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藕蘿蔔飲

鮮藕蘿蔔飲

鮮藕蘿蔔飲 - 製法\n上二者搗爛絞取汁液。

配方

蘿蔔數個,鮮500克。

製法

上二者搗爛絞取汁液。

功效

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用法

含漱。每天數次,連用3日

蘿蔔

【藥物名稱】蘿蔔
【別名】菜菔蘿白
【科屬】十字花科
【植物形態】植物形態:二年生草本,莖高達約1米,地下具有肉質肥厚的主根。葉有柄,光滑具聚尖毛;根生葉叢

鮮藕蘿蔔飲鮮藕蘿蔔飲
生,通常淺或深羽狀分裂;莖生葉互生,全緣或羽狀分裂,葉片大小及形態不一,但一般以先端的一裂片為最大,表面有粗毛,邊緣有鋸齒,長約18~40厘米,愈往上愈小。十字形,白色或淺紅色,頂生總狀花序;花萼花瓣均4片,雄蕊6枚,4強,子房上位,2室。長角果,肉質,略呈念珠狀的圓柱形,頂端有小喙。
生態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有栽植。
藥用部分:幼苗、根、種子均入藥,冬春採收。
用途:根性味甘、辛、平,生用性涼,熟食性溫,無毒。蘿蔔下氣,消食,清熱,解毒。老蘿蔔頭下氣,利水,清虛熱頭痛,多配方用。蘿蔔秧性味苦。清熱,利水,治痢疾腹瀉。鮮蘿蔔搗汁加糖服或生服,治秋冬季燥火喉痛,下痢,解煩渴,消飽脹。種子性味甘、辛、平。能下氣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胸悶腹脹,食常,下痢等。用量:種子1.5~3錢,老根4錢~1兩,蘿蔔秧4錢~1兩。

【異名】光旁(陸璣《詩疏》)。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肥大根莖。植物形態詳"蓮子"條。
【採集】秋、冬及春初採挖。
【化學成分】(根莖)含澱粉、蛋白質天門冬素維生素C。還含焦性兒茶酚d-沒食子兒茶精、、無色矢車菊素、無色飛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共約0.3%,以及過氧化物酶
【性味】甘,寒。

鮮藕蘿蔔飲鮮藕蘿蔔飲
①《別錄》:"寒,無毒。"
②《本草蒙筌》:"甘,寒。"
③《本草經疏》:"生者甘,寒;熟者甘,溫。"
【歸經】入心、脾、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經。"
②《本草經疏》:"入心、脾、胃三經。"
③《要藥分劑》:"入心、肝、脾、胃四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
【功用主治】生用:清熱,涼血,散瘀。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熟用: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
①《本草經集注》:"藕汁,解射罔毒、蟹毒。"
②《別錄》:"主熱渴,散血,生肌。"
③《藥性論》:"藕汁,能消瘀血不散。"
崔禹錫食經》:"主煩熱鼻血不止。"
⑤孟詵:"生食之,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
⑥《本草拾遺》:"消食止泄,除煩,解酒毒,壓食及病後熱渴。"
⑦《日華子本草》:"破產後血悶,生研服亦不妨;搗罯金瘡並傷折,止暴痛;蒸煮食,大開胃。"
⑧《日用本草》:"清熱除煩,凡嘔血、吐血、瘀血、敗血,一切血症宜食之。"
⑨《滇南本草》:"多服潤腸肺,生津液。"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打汁或煮食。外用:搗敷。
【宜忌】贊寧《物類相感志》:"忌鐵器。"
【選方】①治時氣煩渴不止:生藕,搗絞取汁一中盞,入生蜜一合,攪令勻,不計時候,分為二服。(《聖惠方》)
②治霍亂吐不止,兼渴:生藕一兩(洗,切),生薑一分(洗,切)。上二味,研絞取汁,分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姜藕飲)
③治上焦痰熱: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
④治紅白痢:藕一斤,搗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嶺南採藥錄》)
⑤治小便熱淋:生藕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入蜜溫服。(《綱目》)
⑥治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塗之。(《綱目》)
⑦治麥芒及塵土並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淨搗爛,以帛子裹於眼上,挹取汁,落眼中。(《普濟方》)
⑧治眼熱赤痛:取蓮藕一個,連節,以綠豆入滿其中空處,水數碗,煎至半碗,連藕食之。(《嶺南採藥錄》)
【名家論述】①孟詵:"產後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
②《本草經疏》:"藕,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產後血悶,罯金瘡傷折及止熱渴,霍亂,煩悶,解酒等功。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實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歡止怒也。"
③《本草匯言》:"藕,涼血散血,清熱解暑之藥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陳氏方,治熱渴煩悶,大氏方,治產後瘀血,孟氏治霍亂水泄,皆屬熱邪為患者,取此清芳寒潔、甘淡之味以涼解之,如血熱血滯之病,悉潛消而默化矣。第生食過多,不免有動冷氣,不無腹痛腸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養臟腑,和脾胃。"
④《重慶堂隨筆》:"藕以仁和產者為良。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故無膩滯之偏。"
⑤《隨息居飲食譜》:"藕以肥白純甘者良。生食宜鮮嫩,煮食宜壯老,用砂鍋桑柴緩火煨極爛,入煉白蜜收乾食之,最補心脾。若陰虛、肝旺、內熱、血少及諸失血證,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