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鳳山

九鳳山

九鳳山形似丹鳳,又名鳳凰山。此山危峰聳立,怪柏蒼松,花鳥芬奇,祥雲紫霧,氣象萬千。在九鳳山的山腰蔥鬱茂密的松林中有被稱為“華北第一險洞”的白馬仙洞,洞深五百餘米,洞內套洞,景中生景,深而險、險而奇。三仙洞、珍珠山、通天柱、水簾洞、白龍池、棋子山、天然造型,琳琅滿目。洞口“洞陽觀”相傳始建於唐朝。洞外有常青岩、快活林,聖靈泉和韓仙掌等勝景和珍禽異獸。

九鳳山

在九鳳山的山腰蔥鬱茂密的松林中有被稱為“華北第一險洞”的白馬仙洞,洞深五百餘米,洞內套洞,景中生景,深而險、險而奇。三仙洞、珍珠山、通天柱、水簾洞、白龍池、棋子山、天然造型,琳琅滿目。洞口“洞陽觀”相傳始建於唐朝。洞外有常青岩、快活林,聖靈泉和韓仙掌等勝景和珍禽異獸。

主要景點之白馬仙洞

位於離石市東南13公里的九鳳山麓。據《汾州府志》載:“世傳白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跡猶存,故名。”白馬仙洞為一天然石灰溶洞,四周蒼山擁翠,漫山松柏,鬱鬱蔥蔥,卉草呈祥,百鳥爭鳴,群峰拱翠,景色宜人。有快活林、望仙坡、韓仙掌等諸景。洞外原主要建築有:洞陽觀、天王廟、五嶽廟、三清閣、聖母殿,始建於貞觀年間,為唐將尉遲恭監造。

白馬仙洞幽邃深遠,別有洞天,雖不及桂林溶洞,但甚為罕見,洞內變幻十分奇妙,大洞套小洞,一洞復一洞,高高下下,寬寬窄窄,彎彎曲曲,氣勢雄偉,令人驚嘆。內有獨木橋、飛石燕、盤石頂。直下有梯,偃仰鏇轉而進,迎面一根大石柱直插天頂,叫通天柱。柱高一丈有餘,上面有各種圖紋,又像龍,又像蟒,又像懸塑,擊之“嗡嗡”有聲。過通天柱而進,寬敞如屋,百石爭奇鬥豔,削尖如刺,方平如床,聯綴如珠,好象精雕細刻之工藝品,蝤距而臥者如虎,鱗甲而盤者如蚊龍。因歷代遊客火把薰照,使得四周白石全部樑上一層煙黑,其色如墨似灰,有的成為紅赭色,在燈下各放異彩。再進則有圓石,至頂倒懸,名曰石鐘、石鼓,擊之鏗然有聲。如鐘鼓,因而得名。順崎嶇石路而下,眼前豁然開朗,到達白龍池,西壁有一眼望不到邊的天然屏障,這裡有自北宋宣和二年(1120)、金大安二年(1210)、元至元三年(1337)至明永樂四年(1406)、弘治十七年(1504)、清同治二年(1863)等各朝僧侶遊客的題跡多處。再下則到達黑龍池、放馬灘、蓮花池等景點。蓮花池頂上有石乳層層而下垂,時而滴下一點點清泉,使遊人陶醉。據碑載:“九鳳山乃黃帝之別館,晉高祖遇旱赴禱即雨”,後詔封為“淵濟仙洞”。這裡也是歷來當地民間遇旱祈雨的聖地,這一習俗一直沿續至今。

地貌特色

九鳳山九鳳山

九鳳山白馬仙洞的第二大特點是其獨有的地質地貌特色。下到了歷代古人(當然包括石敬瑭在內)求神祈雨的地方,亦即被世人稱作“四十畝放馬灘”的洞底大廳之中。這個洞底大廳經過近期開發過程中的實地測量,其南北長度只有80餘米,東西寬約40餘米,平均高度則在20米以上。也就是說,整個“四十畝放馬灘”的面積應該是在3200平方米以上,而其空間則足有64000立方米左右。據知,千餘年前石敬瑭的祈雨處,即設在這個巨大的地下廳堂的西北後部位置。連同洞底廳堂的長度在內,整個白馬仙洞的洞體並不算很長,約計400餘米。但就在這樣一個長度中,其洞口到洞底的高低落差卻達到了約168米左右。遊客入洞,一進一出,就像是在地面上先下一座高山然後再攀登一座高山一樣,一路上真是險象環生,其驚無窮,同時又其樂無窮。與其它的許多石灰岩岩溶洞穴不同,白馬仙洞的自然形成過程主要來自於地殼表層的岩體裂隙作用,同時洞中也有岩溶景觀(如石筍、鍾乳、石花、石瀑等)出現,只是不如純岩溶結構洞穴中岩溶景觀的發育那么典型罷了。但是,如果從裂隙洞角度來看白馬仙洞,無論是講其單位裂隙的長度或者是其深度,它都是十分典型和罕見的。近期有專業地質工作者對白馬仙洞作了專門考察,經初步勘測認為,白馬仙洞裂隙體的形成時間,大約是在4億5千萬年以前的寒武紀時期。現在,正在開發的白馬仙洞中,仍然沿用了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景點名稱。例如青龍頭、飛燕石、臥仙坡、布袋嶺、堵心石、棋盤山、翻身澗、黑龍池和白馬池等等。其中所謂黑龍池與白龍池,實際上就是經過數億年岩溶結晶過程而形成的兩掛巨型石瀑,一掛顏色發白,一掛則發黑,石瀑下過去均有積水之潭,故得斯名。在白龍池附近的洞壁上,至今仍完好保留著五代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209年)時等多處用墨書寫的歷代祈雨記事提壁文字。這些題壁文字。常常會給今世游洞之人一種深遠的滄桑之感。

