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蓮芳

魏蓮芳

魏蓮芳 (1910年年12月25日一1998年4月15日) 男 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人,其父魏永發為京劇琴師。魏蓮芳9歲學藝,初習老生,後隨朱素雲學旦角,1922年搭北京“斌慶社”學藝。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魏蓮芳 (1910年12月25日,宣統二年(庚戌)冬月廿四日一1998年4月15日,農曆戊寅年三月十九日 )

魏蓮芳戲裝 魏蓮芳戲裝

1924年15歲時拜梅蘭芳為師(時年梅30歲),得梅精心傳授。1928年19歲時,又拜王瑤卿為師,技藝精進。他進“斌慶社”是屬帶藝搭班演出性質,因此沒有按“斌慶社”科班之字排名,當時與魏蓮芳一起帶藝搭班的還有李萬春、藍月春、王少樓、於連泉(筱翠花)、楊寶森等。“斌慶社”是北京有名的京劇科班之一,由著名武生俞振庭於1917年創辦,曾培養了一大批著名京劇演員,有“斌”、“慶”、“永”三科,如劉斌仙、於慶林、谷永來等。

解放後,經梅先生介紹,魏蓮芳進入上海戲曲學校當上了教授,他的學生有楊春霞、李炳淑等。同時他還應邀到中國戲校和濟南、大連、哈爾濱等戲校及香港中文大學等傳授"梅派"戲,他那高超的梅派表演藝術,獲得了廣大師生們的讚許。

表演特點

魏蓮芳和眾多的著名藝術家同台演出,大部分是挎刀,也有與頭牌並列的戲碼。如他在北京與李萬春演《霸王別姬》就是一例。《別姬》這齣戲是梅蘭芳與楊小樓的代表作,北京的其它演員很少敢動這齣戲,但魏蓮芳是梅的大弟子,況且他身材高桃勻稱,扮相俊美,基本功紮實,身上邊式漂亮,貼出此戲後,觀眾都要一睹風采,客滿是不成問題的。觀眾看後對魏蓮芳的評價甚高,相比之下李萬春扮演的霸王就顯得矮小,一時間李萬春落得個“小霸王”的雅號。

從師經歷

梅派大弟子

梅蘭芳與魏蓮芳 梅蘭芳與魏蓮芳

梅蘭芳先生一生中共收了一百多位弟子,為什麼說魏蓮芳是大弟子呢?這裡有兩個原因。第一,魏蓮芳入梅門比較早;第二,他教“梅派”戲最早,而且得到梅先生的首肯,他教的弟子最多,對弘揚“梅派”藝術影響較大。因此,魏蓮芳既是京劇表演藝術家,又是一位京劇教育家。魏蓮芳一生唱“梅派”戲,教“梅派”戲,成了名副其實的“梅派”大弟子。

拜師梅蘭芳

魏蓮芳拜師的那一天,是在北京“新風樓”設的酒筵,來客中有梅蘭芳的老師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等,還有銀行界、新聞界的來賓。拜師後,每天下午四點多鐘到蘆草園梅家學戲。開始梅先生拿雙花盆底的彩鞋讓他練走旗步和跑圓場。經過一段時間基本功的鍛鍊之後,梅先生教他的第一齣戲是《紅線盜盒》,第二出戲是《霸王別姬》,第三齣戲是《廉錦楓》,這三齣戲給魏蓮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期間,魏先生在“斌慶社”坐科,常與王少樓唱對兒戲。

