鱒魚[朱逢博演唱歌曲]

鱒魚[朱逢博演唱歌曲]

《鱒魚》是舒爾巴特作詞,舒伯特作曲,朱逢博已發行。

基本信息

形體特徵

赤眼鱒赤眼鱒
赤眼鱒,體長,略呈圓筒狀,後段稍側扁,腹部圓。體長約30厘米。頭呈圓錐形,吻鈍。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頜兩側有2對不明顯的短須。下咽齒3行,頂端鉤狀。眼大,鱗圓形,側線鱗43~48。背鰭Ⅲ7~8,無硬刺,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Ⅲ7~8。體背深黑色,腹部淺黃,體側及背部鱗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塊,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眼上半部有一塊紅斑。背鰭深灰色,尾鰭後緣呈黑色,其他各鰭灰白。

生活習性

習性

江河中層魚類,生活適應性強。善跳躍,易驚而致鱗片脫落受傷。
食性

雜食性魚類,藻類、有機碎屑、水草等均可攝食,喜食人工配合飼料。

繁殖習性

赤眼鱒性成熟早,二齡魚即可達性成熟。生殖季節一般在4-9月份。卵淺綠色,沉性。

生理特徵

鱒魚一般棲息在比較涼的淡水中,尤其是湍急的溪流和較深的池塘里,喜歡生活在冷水中,10-16度是最適當的,6-23度會減少他們繁殖或捕食的欲望及能力,到了23度以上致命。

鱒魚在春天和秋天產卵,雌魚在河底砂礫層中挖出洞來,然後把卵產在洞裡。那些棲息在海中的鱒魚這進修也會返回內河產卵。卵孵化的時間大約是2-3個月,剛孵出來的小魚苗離開洞以後,依靠浮游生物為生。生活於江河湖泊中,一般棲息於流速較慢的水中。

繁殖季節多在11月至翌年2月,繁殖高峰期是12月至次年1月。冰封期長的地區,有些種類在溪流開始解凍、餌料生物開始繁衍的春季繁殖,繁殖水溫在8℃以下。性腺發育、成熟、受精、胚胎發育及稚魚孵化的上限水溫是13℃。超過13℃性腺發育失常,稚魚畸形率增多。其受精後胚胎髮育長達300~600度每日,完成仔魚發育進入稚魚期後孵化出膜,剛一孵出便是稚魚,稱為孵化稚魚。生長最適水溫是8~20℃,高於21℃,代謝強度、飼料效率、抗病力降低,25℃時會很快死亡。沒有明顯的生長下限水溫,只要水不變成冰即能攝食生長。

棲息環境

鱒魚鱒魚
鱒魚通常都棲息在淡水中,喜歡生活在冷水中,10~16度是最適當的,16~23度會減少他們繁殖或捕食的欲望及能力,到了23度以上就致命了。有幾種到繁殖季節會游入海中。鱒魚和大馬哈魚同目同科,有親密的親緣關係。不少地方都很和重視人工繁殖和飼養鱒魚。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頜兩側有2對不明顯的短須吻鈍。鱒魚主要屬於兩個屬,大馬哈魚屬和紅點鮭屬。大馬哈魚屬包括大馬哈魚和幾種鱒魚,紅點鮭屬包括幾種也可以稱為紅點鮭的鱒魚。這兩屬鱒魚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的身體的顏色不同,嘴上面的犁骨及牙齒的形狀不一樣。紅點鮭屬鱒魚在比較黑的膚色上有紅色或者乳白色的斑點。紅點鮭的旬船形而不是平直的。大馬哈魚屬的鱒魚膚色比較淡一些,上面有紅色或者黑色的斑點,牙齒比較稀疏。

鱒魚在春天和秋天產卵,雌魚在河底砂礫層中挖出洞來,然後把卵產在洞裡。那些棲息在海中的鱒魚這進修也會返回內河產卵。卵孵化的時間大約是2~3個月,剛孵出來的小魚苗離開洞以後,依靠浮游生物為生。生活於江河湖泊中,一般棲息於流速較慢的水中。我國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分布

棲息於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或湖泊。為雜食性魚類。

原先主要產於北半球,現在被廣泛地引入世界各地。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昆蟲、小魚和它們的卵以及甲殼類動物。

