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涯洞

黃涯洞

黃涯洞,既黃崖洞,在黎城縣北東崖底鎮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嶺下,面對狹長的河谷平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黃色崖壁上有一個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此洞高寬各約20米,深60米,系天然石洞。進山的唯一通道瓮圪廊,兩旁壁立千仞,雙峰對峙,舉目仰望,藍天一線。此處還有烈士陵園,展覽館、兵工廠舊址都整修一新。這裡是八路軍兵工廠舊址,也是“黃崖洞保衛戰”的戰場遺址。四周奇峰絕崖,巍峨雄渾,集太行雄奇、壯美於一體,是一處新開闢的旅遊勝地。每年有10餘萬中外遊客到此觀光。

概況

黃涯洞黃崖洞

1939年7月,八路軍軍工部遵照朱德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的指示,在黃崖洞水窯山建立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手榴彈、馬尾彈、五零炮等。每年所生產的武器可裝備十六個團,是當時八路軍的主要兵工基地。

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軍井關三十六師團第四、第六混成旅共五千餘眾,陸空聯合,進犯黃崖洞。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九百餘名指戰員奉命保衛,憑藉天險與敵血戰八晝夜,殲敵千餘人,贏得了敵我傷亡六比一的輝煌戰績,“開中日戰爭史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記錄”,又一次粉碎了華北日軍妄圖摧毀我軍工生產的陰謀。軍委在《戰役綜合研究》一書中,評價這次保衛戰為“1941年以來反‘掃蕩’的模範戰鬥”。

(圖)黃涯洞黃涯洞

建國以後,地方政府一直把黃崖洞作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相繼完善了基礎設施,恢復了部分舊址,開闢了旅遊景點,新建集吃、住、娛樂於一體的泊龍山莊,增設了“當一天八路軍”的旅遊項目,頗受遊人青睞。

遊人從泊龍山莊出發,越過鄧小平同志題寫的“黃崖洞”的漢白玉琉璃牌坊,便是入口的瓮屹廊。廊長0.5公里,兩側崖頂欲合,仰視如一線天,曲狹深幽,下臨清泉飛瀑,拋珠濺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步出廊底,有 120級石砌磴道,旁有碉堡,形勢十分險要。當年17歲的司號員崔振芳憑險消滅日寇百餘名,最後壯烈犧牲。前行豁然開朗,是新辟的高山公園。中心堵泉成湖,上架六曲板橋,中建“敬英亭”,供遊人賞景小憩。四周奇峰異石,雲霧飛瀑,又有鎮倭塔、飛虹橋、小山亭相點綴,組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山水畫面。順山勢步步登高,便是烈士陵園。陵園由紀念碑、烈士墓、題詞石和紀念館組成,屹立在四季常青的松柏叢中。陵園西北 500米的崖壁山腰上就是黃崖洞,行人可側身橫步沿鐵制懸梯攀登到洞內。洞平面呈喇叭形,寬18米,深72米,高25米,曾是兵工廠的倉庫。崖縫間有兩條黃龍橫臥其中以烘托氣氛。相傳,黃龍替天行道,施雨濟民,久而久之,黃龍吐出的黃煙把崖壁都熏黃了,所以黃崖洞又叫黃龍洞、黃煙洞

步下黃崖洞,又有左權副總參謀長的簡陋住處。沿著山間小道向東南行進,就是當年水窯兵工廠的舊址,“血染水窖口”戰鬥就發生在這裡。現今,舊址猶存,當遊人看到當年那極端困難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下,軍工戰士為敵後的抗戰事業作出了最大的犧牲,無不激動萬分。所以,在南山頭上,建有方亭,亭中橫立一通“水窯兵工廠紀念碑”,洋洋百餘字,鏗鏘有聲,頌揚了人民軍事工業創造者的豐功偉績。
黃崖洞,陡峭的山勢,奔騰的飛瀑,蔥蘢的林木,構成了一處天然的公園。所以,國家最近特批組建黃崖洞國家森林公園,為黃崖洞的旅遊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歷史沿革