言傳身教

拜師後梅先生只要有演出,劇場第三排就是他老朋友的專座,梅先生也為魏蓮芳安排了一個座位。齊如山先生坐第一個位子,魏蓮芳坐第二個位子。用魏先生的話說,他有“小人緣”,齊如山喜歡他,一邊看戲還一邊講給他聽,使他獲益頗豐。每星期不花一個子兒,可以看兩場梅先生的演出。這個星期是開明戲院,下星期就是中和戲院。梅先生經常跟他講:“要多看戲,多演戲。”梅先生不但這樣說,而且還為學生創造條件,盡心盡力地來培養學生。第二年梅先生到上海天蟾舞台(今勞動劇場)演出,頭一天演《御碑亭》,梅先生扮演孟月華,魏蓮芳演孟的小姑子。演《虹霓關》,梅先生扮演東方氏,魏蓮芳就演丫頭,二本梅先生演丫頭,魏蓮芳就演夫人東方氏。演《樊江關》梅扮演樊梨花,魏就演薛金蓮。演《太真外傳》時梅先生扮演楊玉環,魏蓮芳就演永興或念奴。老師排新戲在家裡討論時,梅先生經常發動大家提意見出主意,有時還布置任務叫魏蓮芳編個舞蹈什麼的,讓他動動腦筋。一方面是為梅先生在新戲裡添點參考資料,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有利於他們將來獨立挑班,給排演新劇目打下個良好的基礎。

學藝王瑤卿

王瑤卿 王瑤卿

凡是看過魏先生演出《四郎探母》的觀眾,對他扮演的蕭太后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稱這個角色讓魏蓮芳演活了。他扮演的蕭太后既威嚴又帥氣,在觀眾的心目中,已成為一絕,有"活太后"之美譽。我因年輕沒有看過魏先生在台上的演出,但幸運的是,1994年泰州市紀念梅蘭芳誕辰100周年時,魏先生應邀赴泰州參加紀念活動。正好這天晚上由江蘇省京劇院在梅蘭芳劇院演出《四郎探母》,扮演蕭太后的演員趙道英(趙燕俠的弟子),知道魏老要到我家做客,她也要隨行,目的是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向魏老學習。胡芝風(梅蘭芳的弟子)也一同前柱。下午在我家客廳里,我親眼看到魏先生教趙道英走蕭太后上場的旗步,那神態與氣勢真是絕了。走旗步時他的手、眼、腰、胯、臂膀、腳步等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幾乎全都調動起來了,是那樣的協調優美,他那威嚴的眼神與拾步擺膀。又是那樣穩重大方,使人一看就有一國之君約分量。魏老還教了胡芝風《宇宙鋒》趙艷容上場的台步和身段。魏老念的京白,聽起來真是美極了。他對大家說:“念京白不是會說國語就能念好的,當初白口我不怕上韻,就怕念京白,遇到有京白的戲就到梅先生那裡去請教,希望老師能教我一點竅門。梅先生要我去找王大爺(王瑤卿),說他的京白也是跟王大爺學的。我和王大爺不是外人,有親戚關係,我的岳母是梅雨田的外孫女,我的愛人是王惠芳的女兒。有一天我到了王大爺家,王大爺問我幹嘛來了,我就把老師對我說的話說了一遍,王大爺笑著對滿屋子的朋友開玩笑地說:‘蘭芳只管收徒弟不管說戲,淨往我這兒送。'說完以後又跟朋友們繼續聊天,好像把我給忘了。那么多的老前輩在場,我也不敢言語。過了好半天王大爺才跟我說:‘這些日子事兒多。我也沒有工夫教你,你不是想學京白嗎?我給你指條明路,以後別往我這兒來,抽點時間好好聽聽大宅門裡旗人家的老太太、格格是怎么說話的,然後再去小戶人家聽那些太太、奶奶們是怎么說話的。再去聽聽那些“養人兒”的、放“印子錢”的那些女光棍是怎么說話的。'我聽了這番話感到有些失望,王大爺看出我的心思,說:‘你別不樂意,我實話告訴你,你要是不照我的話去做,來我這兒一百回我也不理你!'”魏老說:“我那時候年輕不理解王大爺的良苦用心,只好硬著頭皮照著去做。一有時間我就到處聽那些人說話,聽來聽去還真聽出一點意思來了,於是就跟在他們後面學,學著學著覺得地道了,就去見王大爺,還說給他聽。大概王大爺覺得我這個小孩還可教,便說道:‘打今兒起我給你說戲,你來就是了。'後來我向王大爺學了《雁門關》、《四郎探母》、《能仁寺》等京白戲。王大爺還把梳旗頭的旦角戲與普通京白的區別也給我說了,我這念京白的基礎啊,就是從那兒打下的。”