在中國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西自四川,東到江浙一帶的江河與湖泊,均有分布。即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由於鱒魚是許多人理想中的垂釣和食用魚,世界各地每年都大量捕撈,因此,全世界大多數野生山海鱒、山鱒等鱒魚都數量銳減,陷入瀕危狀態。

分類

世界上在海淡水域可以實施完全人工養殖的鱒魚類約有16種。已經形成了配套全人工養殖技術並已普遍養殖或正在擴大養殖的主要有以下4種。

虹鱒

虹鱒是鮭科魚類第一個被開發成養殖品種的魚類,迄今有120多年的養殖歷史,養殖區域已遍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2年性成熟,終生可多次繁殖。年均水溫1~2℃以下,2齡體重可達1千克。池養魚最大個體達7千克。流水池養殖,每平方米產量可達25千克以上。影響存活的疾病主要是病毒性疾病和弧菌病。

金鱒

金鱒是從虹鱒魚的體色突變種選育成的金黃體色品系。1996年從日本引進,現已成為各地普遍養殖的優良品種。生物學特性以及生長速度、單位面積產量等與虹鱒魚相似。兼具食用、垂釣和觀賞價值。其金黃體色是顯性遺傳性狀,對育種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種質價值。因其富麗典雅的金黃體色,市場價高於虹鱒魚。

山女鱒

原產於日本,50多年前被開發成養殖品種。是鮭科魚中兩種肉味最鮮的品種之一,市場價相當於虹鱒的3~8倍,適於池塘和溪流垂釣。2年性成熟,終生只繁殖一次。2齡魚體重多為400~700克,最大個體900~1000克。抗病力強,一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在22~25℃水溫下,生存能力及攝食強度好於虹鱒。1996年引進中國,包括人繁在內的全人工養殖技術已經成熟。

日光白點鮭

原產日本,養殖歷史已50多年。2年性成熟,終生可多次繁殖,適於垂釣。烹製魚餚以生魚片著稱,市價為虹鱒的2~3倍。1996年引進我國,年均水溫12℃條件下,12月齡體重110~130克,2齡魚500~1000克。最大個體達2000克以上。在0~4℃環境中生存活力、攝食強度好於虹鱒魚。喜食下沉中的人工餌料,也喜食沉底餌料。抗病力強,基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

此外,還有土著種細鱗鮭、遠東哲羅鮭、花羔紅點鮭以及引進種河鱒、北極紅點鮭、銀鮭、大西洋鮭、褐鱒等正在進行試驗養殖。

病害防治

赤皮病

又叫赤皮瘟、擦皮瘟,魚體體表無損時,病原體難以侵入魚的皮膚:只有當魚體受嚴重擠壓或機械損傷,或體表被寄生蟲寄生而受損時,病原菌容易乘虛而入,引起發病。症狀: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黏液變色,尤其魚體腹部和兩側最明顯,呈塊狀病灶,背鰭或全部鰭基部充血,鰭的末端腐爛,鰭條間組織被破壞。嚴重時可腐爛至骨,病魚身體瘦弱,不吃食,春末夏初較為常見。
預防措施:
①捕撈和運輸種苗時,操作要細心,儘量減少魚苗的受傷程度。
②放養前剔除明顯受傷的魚種。
③用5~10毫克/升濃度漂白粉浸泡10~20分鐘。
④發病季節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全池潑灑,使水體分別呈1毫克/升、0.3毫克/升濃度,每半月一次。
治療方法:
①全池遍灑漂白粉或二氧化氯,使水體分別呈1.2毫克/升、0.5毫克/升的濃度,隔天一次,連續2次。
②把病魚放入2%~5%的食鹽水內浸洗10~20分鐘。
③用氟哌酸拌料投喂,按池內魚體總重計算,第一天每50千克魚用藥5克,第二天用藥量減半,加餵藥餌時應製成軟顆粒投餵療效更好。

