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霜霉病

高粱霜霉病

高粱霜霉病侵入高粱以系統或局部形式發病。多為害葉片。苗期染病葉片上出現褪綠或淺黃白色區域,濕度大時葉背生出白色霉狀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高粱霜霉病

病原中文名:蜀黍指霜霉

病原拉丁學名:Peronosclerosporasorghi(WestetUppal)Shaw

病原分類地位:均屬藻物界、卵菌門、卵菌綱、指梗霉目、指梗霉科、指霜霉屬

高粱霜霉病為害玉米雄花及高粱增生高粱霜霉病為害玉米雄花及高粱增生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侵染高粱外,可侵染玉米。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地理分布:中國高粱各產區均有發生

傳播因子:種子、土壤、高粱病殘體

為害症狀

該病侵入高粱以系統或局部形式發病。多為害葉片。苗期染病葉片上出現褪綠或淺黃白色區域,濕度大時葉背生出白色霉狀物,後來葉片上出現綠色和白色平行條紋組織,最後出現淺紅褐色條紋,褪綠的脈間組織變為壞死斑致葉片破裂,這是該病典型症狀。苗期染病的植株矮化,多在開花結實前枯死,能活下來的不能開花,後期雖能開花但產量銳減。有些病株出現叢生症狀,很象瘋頂。高粱發生霜霉病後易誘發紫斑病。該病病組織不扭曲或畸形,別於瘋頂病。該病近年為害有上升的趨勢。

形態特徵

高粱指梗霉孢囊梗直立,基部稍膨大,長100~150μm,頂端呈二叉狀分枝,末端小梗尖,頂生孢子囊1個,從葉片下表皮的氣孔中伸出。孢子囊近圓形,無乳突,無色,大小15~29×15~26.9(μm),生於長形而尖削的小梗上,濕度高時孢子囊發芽形成芽管。藏卵器球形,大小40~50#m,埋生在維管束間的葉肉組織中。卵孢子球形,無色,具淺黃色壁,大小25~42.9μm。近有報導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ardo)Thirmalachar,Shaw&Narasimham稱大孢指疫霉新變種,也是該病病原。菌絲體無色多核,無分隔。藏卵器近球形,褐色,大小27.5~72.5×20~63.8(μm)。1~4個雄器,側生,淺黃褐色,大小13.18~40.3×6.3~21.3(μm)。卵孢子球形,黃褐色,大小23.8~57.5×21.3~53.8(μm)。

傳播途徑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存活幾個季節,翌年成為該病初侵染源。卵孢子萌發產生芽管,侵染幼苗的葉片,幼苗發病後病部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該菌孢子囊發芽需要高濕度和20℃以下的氣溫,在田間乾燥條件下,孢子經3~4小時即失去生活力。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

(3)田間發現病株隨時拔除並集中燒毀。

(4)發病重的地區要實行大面積輪作。

(5)加強田間管理,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6)必要時噴灑72%克霜氰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