演藝經歷

初次登台

魏蓮芳一邊向梅蘭芳、王瑤卿等老師學藝,一邊在“斌慶社”坐科參加演出,這樣學到的東西很快就能在舞台上實踐。1929年又正式拜王瑤卿為師,學了不少"花衫"和刀馬戲。他不但“梅派”戲學得瓷實,而且刀馬戲學得也相當到位。出科前後曾和楊小樓、梅蘭芳、荀慧生、余叔岩、金少山、言菊朋、李萬春、王少樓、孟小冬等合作演出。

魏蓮芳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於虹口大戲院,劇目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紅線盜盒》、《黛玉葬花》、《廉錦楓》等"梅派"戲。這都是梅先生親授的劇目,可謂是正宗嫡傳,於是梅門大弟子的名聲,很快就在北京、上海傳開了。

傳承發展梅派

魏蓮芳離開老師後,梅先生將一部分戲服和桌幃、椅帔送給愛徒,並對他說:“這些行頭,我放在這兒,一時半會兒的也用不上,你先拿去穿用,省得再花錢置辦。”魏先生明白這是老師體貼他,知道他剛出來唱戲沒有多餘的錢辦行頭,因為許多行頭還有八成新,根本不舊。此後魏蓮芳一邊搭班唱戲,一邊為戲校的學生、專業演員等教“梅派”戲。1939年到上海演出時,魏先生去看老師,梅先生留魏吃飯,席間梅問道“聽說你給人家說戲?”魏先生不明白老師問話的用意,趕緊解釋說:“是有人找我學戲,都是朋友介紹約,不好駁人家的面子,以後不教了。”梅先生忙說:“不,你得教!因為日本人日後短不了會找我的麻煩,我不唱他們也拿我沒有辦法,可咱們的京戲不能絕了,所以你以後還得教,不管是內行、外行,只要有學的你就教,有什麼不會的你儘管來找我,我給你說。”魏先生聽了老師的這番話,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一邊擦淚一邊說:“我年輕怕教不好,給老師丟臉。”梅先生說:“你放心地教,我心裡有底,只要是你教的,往後我都認!”得到老師的首肯以後,從此魏蓮芳就把教"梅派"戲當作第二職業了。

有人曾問過魏先生,你教過的學生有多少?他說一時也說不上來,只知道凡是唱“梅派”有一號的人,大概都跟我學過,反正不止一百個,其中也包括拜過梅先生的。例如:魏先生就教過"富連成"科班的學生《紅線盜盒》、《廉錦楓》等戲。學生中有李世芳、張世孝、諸世芬、劉元彤等。在中華戲曲學校教過李玉茹、陳永玲等;在上海戲曲學校教過顧正秋、陳正薇等。還有言慧珠、童芷苓、吳素秋、梅葆玖、宋長榮等都向他學過戲。魏老說,不少學生是先跟我學戲,後又拜了梅先生,拜過梅先生的和我算是師弟、師妹,又為什麼跟我學呢?因為他們到梅家來學戲,有時梅先生忙,抽不出時間來教他們,就對我說:“蓮芳,你給他們說說!”魏先生的這番話,我從一些名演員的回憶錄中得到了印證。

中國戲曲名家(二)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湧現出的各派藝術家很多很多,了解他們的生平,了解其代表作,更好的了解中國各類戲曲風格。