細菌性爛鰓病

發生爛鰓病的池塘水質普遍較差,在魚種培育階段較多,成魚養殖中也有發生,往往與細菌性腸炎和寄生蟲性鰓病同時發生。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游,常浮於水面,受驚後緩緩下沉,撈起病魚後發現鰓絲從邊緣起腐爛,甚至透明,俗稱"開天窗"。
預防措施:
①注重改善養殖環境,合理投喂,視養殖塘口養殖產量高低、水質、水溫等具體條件靈活確定預防藥物使用的品種和間隔時間,生長旺季每月使用1~2次藥物,內服和全池潑灑綜合運用,清除食台殘渣。5~9月間不定期用漂白粉等消毒食台。
②注排水系統完善,患病塘口的池水不能流入其他池塘,患病魚應深埋或煮熟投餵畜禽。
③高溫季節全池潑灑生石灰不少於2次,淤泥厚、水質差、載魚量大的塘口每月施生石灰一次,用量為15~20千克/畝·米。
④從4月開始進行預防,每隔半月用二溴海因0.1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2毫克/升全池(箱)潑灑消毒1次。
治療方法:
①要結合水質調節,先用"殺菌紅"水體消毒一次,然後內服"魚康寶"5~7天,至不再死魚後可換水一次,並再用一次水體消毒劑,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
②外用。用二溴海因0.3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45毫克/升全池(箱)潑灑,隔天再用一次。
③內服。在飼料中添加0.05%的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製成藥餌飼料。

細菌性出血病

目前赤眼鱒得細菌性出血病的情況較少,但已有發生。病程短,死亡率高,往往損失很大。病魚表現為眼眶邊緣有絲狀或溝狀出血,胸腹部有大塊出血狀,發病的池塘一般底質較差,底泥發臭,水質較差。
治療方法:①每畝1米水深水體用殺菌紅200毫升全池潑灑,隔天再用一次。②飼料中添加"魚康寶"殺滅體內細菌,用"高穩易還原Vc"提高魚體免疫力,連用3~5天可治癒,之後再用兩天鞏固療效。⑧病癒後要使用微生物製劑,如淨水複合菌、益菌消毒劑等,改善水質,以防再次發病。

寄生蟲性鰓瓣病

主要是剁管蟲、車輪蟲、指環蟲等,此病赤眼鱒在魚種到養殖階段均有發生。
症狀:指環蟲病除了夏季高溫季節沒有發生外,春、秋、冬季均有發生,病情嚴重時魚會停止攝食,同時容易發生缺氧浮頭,鏡檢時在一個視野下發現5個以上的蟲子就應該及時用藥。車輪蟲病在夏秋季節較為流行,病魚容易缺氧,首先表現為吃食減少,鏡檢可在鰓及鰭條、尤其是尾鰭上發現大量車輪蟲。
治療方法:
①魚种放養前用8毫克/升濃度的硫酸銅浸浴,在水溫10~20℃時浸浴20分鐘左右。發病季節定期在食場周圍用硫酸銅、硫酸亞鐵掛袋。發病時用5∶2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遍灑,使池水呈0.7毫克/升濃度。
②指環蟲原體引起魚病採取徹底清塘和魚種浸洗。清塘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使池水成0.2~0.5毫克/升濃度。魚種在放養前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洗,水溫10~20℃時浸洗20~30分鐘。
③每畝1米水深用聚維酮碘200~300毫升,第二天用"百蟲克"150~200毫升。
④內服,飼料中按乾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魚蟲快克",連用3~5天。

中毒

由於赤眼鱒屬於兇猛的肉食性龜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很容易對有毒物質產生富集。隨著工業有毒污水排放量的增加、農田中農藥使用濃度的提高、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接流入漁業水域、自身污染的加重、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及添加劑的亂用等,更增加了赤眼鱒中毒、畸變、商品質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的危險。赤眼鱒受毒物的危害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水源水質不好,進水時,注入了有毒污水;二是通過食物或直接從水體中吸入了有毒物質,部分有害物質富集,組織器官受到破壞,造成生理機能代謝失調,嚴重時可致死;三是防治病蟲害時,藥量超標使用。
症狀:不同藥物對赤眼鱒的毒害不相同,其表現亦不一樣,較為明顯的有體表充血、發紅,尾鰭顫動不定,鰓蓋張開,遊動失常或翻滾、急竄或側仰,最後進入麻痹昏迷狀態,側躺在淺水處,乃至死亡。
防治方法:
①加強水源監測工作,嚴格掌握注入水的質量。
②病害防治時,準確丈量水體,對症下藥,根據用藥的品種、天氣、水溫等選用正確的治療方法:對混套養殖赤眼鱒的病害防治同樣如此,對部分敏感性較強的藥物應慎重使用,從而減少藥害。
③對輕度中毒的赤眼鱒,應及時撈出放於無毒水體中暫養。
④對赤眼鱒中毒較重的養殖池,應在處理的同時清除底泥,待藥性消失後方可繼續飼養。
⑤凡自己加工(或購買)的赤眼鱒餌料,配方要合理、科學,更不得添加禁用藥物。平時投餵的魚、蝦等動物性餌料以及購買的配合飼料,都應查明來源,防止誤用有污染的(或有毒)餌料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注意事項

