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鯝

方氏鯝(學名:Xenocypris fangi)為鯉科鯝屬的魚類,俗名泥凡、番子魚、紅尾凡子,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四川的敘府等,常生活於支流中上遊河段的水體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拉丁名:Xenocypris fangi Tchang
其它名:宜賓鯝
分類地位: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鯉科 >鯝屬。

識別特徵

背鰭iii-7;胸鰭i-16;腹鰭i-9;臀鰭iii-12。側線鱗71(12/(6-V))*76;背鰭前鱗27-- 30;圍尾柄鱗25-- 2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44--50。下咽齒3行,2.3.6 --6.3.2。脊椎骨4+45--46+1。鰾2室,前室短,後室長,為前室長的2.0-- 2.6倍。腸管長為標準長的4.5—6.0倍。腹腔膜黑色。標準長為體高的4.0—4.5倍,為頭長的4.5—5.5倍,為尾柄睦的6.2-- 7.5倍,為尾柄高的9.O—10. O倍。頭長為吻長的3.1--3.5倍,為眼徑的4.0--4.5倍,為眼間距的2.O--2.8倍,為尾柄長的l.0--1.5倍,為尾柄高的1.5--2.O倍。體稍長,側扁,腹部圓形。肛門前具有不完全的腹棱。頭短小而尖。吻短,其長度約為眼後頭長的一半,末端圓鈍。口下位,橫裂狀,稍呈弧形。唇稍薄,且有較發達的角質邊緣。眼較大.位於頭側上方,其直徑約與吻長相等,眼間稍凸出。鼻孔位於眼前緣上方,距眼前緣較近,兩鼻孔前方有一凹陷。鰓耙較薄,呈三角形,排列緊密。下咽齒主行齒長而側扁,頂端略呈鉤狀,其餘各齒均較纖細,略呈柱形。背鰭較長,第一根分枝鰭條最長;背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距尾鰭基為近。胸鰭稍小而尖.末端後伸超過胸鰭甚至腹鰭基的一半。腹鰭起點稍後於背鰭起點。臀鰭基部稍長,其起點距尾鰭基較近。尾鰭分叉深,兩葉不等長,下葉稍比上葉長。肛門緊靠臀鰭起點處。鱗片中等大,腹鰭基部有1--2個長形的腋鱗,第二個腋鱗最長。側線完全,在胸鰭處顯著向下彎曲,往後至尾柄正中平直。生活時身體上半部灰黑色,下半部灰白色,腹部銀白色,背鰭灰黑色,尾鰭下葉紅色,其餘各鰭呈灰白色。

生活習性

多棲息於支流中、上遊河段的中、下層,在生態環境條件適宜時,易形成較大的種群,在漁業上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生長速度較快,以l—2齡生長最快,l齡魚體重可長到50—100g。2齡魚可達150--250g。以硅藻、絲藻和植物碎屑等為主要食料。冬齡魚性成熟,性成熟最小型體長120mm,體重40g,懷卵量約為2萬粒,經產個體懷卵量較大,一般為2—8萬粒。生殖季節在4—6月,5月為盛期,常在流水中產卵,卵黃白色,具粘性,常粘附在石礫、樹枝和水草上發育孵化。根據其食性可作引種馴化的對象。

鯉形目(六)

鯉形目魚類適應性很強;有耐非洲及東南亞熱帶高水溫的鮁亞科魚類,也有耐西伯利亞嚴寒的鮈屬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