走近京劇旦角演員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姜亦珊
李海燕[京劇旦角]
李玉芙
劉桂娟
史依弘
唐禾香
王蓉蓉
吳菱仙
王蕙芳
王玉蓉
魏蓮芳
王晶華
筱翠花
熊明霞
楊春霞
言慧珠
袁慧琴
趙葆秀
張火丁
張美娟[京劇旦角]
王小磚
宋丹菊
李莉[京劇旦角]
王玉珍[京劇旦角]
童芷苓
劉秀榮[京劇旦角]
薛亞萍
楊榮環
魏海敏
宋德珠
王玉敏
閻世善
楊磊[京劇旦角]
趙桐珊
張正芬[京劇旦角]
趙慧秋
王熙春
時小福
劉喜奎
趙燕俠
李硯萍
呂洋
馬小曼
毛世來
琴雪芳
邱富棠
任志秋
榮蝶仙
沈小梅
郭偉[京劇青衣]
孫明珠
孫甫亭
孫賀先
宋奕萱
尚長麟
侯玉蘭
孫彩珠
時世寶
沈福存
華慧麟
孫怡雲
尚明珠
宋長榮
蘇雨卿
胡碧蘭
舒昌玉
黃樺
鮑綺瑜
田際雲
田慧
譚娜
譚曉令
冀韻蘭
李金泉
吳素秋
李薔華
吳富琴
王長君
王夢婷
王幼卿
李硯秀
王盛意
羅巧福
李佩卿
王吟秋
王麗芳
王婉華
李鳴岩
王曉臨
王雅娜
劉淑雲
王琴儂
王志怡
羅蕙蘭
馮蘊
陸素娟
小楊月樓
徐碧雲
李盛泉
盧小玉
荀令香
方連元
許翰英
徐暢
小毛劍秋
雲燕銘
姚玉芙
葉芳
劉盛蓮
楊淑蕊
楊菊秋
余紫雲
劉元彤
姚佩秋
粉牡丹
羅福山
閻嵐秋
閻巍
雷英[京劇旦角]
姚玉蘭
李韻秋
朱桂
趙歡
李經文
周利
張春秋
張正芳
貫紫林
張筱賢
李喜鴻
郭睿玥
張逸娟
趙君玉
章遏雲
趙榮琛
仲盛珍
醉麗君
龔雲甫
張晶[京劇旦角]
李金鴻
鍾榮
路三寶
朱琴心
張慧芳
胡素仙
文榮壽
李毓芳
吳吟秋
臥雲居士
文亮臣
黃桂秋
韓慧梅
王世祥
韓冬柏
劉琪
陳正薇
郝蘭田
王紫苓
韓鳳英
王夢雲
劉筱衡
王芸芳
劉山麗
江新蓉
王潤菁
高玉倩
傅世蘭
王克琴
姜雙喜
江汁
陸義萍
計斌慧
魏慧麗
李連貞
梅竹芬
馬艷芬
馬宗慧
王艷[京劇旦角]
王玉蘭
夏華達
新艷秋
夏慧華
賈麗雲
金友琴
徐瀅
熊一華
龐世奇
曲素英
金喜棠
金素雯
許翠
謝銳青
謝虹雯
金素秋
邢美珠
謝寶雲
雪艷琴
金少梅
康靜
徐俊[京劇旦角
俞八妹
郭雪香
於蓮仙
余玉琴
高喜玉
梁小鸞
楊秋雯
尚慧敏
於玉蘅
楊至芳
姚佩蘭
時青山
傅世雲
楊桂雲
楊孝亭
郭瑤瑤
龔蘇萍
李淑媛
楊秋玲
孫榮蕙
孫花滿
袁子明
尚富霞
閻虹羽
梁秀娟
李香勻
孫喜雲
陳蓉芳[京劇武旦]
姚席珍
楊畹農
於蘭
楊偉蘭
張學浩
郭小莊
張彩林
朱小元
劉雙壽
李丹林
李玉芝
孫盛芳
高紅梅[京劇旦角]
隋曉慶
朱俊好
張佳春
朱盛齡
張芷荃
沈健瑾
張三元
厲慧敏
張曼玲
鄭玉華