赤眼鱒像其他大多水產養殖品種一樣,在養殖過程中免不了要發生細菌性、真菌性或寄生蟲疾病,同樣需要進行病害防治。由於其對不同魚藥的敏感性不一樣,下面就赤眼鱒對幾種常用魚藥的敏感性介紹一下,以服務於養殖生產。
1.生石灰在生產上常規使用的遍灑濃度為14~20毫克/升,實驗結果表明,生石灰對赤眼鱒的安全濃度為9.018毫克/升。生石灰的最低致死濃度為25.1毫克/升,可引起赤眼鱒10%的死亡率。故生產上宜根據池水條件謹慎使用。
2.三氯異氰脲酸廣泛用於魚類細菌病的防治。其安全濃度為0.136毫克/升,而常規潑灑濃度為0.1~0.5毫克/升,實驗結果顯示,0.398毫克/升的三氯異氰脲酸可引起赤眼鱒10%的死亡率,故應慎用。
3.值得提出的是,赤眼鱒對一些藥物的敏感性高於一般淡水魚類,對幾種常用藥物的敏感性依次為:硫酸銅>三氯異氰脲酸>福馬林>生石灰>食鹽,安全濃度(毫克/升)依次為:0.11、0.136、5.561、9.018、895.4,故在生產上要特別注意。

養殖

選擇與準備

虹鱒虹鱒
池塘的選擇鱒魚養殖一般都採用的是冷流水養殖,池塘用水絕大部分都採用串聯式使用,因此,鱒魚親魚培育池要選擇在最上游的池塘,這樣保證了進入親魚池的水都是新鮮的水,如果發生魚病也不容易感染鱒魚親魚。池塘的面積要根據計畫養殖鱒魚親魚的數量來定,保證鱒魚親魚遊動自如即可,一般應在100平方米以上,池塘深度80厘米,水能加至50厘米即可。

池塘的準備選擇好培育鱒魚親魚的池塘後,將池塘中的水全部排放乾淨,清除池底的淤泥和雜物後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毒,除了對池底進行徹底消毒外,還必須對池壁徹底消毒。具體消毒方法是將生石灰或漂白粉融化成水,然後滿池潑灑,消毒後不要立即注水,在太陽下暴曬3~5天。消毒完畢後,檢查池塘的進水閘和排水閘,修補好損壞的閘板和欄魚柵。

選留與放養

親魚的選留鱒魚親魚包括雌魚和雄魚,雌魚和雄魚必須來自兩個養殖地區,不能有近親關係。計畫留作親魚的鱒魚要單獨養殖,在養殖過程中不斷選擇,擇優棄劣,定性選育,計畫選擇雌魚的群體絕對不能留雄魚,而計畫選擇雄魚的群體絕對不能留雌魚。必須建立自己養殖場的親本配對關係檔案,保證後代的優良性狀。生產發眼卵的養鱒場,要每年選留親魚,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淘汰繁殖力差的親魚,補充新的親魚。根據需要保證親本群體的數量。

親魚的放養新選的親魚和剛進行完人工繁殖的親魚暫時還不能混在一起養殖,剛進行完人工繁殖的親魚體質比較弱,攝食能力差,因此,進行完人工繁殖的鱒魚親魚要單獨飼養,待體質完全恢復再放入下一年度進行人工繁殖的親魚池中養殖。鱒魚親魚培育前期雌雄個體同池混養,進行人工繁殖前一個月,將雌雄分池單獨飼養。鱒魚親魚放養密度,雌雄個體混養時每平方米水面放養3~5尾,雌雄個體分養時,放養密度減半。

