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頜間銀魚

前頜間銀魚

前頜間銀魚(學名:Hemisalanx prognathus)為銀魚科間銀魚屬的魚類,俗名面魚、面丈魚。分布於朝鮮以及東海、黃海等海域。

基本信息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前頜間銀魚

拉丁名稱HemisalanxprognathusRegan

英文名稱noodlegfish

地方名稱麵條魚、面魚

作者單位\

中文門名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Vertebrata

中文綱名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鮭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銀魚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屬名間銀魚屬

拉丁屬名Hemisalanx

分布類別海水,淡水,半鹹水

形態特徵

前頜間銀魚前頜間銀魚

俗名麵條魚、面魚、面丈魚。背鰭ii—10—15;臀鰭iii—21—29。鰓耙10—13。椎骨70—73。體長116—136mm:體長為體高10.5—13.6倍;為頭長6.0—6.5倍。頭長為吻長2.9—3.1倍;為眼徑6.9—7.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4.7—5.3倍。體細長,前部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平扁,吻鈍尖,下頜前端約呈70°角。前頜骨寬,呈鈍三角形,具齒1行。上下頜、齶骨具齒;下頜聯合處有犬齒1對;犁骨和舌上無齒。體光滑無鱗,僅雄性臀鰭基部上方披鱗1行。體乳白色,半透明。鰓蓋邊緣和腹側各具1列黑色小點。系近海河口洄游性魚類。4—5月產卵,懷卵3000—6000粒。成熟卵徑0.8—0.9mm,具粘絲。產卵後親體死亡。為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橈足類和魚苗等。為美味魚類。

生活習性

銀魚主要以小蝦,橈足類及魚苗為食,是一種喜在水上層活動的小型魚類,它又是種生長在海中而到鹹談水區域產卵的洄游性魚類。每年春季3月下旬開始從海洋到長江三角洲進行生殖洄游,親魚產卵後死亡。受精卵隨水流到海中發育生長,到第二年又來河口產卵,這樣便形成了長江口一年一度的銀魚漁汛。

營養:

前頜間銀魚含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並含有人體必須的胺基酸。銀魚蛋白質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較高,因此味道鮮美,具補虛、健胃、益肺、利水的功效。
烹飪:

無硬骨刺,肉質細嫩,整個魚體均可食。可用來烹飪各種上等佳肴,適用於炒、燒、拌、炸、糟、熘等。

產地分布

分布於我國黃海、東海沿岸,長江口、鴨綠江口等;國外見於朝鮮

魚類,鮭形目

鮭形目(Salmoniforme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的1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