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三寶

太湖三寶

太湖水產資源豐富,這為地處太湖之濱的蘇州提供了豐厚的美食資源,盛產的銀魚、梅鱭和白蝦並稱為“太湖三寶”,馳譽中外。

基本信息

銀魚

概述

銀魚銀魚
銀魚,俗稱麵條魚,或麵杖魚,身長數寸,體長略圓,相傳吳王食膾有餘棄於水中,化而成魚,古亦稱膾殘魚(銀魚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銀箭離弦之故)。可知太湖銀魚被開發為我國珍貴食用魚種歷史之久。
太湖銀魚有大銀魚、雷氏銀魚、短吻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四種,前兩者較大,後兩者較小。整魚除兩眼為黑點外,全身潔白、透明、骨軟、無鱗。產期集中於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間是捕撈的旺季。明朝詩人王叔承所寫的“冰盡溪浪緣,銀魚上急湍,鮮浮白玉盤,未須探內穴”詩篇就是對銀魚的贊詠,宋代張先寫的“春後銀魚相下鱸”的詩句,則將銀魚和鱸魚並舉,列為魚中珍品。
銀魚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銀魚含蛋白質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鈣258毫克、磷102毫克、鐵0.5毫克、熱量41千卡,以及維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份。
新鮮銀魚經爆曬可製成銀魚乾,其形如一尾玉簪,色、香、味經久不變。蘇州盪口產的銀魚乾,長不到兩寸,體呈扁形,肉肥骨軟,色白有光,列為上品。遠銷歐美,享有盛譽。
銀魚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骨刺,無腥味,可用來烹製出多種味美可口的菜餚鮮湯。魚嫩湯鮮的“銀魚球”和鮮嫩香肥的“銀魚攤黃菜”就是以太湖銀魚為主料,經名廚之手加工、烹製而成的兩道傳統名菜。食用銀魚乾在烹製前,要用水浸泡,如若與雞蛋合炒,鮮嫩味美,柔若無骨,是一道江南的應時名菜。

特徵

銀魚是一種小型魚類,身體細長、光滑、半透明,頭平扁;口大,兩頜和口蓋常具有銳牙;背鰭脂鰭各一個;雄魚臀鰭上方具有一縱行擴大鱗片。

分布

一種生長在海水裡而在淡水中產卵(每年三四月份)的洄游性魚類,棲息於河口及近海,亦可定居於淡水湖泊(如中國的太湖、洪澤湖巢湖洞庭湖)中。銀魚科包括6屬20種。太湖出產的銀魚與白魚、白蝦並稱太湖三寶。

梅鱭

簡述

梅鱭梅鱭
梅鱭,又名湖鱭,俗稱毛葉魚,體形略扁薄,頭尖小而口大,兩眼著生於頭的前上端,腹部稍闊,尾則細狹,鱗細色白,整體呈窄長的毛竹葉狀。
據晉代張華所著《博物志》中記載:傳說春秋末年,越王勾踐經過“臥薪嘗膽”積蓄了力量,對吳國發起決戰,報仇雪恥。當時吳王夫差因得西施,終日尋歡作樂,荒淫無度,殘害忠良。吳軍不願為其賣命打仗,越軍贏得有利戰機,節節勝利,但後由於受阻於太湖水面,無法攻克吳國都城,戰爭相持不下。正當越軍軍糧快要吃盡,欲撤退之際,忽然在越軍戰船四周,浮游起成群結隊的小魚––即為梅鱭。越軍捕撈食之,從而士氣重振,很快地攻進了吳國都城(今蘇州),滅了吳國。傳說太湖梅鱭是由吳王夫差吃剩後倒入太湖裡的膾魚殘肉、殘骨而變,因其比銀魚要長,太湖漁民慣稱梅鱭為銀魚的阿哥。
梅鱭每年三、四月間產卵,六月子魚始見,隨後即為捕撈汛期,民間故有“七月七,梅鱭齊”諺語,捕撈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保健功能

梅鱭,肉質細嫩,味極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鈣、鐵等無機鹽。特別應提到的是,嫩骨和卵中含有大量的鈣質,約為銀魚的三倍,是人腦和骨髓的滋補品,尤其適合作為青年保健食品。
太湖漁民通常習慣把剛捕撈起來的梅鱭及時用木炭火緩慢烤乾,制出了鮮美而無腥味的梅鱭乾,為太湖著名特產,被人們視為席上珍品。
梅鱭魚(鮮品)及其魚乾,烹調方法多種多樣,清蒸或紅燒均可,如取梅鱭魚乾輔以鹹菜或豆腐等共燒煮,則是江南太湖一帶民眾的一道美味佳肴。

白蝦

白蝦白蝦
白蝦,生長在太湖開闊的水域,屬淡水蝦類。體色透明,頭部有須,胸部有爪,兩眼突出,尾成叉形。據《太湖備考》記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
太湖白蝦多為生活在水草豐盛、風平浪靜的淺灘處,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機殘渣和弱小無脊椎浮游生物為主要食料。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蝦產卵旺季。春季早批產卵孵化出的幼蝦,經過二、三個月,六、七次蛻皮後,至六月中下旬長成大蝦,八月底即可成熟產卵。無專門的汛期,通常農曆六、七月間是吃蝦的時令。
太湖白蝦肉質細嫩鮮美,營養價值甚高,據科學分析,每100克食用蝦中,含蛋白質20.6克,脂肪0.7克以及鈣、鱗、鐵等無機鹽和維生素A等營養成份。除食用外,還可入藥。當代藥學家葉桔泉在《食物中藥與便方》一書中說:“蝦性味甘、溫,托痘瘡,下乳汁,壯陽道,是一種強壯補精藥,內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以蝦為主料製作的菜餚,色、香、味俱全。“碧螺蝦仁”、“炒蝦餅”和“三蝦豆腐”等名菜均出於技藝高超的廚師之手,食後令人讚不絕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