繁殖後親魚的恢復鱒魚親魚人工繁殖後消耗很大,體質比較弱,因此在實際生產中要特別注意,保證繁殖後親魚的存活率。剛進行完人工繁殖的親魚由於離水時間較長,投放時要輕輕放入池中,位置選擇在池水比較平緩的上游,如果投放的親魚平躺在池底就要輕輕撥動,讓其慢慢遊動。投餵的飼料營養要比平時更豐富,最好投餵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飼料,飼料中添加抗菌素並增加維生素的含量。投餵時比平時要更細心,慢慢長時間投喂,儘量保證產後親魚儘快攝食。產後親魚池中的進出水儘量平緩,不要形成急流,減少魚體的能量消耗。如果重視了產後親魚的恢復就可以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保證下一年度生產親魚的數量。

飼料與投餵

鱒魚鱒魚

飼料的選擇與配製鱒魚養殖池基本都是水泥池,池中幾乎沒有天然飼料,營養完全依靠人工投餵飼料,因此,選擇配製優質全價飼料是養殖鱒魚的關鍵。

鱒魚親魚的飼料可以直接選擇商品飼料,商品親魚飼料營養全面,質量穩定,養殖過程中勞動強度較小,但價格高,存放時間長,容易造成營養損失。如果自己配制飼料,必須嚴把原料質量關,每種原料不能變質,配成的飼料蛋白質在42%以上,而且動物蛋白要占80%以上,脂肪含量6%即可。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要豐富,最好是現配、現加工、現投餵。具體配方:進口魚粉50%、肉骨粉10%、蛋白粉20%、血粉5%、苜蓿粉5%、次粉5%、豆油5%。添加劑按購買鱒魚親魚預混料按用量添加,如果預混料中不含類胡蘿蔔素,另外再添加40~60ppm類胡蘿蔔素。如果有條件,可以投餵鮮活野雜魚和動物內臟等動物性餌料。投餵鮮活動物性餌料必須清潔衛生,嚴把質量關,帶病源的絕對不能投餵。

飼料的投餵鱒魚親魚個體較大,行動比較遲緩,放養密度相對較小,在實際投餵時要耐心細緻,慢撒投喂,保證每尾魚每次投餵時都能吃到飼料。使用成品飼料或自己配製加工的飼料,如果另外要添加抗菌素、維生素類、胡蘿蔔素等時,先將要添加的物質用量計算好,用溫水溶解,將要添加的飼料平鋪開,用噴霧器均勻噴灑到飼料上,在室內晾乾後就可投餵。親魚的投飼量按魚體重的0.5%投喂,投餵時靈活掌握,鱒魚親魚攝食減少,可減少投餵量,但要及時分析,找出攝食減少的原因,一般在繁殖季節攝食會減少,或者是水質變化、飼料變化等因素也導致攝食減少。鱒魚親魚培育的飼料,如果有鮮活野雜魚等動物性餌料,可長期投喂,但必須保證每天至少有0.2%的成品飼料投喂,否則,如果新鮮動物飼料沒有保證,再投餵成品飼料容易導致攝食習慣變化而誘發疾病。新鮮動物飼料每100公斤按30公斤成品飼料計算。如養殖親魚1000公斤,每天的投飼量是0.5%,全部投餵成品料,每天的投飼量就是5公斤,如果要投餵新鮮動物餌料。其中成品飼料不能低於0.2%,即每天投成品料2公斤,投餵新鮮動物飼料10公斤。每天9:00和17:00投餵兩次。投餵新鮮動物餌料可以提高鱒魚繁殖力、受精率、發眼率,最終提高魚苗養殖的成活率,因此,在鱒魚親魚培育時,儘可能投餵一些新鮮動物餌料。

水溫

淡水或海水養殖都需要一個低溫的水域環境。夏季水溫不超過22℃,最高不超過24℃,冬季不結冰或短期內結冰、無污染、澄清透明的海、淡水都可用於養殖鮭鱒魚。水溫是影響養殖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適溫範圍內,水溫越高生長越快,表1列示了池養虹鱒魚的不同水溫條件下的生長情況。水溫越高,溶解氧越低,當水溫達到22℃時,水中的溶解氧會降到5~6毫克/升。這時水環境出現了水溫偏高和氧量偏低兩個不利因素,魚體代謝強度和餌料效率都會降低,長此下去會嚴重地影響生長,甚至會引起死亡。水溫18℃以下,生長一般不會受到水溫和溶解氧的影響。

