鱒魚[舒伯特創作鋼琴五重奏曲]

《鱒魚五重奏》,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創作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

基本介紹

舒伯特,鋼琴五重奏(鱒魚)

他在以後創作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的第四樂章即是根據歌曲《鱒魚》寫成的變奏曲,故又被稱為《鱒魚五重奏》。

這部為鋼琴與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個樂章,以第四樂章最為著名。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動描繪了清澈小溪中快活遊動的鱒魚的可愛形象;而後,鱒魚被獵人捕獲,作者深為不滿。作者用分節歌的敘事方式表達了他對鱒魚的命運無限同情與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詞深刻的寓意:善良與單純往往要被虛偽與邪惡所害。

舒伯特這首A大調五重奏與通常的鋼琴五重奏不同,不是那種鋼琴加弦樂四重奏的標準形式,而是鋼琴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這樣四件弦樂器的組合,亦即比標準形式少了第二小提琴,而以低音提琴取代。再者,這首曲子有五個樂章,這一點也與眾不同。因為第四樂章是採用舒伯特本人的歌曲《鱒魚》的旋律而作主題與變奏,所以此曲俗稱《鱒魚五重奏》。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舒伯特最美妙動聽的室內樂佳作,甚至也是鋼琴室內樂這個門類的一頂桂冠。整個基調是浪漫而愉快的,情懷坦蕩,自由自在,而且始終充滿了歌唱性。第四樂章不用說了,歌曲《鱒魚》的旋律你應該是很熟悉的,或許還會唱呢。即使是有點激動不安的第三樂章,也是歌唱性很強,還偷空來兩句溫柔的,帶點安撫性的。A大調通常都比較爽朗,而舒伯特此曲又特別流暢。在鋼琴與弦樂器,以及大小各提琴之間的輪番歌唱中,年輕的舒伯特想必是自己也深深陶醉進去了。

曲式介紹

這首五重奏,A大調,D667,作於1819年,其標題因其第四樂章變奏曲主題采自舒伯特1817年所作的歌曲《鱒魚》旋律而命名。此曲乃舒伯特與其好友、男中音歌唱家佛格爾在北奧地利旅行時,受到博文加納熱情款待,因此而受博文加納委託而作,首演於博文加納府邸。其5個樂章為:

1.活潑的快板,A大調,古典奏鳴曲式。開頭以鋼琴彈奏三連音音型,起連線全曲的作用。先是第一主題的呈示與發展,然後經過部形成E大調,鋼琴彈出第二主題,小提琴反覆後進入呈示部小結尾。發展部在以附點4分音符及8分音符進行的新節奏伴奏下,小提琴以C大調奏第一主題,展開幻想追逐。再現部第一主題發展音型以D大調由鋼琴再現,通過短小的尾奏而結束。

2.行板,F大調,由3個抒情的旋律組成。第一旋律為F大調,第二旋律為升f小調,第三旋律為D大調和G大調。然後第一旋律以降A大調,第二旋律為a小調,第三旋律為F大調重現,為巴赫、莫扎特的傳統。

3.諧謔曲,A大調。急速、輕快而精神充沛的主題以及弦樂與鋼琴的問答顯示出詼諧的情緒。中段是維也納舞曲風的恬靜而又愉快的音樂。

4.小行板,D大調,主題與6段變奏。主題為歌曲《鱒魚》。

以第一小提琴奏主題,弦樂陪襯。

第一變奏把旋律分配給鋼琴,弦樂琶音為襯托。

第二變奏中提琴主奏,小提琴以三連音節奏襯托。

第三變奏中旋律移到低音提琴和大提琴,鋼琴奏複雜的快速經過句。

第四變奏轉調d小調,以強大的三連音節奏。

第五變奏為降B大調,其間又轉到了降D大調。

第六變奏和結尾使用原歌曲伴奏中鋼琴的波浪音型。

5.快板,A大調,二段體。華麗而充滿力感的音樂充計表現了作者在夏季愉快的旅行中明朗而寬闊的胸懷和對大自然的熱愛。音樂在歡樂的情緒中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