尚榮芳
侯宇
張雲仙
唐富堯
竇曉璇
諸茹香
張蓉華
果湘林
李麗芳
田桂鳳
朱盛富
張秀晶
田榮芬
張學敏
周婧
周百穗
扈金娜
胡喜祿
鄭秀蘭
耿世華
張淑景
鄭佳艷
陶默廠
朱文英
胡金萍
張蝶芬
張艷玲
張嬋玉
藍文雲
趙秀君
張盛余
張麗媛
鄭子茹
張芷芳
林麗娟
胡金喜[京劇花旦]
碧雲霞
郭際湘
宇文若龍
祁慧茹
曹毅琳
田寶琳
錢紫雲
齊福芸
齊蘭秋
秦雪玲
徐如雲
李新蘭
彩福祿
胡菊琴
杜富興
孫四敏
賈華
沈健謹
許福英
張藍田
朱幼芬
吳江秋
趙曉嵐[京劇旦角]
吳蕙蘭
孫雙玉
周四十兒
沈正艷
關麗卿
賈世珍
周慰堂
許盛玉
李靜文
鮮牡丹
小王玉蓉
新谷鶯
朱蓮桂
謝黛林
趙喜貞
賈桂喜
王順福
韓寶芬
王麗卿
金月梅
金嘯虹
張雙蘭
孫福喜
李喜泉
雷元碩
郭敬悉
戴韻芳
金佩芳
鳳凰旦
姚寶香
范富喜
王元禧
孫心蘭
朱小沅
周長順
孫振泉
李文敏[京劇旦角]
孟金喜
李占華
馬博敏
章麗秋
王金蘭
范韻芳
張五寶
王盛海
沈韻秋
李多芬
何喜春
閻桂祥
尚樹聲
貫榴生
孫德祥
雲飄香
趙嘯瀾
琴艷芳
王茵
吳碧蘭
蘇少舫
雪飄香
寶幼亭
鄭雙福
姚玉英
閻金福
方松齡
孟憲瑢
劉昭容
閻貴雲
訾睿
段來喜
律喜雲
吳彩霞[京劇旦角]
郝瑩
孔元福
尚偉[京劇旦角]
孫萍[京劇旦角]
劉丹丹[京劇旦角]
張嵐[京劇旦角]
周曼如
劉薇[京劇旦角]
張蘭[京劇旦角]
劉美娟[京劇旦角]
雷金福
董雪平
李玉壽
陸鳳琴
趙群[京劇旦角]
李凌楓
李紹華[京劇旦角]
張悅[京劇旦角]
呂琳[京劇旦角]
夏美珍
許嘉寶
劉錚[京劇旦角]
張萍[京劇旦角]
席慧馨
朱鳳桐
李富齋
張靜[京劇旦角]
馬六兒
劉玉琴[京劇旦角]
徐露[京劇旦角]
劉佳[京劇旦角]
李艷儂 | 張嘯竹
馬帥[京劇旦角]
馮金芙
張笠媛
林桂蘭
張雲亭[京劇旦角]
石韞玉[京劇旦角]
聶文華[京劇旦角]
南鐵生
李妙春
范春桂
王麗華[京劇旦角]
王樹芳[京劇旦角]
李宏[京劇旦角]
劉寧[京劇旦角]
李潔[京劇旦角]
孫麗英[京劇旦角]
李薇華
李曉玉[京劇旦角]
高韻芬
溫如華
王奕戈
聞占萍
王曉燕[京劇旦角]
王陸瑤
趙玉華[京劇旦角]
葛香汝
齊淑芳
周雲霞
王芳[京劇旦角]
張馨月[京劇旦角]
李紅梅[京劇旦角]
王元芝
劉慧權
李玉祥[京劇旦角]
何佩森
劉連湘
張其婷
李慧娟[京劇旦角]
劉杉杉
張菁華
楊菊萍
何蕾
戴綺霞
張南雲
劉慧琴
金碧艷
岳惠玲
姚佩霞
李琳[京劇旦角]
張藝[京劇旦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