黃涯洞黃崖洞

黃崖洞位於黎城縣城北45公里東崖底鎮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因這裡懸崖陡壁皆為黃色,東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1939年7月,八路軍總部兵工部奉朱德總司令和左權副總參謀長之命,將設在榆社縣韓莊村的總部修建所移到黃崖洞,擴建為當時華北敵後我軍最大的兵工廠。工廠年產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

1941年11月,日寇第36師團匯合第4、6混合旅計7千餘眾進犯我黃崖洞。我軍特務團奉命保衛黃崖調兵工廠。團長歐致富在彭德懷副總司令和左權副總參謀長的直接指揮下,帶領戰士與4倍於我軍的敵人激戰8晝夜,到l1月19日戰鬥結束,斃傷敵人2000多,保衛了兵工廠,贏得了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果.黃崖洞保衛戰被中央軍委評價為“1941年以來反掃蕩的一次最成功的模範戰鬥”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既12軍108團)是一支創建於紅軍時期的部隊前身是紅軍總部特務團,全團1300多人,官兵作風過硬,戰鬥力強,一直擔任保衛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任務。

11月5日,彭德懷副總司令下達了進入陣地、抗擊日軍第36師團進攻的命令。左權副參謀長親臨一線指揮,歐致富、郭林祥等特務團領導連夜進駐團指揮所,準備戰鬥。11月11日深夜,100多名日軍趁著夜色對黃崖洞地區發動偷襲,敵人剛剛進入3營7連前沿陣地就遭到迎頭痛擊,被打得暈頭轉向,丟下幾十具屍體狼狽逃竄。清晨時分,日軍開始炮擊我軍陣地,而後又發起強攻。這時風雨大作,山路十分泥濘,敵人就像烏龜一樣向前爬行,正好成了7連戰士的活靶子。年僅17歲的司號員崔振芳和3位戰友一起,勇敢地跳出了掩體,居高臨下,一口氣向撤到峪底的鬼子投出兩箱手榴彈,炸死炸傷幾十個敵人,小崔則不幸為國捐軀。

日軍幾次強攻失敗後,惱羞成怒,向7連陣地發射了毒氣彈。由於我軍早有防備,兵員損失不大。但敵人以為我軍失去了戰鬥力,向陣地撲來,結果傷亡慘重。這天,7連官兵連續打垮敵人十多次進攻,殲滅日軍200多人,首戰告捷。戰至14日黃昏,日軍以傷亡數百人的代價,向我軍主陣地推進了200多米。15日一早,敵人兵分兩路向水腰口我軍主陣地發起進攻,這是開戰以來最激烈、最悲壯的一戰。斷橋前,8連戰士劉容發的頭部、頸部、腿部多處負傷,仍不停地射擊;班長王振喜帶領韓立合、李小苟等12名勇士與鬼子展開肉搏戰,將敵人打退後,又用手榴彈、滾雷向山下的敵人砸去,不到一小時,水腰口陣地前已躺了100多具日軍的屍體。

日軍222聯隊長葛目直幸大佐氣急敗壞,下令部隊使用了噴火器。頃刻,我軍陣地一片火海,王振喜等12名勇士壯烈犧牲。18日,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又分兵3路向左會埡口、南山、北山的1營陣地進攻。堅守在南山某高地的2連1排官兵,與敵人白刃格鬥,有個戰士把敵人引到山頂,等他們靠近時投出最後一枚手榴彈,自己縱身跳下懸崖……這天深夜,特務團開始全面反攻,很快收復了全部陣地,至此,7天7夜的黃崖洞兵工廠保衛戰勝利結束。戰鬥中,日軍死傷1000餘人,我軍有40名官兵陣亡,敵我傷亡8比1。該團被八路軍總部授予"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的光榮稱號。