神話傳說

九鳳山九鳳山

講到白馬仙洞的最初,當地村民多能向你敘述一個非常簡單很傳神的故事。據說古時九鳳山附近常有一白馬偷食田中莊稼,鄉民驅逐之,於是白馬逃入一洞並遁化為神仙,遂有白馬仙洞之名傳世。至於該洞得名的準確年代,則已無法稽考。九鳳山和白馬仙洞雖然距離繁華的公路僅6公里,但過往行人卻絕然不知這荒涼的山谷中竟珍藏有近百平方公里的莽莽林海;同樣,洞溝內的百姓儘管祖祖輩輩都住在九鳳山下,然而現如今卻幾乎無一人知道:原來九鳳山及白馬仙洞的名聲在歷史上曾經大得怕人。

古諺云:“皇帝不鑽洞。”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就有一個皇帝鑽過九鳳山的白馬仙洞。這個皇帝就是那位在中國古代史上很有些名氣的所謂“後晉高祖”石敬瑭(太原道註:有關石敬瑭參見本站山西名人)。石敬瑭本五代後唐時舊臣,因多次在危難中救過後唐莊宗李存勖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性命,所以頗得信賴。為此,明宗還將自己的女兒永寧公主下嫁給了石敬瑭,後又封石為河東節度使,鎮守太原。後唐末年時,明宗已死,石漸漸不受後唐末帝李從珂約束。末帝知石必反,初欲將石從太原調開,後遂出兵討伐。石敬瑭則先一步投靠了契丹,不但把北方燕雲十六州割讓出去,而且乾脆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相互以父子相稱。後唐清泰三年(936)九月,契丹主率大軍入雁門關與石敬瑭合兵一起,大敗後唐討伐軍;十一月,契丹主即冊命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同時改元為“天福元年”。關於石敬瑭當年登基做皇帝的大典之地究竟在什麼地方,新舊《五代史》均未具體講到。但北宋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時則敘述得十分詳細:“契丹主作冊書,命敬瑭為大晉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築壇於柳林,是日,即皇帝位。”石敬瑭本來守戍太原,為什麼要遠到柳林(今柳林縣城)來設壇舉行登基大典呢?這實在是一樁歷史疑案。不過,有一點卻值得人們注意,那就是九鳳山白馬仙洞距柳林鎮不足百華里,顯然,不管對九鳳山現存古代碑刻中有關石敬瑭後晉天福元年曾到白馬仙洞祈雨的記載來說,還是對司馬光《資治通鑑》中關於石敬瑭登基於柳林的這段話來說,兩者之間實際上都互相起到了某種肯定和印證的作用。

史載石敬瑭登基之後,其首先重用的一個人就是洛陽才子桑維翰。這個原本並不得志而且書生氣十足的下層幕僚,一下子就成為擁有翰林學士、禮部侍郎、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和樞密院士等多頂桂冠的首輔大臣。在這一方面,可以說當時再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桑維翰這樣受寵。幾乎是在大封桑維翰這個人的同時,石敬瑭還大封了一個大洞,這就是九鳳山上的白馬仙洞。白馬仙洞被敕封以後的大號曰謂“淵濟仙洞”。現在還保留著的許多碑記和方誌文獻中都記述說,當時石敬瑭還敕令桑維翰為“淵濟仙洞”題寫了洞額。而從種種跡象考察,桑維翰書寫的這一洞額,可能一直到元明之際時還被完好保存著。

氣候特徵

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8.7℃,一月零下8.2℃,七月22℃。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五月上旬,無霜期為100至170天。

美食小吃

九鳳山九鳳山

臨猗醬玉瓜:玉瓜又稱王瓜,挑選一公斤左右的玉瓜剖切,去籽漂洗,加鹽醃製,最後加面醬、上調料按時翻曬,半年後才能製成。臨猗醬玉瓜外呈褐色,色澤光亮、香味濃郁。入口鹹中帶甜、清脆爽口,曾在1914年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是佐餐和饋贈親人的佳品。

相關詞條

發鳩山

藐姑射山

霍山

渾源龍山

冠山

五老峰

崛圍山

九峰山

綿山

廣志山

烏金山

天龍山

王官谷

蘆芽山

北武當山

石鼓

黃圍山

黃涯洞

歷山

藏山

山西名山漫話(一)

山西山地廣闊,且其中名山尤多。清光緒年間延聘名儒王軒、楊篤、楊深秀等編纂的《山西通志》中即曾說過:“晉,古稱負險用武之國,左太行,右大河,南連孟、懷,北通朔漠。其間名山大川,縱橫條貫,磅礴數千里,周回十餘郡,言形勝者,必首及焉。”在山西這塊古老土地上,名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類型豐富多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