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鰟鮍

中華鰟鮍

中華鰟鮍(學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俗稱鰟鮍,鯉科魚類。體側扁,頭小。口角無須。下咽齒1行,齒面平滑。側線不完全,僅前面的3~7片鱗:上具側線孔。生殖季節雄魚色彩異常鮮艷,吻部及眼眶周緣具珠星。雌魚具長的產卵管。個體小,最大體長80毫米。繁殖期為5月。卵產於蚌的鰓瓣中。 食藻類。分布於黃河、長江等水系。

基本信息

中華鰟鮍中華鰟鮍

形態特徵

背鰭條2,9-11;臀鰭條2,9-11;縱列鱗34;鰓耙短小,外側10枚;下咽齒1行,5-5,齒面平滑,尖端不呈鉤狀。體長為體高的2.4-2.7倍,為頭長的3.7-4.2倍,為尾柄長的3.9-4.6倍。體側扁,卵圓形。口小,端位,下頜稍長於上頜。無須。背鰭和臀鰭的最後一枚不分支鰭條基部較硬,末端柔軟。側線鱗3-7片。鰾2室,後室較前室大。腹腔膜灰黑色。生殖季節雄魚的吻端左右各側有一叢白色珠星,眼眶上緣也有珠星。雌魚具長的產卵管,背鰭前部有一個大黑點。

分布範圍

長江流域及其附屬水體,黃河流域 。

繁殖方式

兩性差異及雌性生殖能力
雄性成體的體長和體重均顯著大於雌性成體(P<0.05);雌性成體的平均成熟係數極顯著大於雄性成體(P<0.01),而雌性成體的平均肥滿度則顯著小於雄性成體(P<0.05);體重/體長、頭寬/體長、背鰭基長/體長、胸鰭腹鰭間距/體長和消化道長/體長的比值在雌性成體和雄性成體之間差異顯著(P<0.05);體側中央縱帶長/體側中央縱頻寬的比值在雌性成體與雄性成體之間差異極顯著(P<0.01)。雌性成體平均每尾絕對懷卵量為127粒(74~238粒),平均每尾懷有6粒(3~9粒)成熟卵,成熟卵的直徑為0.14cm。中華鰟鮍雌性成體的懷卵數量與其體長和體重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係,雌性通過個體大小特別是體重的增長以及體長的增加來提高個體生育力,增加繁殖輸出。

人工養殖

雄魚體色艷麗,具有較高觀賞價值,是我國著名的原生觀賞魚類。雌魚體色相對較暗,產卵時伸出產卵管,將卵產於河蚌鰓腔進行孵化。中華鰟鮍人工養殖需放養5~8cm寬的背角無齒蚌或圓頂珠蚌以利於其繁殖。苗种放養密度為水面放養0.5cm左右的新孵苗種60萬尾/hm2,放苗前用5mg/L的高錳酸鉀水浸泡消毒5min,能顯著提高放養成活率,小瓜蟲、車輪蟲等寄生蟲病採用5~10μg/L的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殺蟲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鯉形目(六)

鯉形目魚類適應性很強;有耐非洲及東南亞熱帶高水溫的鮁亞科魚類,也有耐西伯利亞嚴寒的鮈屬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