下表是池養虹鱒魚的生長(克)

均水溫(℃) 滿1年體重 滿2年體重 滿3年體重
12~14 100~200 400~1000 1000~2000
8~9 40~50 200~400 800~1000

溶解氧

鱒魚喜棲高溶解氧水域。一般情況下,虹鱒魚溶解氧安全臨界值為3.15毫克/升,長期在低氧環境下飼育的魚,其安全臨界值降為2.45毫克/升左右,溶解氧低於5毫克/升時,虹鱒魚呼吸頻率加快,低於4毫克/升時遊動遲緩,當魚群集在入水口呈現浮頭狀時,水中溶解氧大約已降到了3毫克/升以下,這時魚的生命已經受到了威脅。安靜的環境下,魚耗氧量會降低。溫度、光照、震動等對魚體的刺激因素,都會使耗氧量增加而降低溶解氧環境的安全性。水溫變化的刺激,可使耗氧量增加30%~70%,光照和震動刺激可使耗氧量分別增加20%~30%和40%~50%,多種因素組成的複合性刺激,會使耗氧量比安靜狀態下增加1倍以上。流水池飼育鮭鱒魚類,排水口溶解氧應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水質

影響鱒魚生長的水質因素很複雜,主要是水的酸鹼性和氨氮濃度。鱒魚對酸鹼度的耐受範圍是5.5~9.2,適宜範圍是6.5~7.5,酸性特別是強酸性環境對虹鱒魚會產生抑制生長的致害作用。來源於殘餌、糞便等有機物的非分解狀態的氮素特別是氨氮和亞硝酸鹽,是鮭鱒魚的致毒物質。虹鱒魚對氨氮的耐受濃度是0.0125毫克/升,在流水池內,如果ph為7左右,耐受濃度可達0.05~0.6毫克/升,在接近中性的水中,氨氮一般不會造成大的危害。

藥用價值

鱒魚鱒魚

歸經:胃經
功效:暖胃和中;止瀉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鱒魚,處處有之。狀似而小,赤脈貫瞳,身圓而長,鱗細於鮮,青質赤章。好食螺蚌,善於遁網。
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虛寒泄瀉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骨髒,洗淨鮮用
用藥禁忌:患瘡瘍疥癬者慎服
功效分類:溫里藥
性味:味甘;性溫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赤眼鱒的肉
出處:《中華本草》

相關研究

磁感應細胞

德國科學家2012年7月9日在美國新一期《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從鱒魚鼻部分離出磁場感應細胞,這項發現有助於理解遷徙動物如何利用地球磁場導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科學家把鱒魚鼻腔組織的懸浮液放在光學顯微鏡下,然後在其周圍布置好緩慢旋轉的外部磁場,隨後科學家通過識別細胞的旋轉運動分辨出磁性細胞,並用虹吸方式將這些細胞分離出來。他們發現,這些磁性細胞含有一些富含鐵的磁性顆粒,它們會固定在細胞膜上反光。這種獨特結構使得磁性細胞對磁場的靈敏度比此前估計值要高出100多倍。領導研究的慕尼黑大學科學家斯特凡·埃德表示,這項發現表明,鱒魚體內的磁性細胞有能力探測外部磁場的微小變化。科學界早已知曉某些動物可以感知地球磁場,但對其機制是否相同以及它們能多大程度上感知地磁卻不清楚,因此這種研究方法也可以套用於其他磁感應動物。

回收稀土

2013年8月21日,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報導,日本廣島大學和愛信精機下屬的研究開發公司愛信COSMOS研究所共同開發出使用生物DNA來回收高科技產品零部件廢棄物中所含稀土的技術。該技術使用三文魚或鱒魚的DNA吸附稀土,並注入酸性水溶液後進行分離回收,可回收得到純度高達90%以上的釹和鏑等。

史料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鱒魚,處處有之。狀似鍕而小,赤脈貫瞳,身圓而長,鱗細於鮮,青質赤章。好食螺蚌,善於遁網。

魚類,鮭形目

鮭形目(Salmoniforme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的1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