纂的《山西通志》中即曾說過:“晉,古稱負險用武之國,左太行,右大河,南連孟、懷,北通朔漠。其間名山大川,縱橫條貫,磅礴數千里,周回十餘郡,言形勝者,必首及焉。”在山西這塊古老土地上,名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類型豐富多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