鯮魚[中藥材]

鯮魚[中藥材]
鯮魚[中藥材]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鯮魚,中藥名。為鯉科動物鯮魚(Lacepede)的肉。分布於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閩江。具有補虛,益脾胃,強筋骨之功效。常用於久病體虛,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腰膝酸軟,行走不利。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脾、胃、腎經。

功效

補虛,益脾胃,強筋骨。

主治

久病體虛,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腰膝酸軟,行走不利。

相關配伍

治久病體虛、筋骨痿軟:鯼魚適量,姜3片,蔥頭2個,鹽少許。久煎。食肉飲汁,連服1星期,停2d再服1星期。(《中國動物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使用注意

鯮魚性平補虛,諸無所忌,不過痛風患者、皮膚病患者還是慎用為妙。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得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形態特徵

體細長,腹部圓,無腹棱。頭前部細長如管狀,吻平扁似鴨嘴。口上位,下頜長於上頜,且稍向上傾斜。無須。眼中等大,位於頭側稍上方,距吻端較近,眼間隔較平坦,眼後頭長約為吻長的2-2.5倍。下咽齒1行,稍呈圓柱狀。鱗細小,側線鱗136170。背鰭3,8,無硬刺,其起點在腹鰭之後。臀鰭3,9-11,起點和背鰭末端相對或稍後。尾鰭分叉較深,下葉稍長於上葉。體背深灰色,兩側及腹部銀白色,胸鰭淡紅,背鰭、尾鰭灰色,腹鰭、臀鰭灰白,尾鰭後緣呈黑色,在側線上有一微黑色縱紋。

生長環境

生活於江河中下層,為兇猛的大型魚類,主要以魚類為食。分布於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閩江。

相關論述

1、《食療本草》:“補五臟,益筋骨,和脾胃。”

2、《中國動物藥》:“滋補強壯,益脾胃,健筋骨。治久病體弱,脾胃不和,肢體痿軟,行走不利。”

可做中藥材的動物

鯉形目(六)

鯉形目魚類適應性很強;有耐非洲及東南亞熱帶高水溫的鮁亞科魚類,也有耐西伯利亞嚴寒的鮈屬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