氣候特徵

(圖)黃崖洞黃崖洞

暖溫帶大陸氣候的一般特徵,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酷熱多雨,秋季旱澇無定,冬季寒冷少。年均氣溫10.3℃,一月零下4.5℃,七月24℃。年降雨量568毫米,霜凍期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170至180天。

旅遊

步下牌樓石階,進入從東面進山的唯一通道———瓮圪廊。瓮圪廊,群峰合圍,峭壁森嚴,東西長一華里,南北寬僅丈許,是一“S”形天然走廊。一股淙淙不竭的山泉在廊底四季流淌;抬頭仰視,千仞絕壁,並立欲合,只見一線藍天。漫步於此,從山頂和岩石中滲出的水珠,沿著兩邊層層疊疊的懸崖,垂掛下串串銀光閃閃的珠簾,碰到岩石的阻隔,瞬即又化作濛濛的雨霧紛紛而降……此時的瓮圪廊,遍體生涼,神奇迷離,真是步入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廊口蜿蜒前行500米,忽聞水聲譁然,似驟雨急來,滾雷回壁,借崖頂射下來的一線光亮,但見一掛飛瀑銀練直瀉而下,拋珠帶霧散入廊底一汪幽綠深潭。深潭大僅丈許,深不可測,故名無底瓮,瓮圪廊由此而得名。一架依山開鑿的石梯,從北邊的險壁上伸出來。石梯高達120餘級,分上下兩段,中有吊橋相接,若將吊橋提起,人便無法通過。當年17歲的小八路崔振芳就在此憑藉天險一人打敗日寇的數十次進攻,消滅敵人百餘名,最後壯烈殉國。

沿石階上去,過石亭,則是兩處相對的勝景,一為鎮倭塔,一為飛虹橋。鎮倭塔,呈錐形,高7米,借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工藝精細,造型生動。我依塔扶欄,環目四望:山林瀉翠,野花飛紅。西面正中高地上青松掩映的烈士塔,西北絕壁上的黃崖洞、遍布四周的明碉暗堡,掩體工事都歷歷在目,使人憶起抗日戰爭時期曾經發生在這裡的鐵血之戰。

從鎮倭塔下來,沿谷底繼續前行,便是烈士紀念塔和烈士墓地。在憑弔烈士墓和紀念塔以及紀念館後,向西北走去。抬頭望,好一道黃崖峭壁,橫貫東西,巍巍逼雲。黃崖洞就高懸在它的峰腰之中。順著紅石片鋪就的之字形小徑迴環而上,登上洞下平台,然後又提氣屏息,扶著鐵制懸梯,攀入洞內。

這座天然石洞,高25米,寬18米,深72米,口大里小,渾然天成。在洞室里,兩條雕龍橫臥在洞壁的頂部。相傳,有一條黃龍在此替天行雨。每逢天旱,洞中的黃龍就搖身而起,半身出洞,一股黃煙吐出,化作團團陰雲,傾盆大雨。久而久之,黃龍吐出的黃煙把洞口懸崖都熏黃了。故而,黃崖洞又稱“黃龍洞”或“黃煙洞”。這座天然石洞,在抗戰時期是八路軍兵工廠的物資和彈藥倉庫。

沿著洞外山路,踩青石,鑽林莽,登上黃崖洞的正西峰頂,這時,一股雄偉壯闊的氣勢撲面而來。極目四望,千峰競秀,萬壑爭奇,800里群山如洶洶海濤,這氣勢,真叫人思潮奔涌。

相關詞條

山西名山漫話(一)

山西山地廣闊,且其中名山尤多。清光緒年間延聘名儒王軒、楊篤、楊深秀等編纂的《山西通志》中即曾說過:“晉,古稱負險用武之國,左太行,右大河,南連孟、懷,北通朔漠。其間名山大川,縱橫條貫,磅礴數千里,周回十餘郡,言形勝者,必首及焉。”在山西這塊古老土地上,名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類型豐富多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