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鮭[圖片]

北鮭[圖片]

北鮭體長,側扁,尾柄短小,吻不突出,眼前緣有脂眼瞼。眼間隔寬坦。口端位,下頜略長於上頜,上頜骨後端達眼後緣的下方;上下頜、犁骨、齶骨及舌上的牙齒均很細小。側線平直,側線鱗為103-111個。北鮭廣泛分布於北冰洋水系各河流。由於受地理條件的制約,北鮭形成了在生態特性上有較大差異的兩個生態型,即河川型和半洄游型。分布於我國境內新疆額爾齊斯河下游的種群屬河川型。

基本信息

概述

形態特徵

北鮭北鮭

體長形,側扁。尾柄短小。吻不突出。眼側位而稍高。眼前緣有脂眼瞼。眼間隔寬坦。口前位,下頜略長於上頜。上頜骨後端達瞳孔後緣下方。上下頜、犁骨、齶骨及舌上的牙均弱小。鼻孔位於眼的前方,距眼近,前鼻孔較大。鰓孔側位。假鰓退化。鰓耙外行較發達,鰓蓋膜不連於峽部。體被較大圓鱗,胸部鱗較

小。側線側中位,完全。背鰭第一分枝鰭條最長。脂鰭較小。臀鰭基末端與脂鰭末端約相對,下緣微凹,第1-2分枝鰭條最長。胸鰭側位很低。腹鰭起點與背鰭起點約相對。尾鰭叉形。

背部灰色,體側較淡,腹部銀白色。

介紹

在我國新疆額爾齊斯河的下游,生長著一種河川型的北鮭魚(也叫長頜白鮭),這種魚個體較大,體重一般在2.5 kg以上,它們近似大馬哈魚,但牙不發達,口小,長有較大的圓鱗,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北鮭生長速度較快,一般3齡可達性成熟,每年的秋季溯河進行生殖洄游。北鮭在無雜草,水流較緩慢,水深3~4米,河底多礫石的河段中產卵。卵黃色,卵粒較大。孵出的仔魚順流而下進入俄羅斯境內的額爾齊斯河中、下游和鄂必河中生長肥育。北鮭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以底棲生物為食,第二年即以魚類為食,成為兇猛肉食性魚類。

瀕危等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將北鮭評估為:野外絕滅(EW),2008。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評估等級為:瀕危(EN)。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魚類》中評估等級為:絕跡(國內)。

導致北鮭資源嚴重衰退的原因主要是:(1)額爾齊斯河近年來一直處於枯水狀態,特別是產卵季節,水量極小,產卵親魚無法上溯;(2)俄羅斯為解決農業灌溉用水,在額爾齊斯河中下游開引水渠,造成額爾齊斯河流入鄂畢河的水量減少,影響了北鮭溯河產卵;(3)過量捕撈產量親魚,是補充群體大量減少。

分布習性

北鮭廣泛分布於西北歐往東至北美馬更些河等北冰洋水系各河流,在我國僅分布於新疆額爾齊斯河布爾津以下等水域。由於受地理條件的制約,北鮭形成了在生態特性上有較大差異的兩個生態型,即河川型和半洄游型。分布於我國境內新疆額爾齊斯河下游的種群屬河川型。終生生活於河川,高齡魚多生活於上遊河段,低齡魚多聚集於下遊河段。而半洄游型(河口型)北鮭在冰封期期間在河口處越冬,河水解凍後,進入江河中。

生存特點

秋季溯河進行生殖洄游,產卵於無雜草、水流緩慢、水深3-4米、多礫石底質的河段中。孵出後的仔魚順流而下,進入俄羅斯境內的額爾齊斯河中、下游和鄂畢河生長、肥育。在我國境內捕獲的均系產卵群體,個體較大,體重一般在2.5公斤以上。

物種價值

北鮭為一種冷水性淡水底層魚類,是額爾齊斯河名貴的經濟魚類之一,肉味鮮美,含脂量高,魚仔可製成魚仔醬。一般個體在2.5公斤以上,在哈巴河漁場產量較多,捕撈網具多為拉網,生產季節為6~9月。在1960年初期,年捕獲量曾達到10噸,是額爾齊斯河的主要捕撈對象。之後其產量逐年下降,80年代以後,北鮭已極為罕見,幾近絕跡,失去了漁業的價值。

魚類,鮭形目

鮭形目(Salmoniforme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的1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