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區‎

(1901—1927),南充縣青居鎮人。 1921年,任乃強隨張讕返南充,任縣實業局長。 1936年,籌建西康省,任被推薦為建省委員,再次入康。

基本概況

高坪區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高坪區位於四川第一大二級城市南充市東部,與順慶區一江之隔。幅員面積812平方公里,人口70萬,轄16個鎮14個鄉。 高坪是全國鹽滷資源蘊藏量最大的區域之一,還有石油、金沙、膨潤土等,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全區有較好的工業基礎,現已初步形成了絲綢紡織、機電化學、食品加工、汽車製造等具有較強實力的工業體系。區內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十里工業街,開發面積20平方公里。目前已有近百家企業正式批准立項到開發區落戶。 高坪區素稱南充的“魚米之鄉”。是全省商品糧基地。全省瘦肉型商品豬基地,全省桑蠶繭及水禽蛋生產基地。區內河流密匝,“一江四河”遍布各鄉鎮,水利設施星羅棋布,全區灌面達80%以上,綠化率達73%。 區內有國道318線(成都一上海)、省道南(充)前(鋒)線交匯,達成鐵路途經區內22公里。境內有國家民用二級機場高坪機場可通航北京、廣州、深圳。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高坪區逐步將成為嘉陵江畔的璀璨明珠!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高坪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東岸。地處南充 高坪區龍門鎮市城區東大門。幅員面積812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6°02'48"至106°27'19'',北緯30°30'15''至30°59'31''。東北部與蓬安縣相鄰,南面與岳池縣接壤,西部以嘉陵江為界,與順慶、嘉陵兩區隔江相望。 高坪區屬丘陵地區。受地質、山脈、河流、氣候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形成平壩、淺丘、中丘和低山地貌。東部是華鎣山脈支系金城山,為全區最高點,海拔824.6米,全區地勢東高西低,形成由東向西緩傾走勢。南邊溪頭鄉火星村梯子灣靠嘉陵江邊,是全區的最低點,海拔243米。平壩地區分布在區境嘉陵江沿岸的江陵、龍門、小龍、高坪、青居、溪頭等鄉鎮部分村社的一、二級台階上,一般海拔280米左右,約占 高坪區龍門鎮總面積的45%。淺丘寬谷帶壩地區,分布在區境腹地的東觀、走馬、老君、青蓮、馬家、喻家以及御史、長樂、龍門、擦耳石圭、斑竹等鄉鎮部分村社,海拔在300米左右,約占總面積的24%。 高坪區中丘中谷分布在擦耳、會龍、長樂、老君、青蓮、高坪、青居、石圭、闕家、溪頭等鄉鎮部分村社,海拔330米左右,約占總面積的27%。低山、深谷地區,主要分布在金城山脈及其支脈的隆興、勝觀、鄢家、黃溪、萬家、浸水、小佛等鄉鎮部分村社,海拔500米以上,約占總面積的4%。生物資源高坪區生物資源820多種,其中動物資源240餘種(爬行類16種、兩棲類7種、魚類80餘種、鳥類110多種、野獸類20多種)。以產於嘉陵江龍門沱(龍門鎮境)的“江團”(長吻)最為名貴,肉嫩味美,營養豐富,為南充著名特產。植物資源580多種(用材林90多種,經濟林110多種,薪炭林20 高坪區龍門鎮多種,藥用植物280多種,觀賞植物70多種)。隨著植樹造林的開展,尤其是成片林區的開發建設,一些多年不見的鳥獸又在林區出現。2009年末,全區活立木蓄積量已達38萬m3,森林覆蓋率達38.4%。經省、市檢查驗收,各項綠化指標已達到“實現基本綠化”階段規定的指標。礦藏資源境內地下資源主要有鹽滷、油氣、砂金、鋯石鈦鐵砂和天然建材等。以岩鹽滷資源蘊藏量為大,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境內鹽礦貯存於三迭系下統嘉陵江組和中統雷口坡組,為鹹化淺海陸棚瀉湖相灰岩、白雲岩、硬石膏岩、石鹽岩夾雜鹵石岩沉積而成,含鹽1-7層,一般單層厚度10-30米,最小厚度10厘米,最大厚度60-70米。東觀鎮境內的充65#,系雷口 高坪區龍門鎮坡組,見礦4層,單層厚4.5-95米;充2#,打孔2875米深,見鹽層兩個,厚度分別在22米和52米;嘉陵江組見礦4層,單層厚1-21米,礦層厚度205.5米。據有關專家稱,地下岩鹽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建設鹽化工業前途十分遠大。 油氣系川中油田構造,經1956年地質細測、1957年重磁力詳查、鑽探,發現工業性油流,曾先後於1957年2月和1958年5月在東觀鎮設立川中鑽探籌建處、開採證實。油層性質屬裂縫性儲油空間,以溶孔,介殼間隙、裂縫為主、油氣水垂直移動不明顯。新疆油田發現後,鑽探重點轉移新疆。據有關資料調查,全區有油氣井21口。目前能正常 高坪區龍門鎮出油氣的15口,年產原油1500多噸,產氣10萬m3。 砂金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區境段沿岸二、三級階地下部砂礫層中。以龍門鎮鐵錢壩、青居鎮牛肚壩和溪頭鄉溪頭壩儲量較豐,一般在二級階地砂礫層,厚度10-15米左右,三級階地2-7米左右。鋯石鐵砂礦分布在青居鎮境嘉陵江岸二級階地底部砂礫層及溪河漫灘中部、尾部黑砂層,儲量欠豐,目前尚未開發。區內天然建材資源豐富,以嘉陵江岸灘涂的砂、卵石和東觀、長樂、青居、小佛、浸水、老君、走馬等鄉鎮的硬石常年供應市內各建築單位。

人口概況

高坪區幅員面積 813平方千米,全區總人口60萬。人口密度為868人/平方公里。 隨著計畫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已降至1.0‰,人口處於低生育水平時期,人口再生產類型已轉變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 區內有回、苗、藏、土家、彝、滿、佤、黎、門巴、瑤、基諾、壯、布依、侗、僳僳、納西、羌、蒙、怒、京等少數民族20多個,多系與漢族人口通婚遷入境內,散居區內各地。

歷史沿革

西漢初置安漢縣。隋開皇十八年(593年)改為南充縣。明為順慶府。1950年建南充縣。 1993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3]96號):撤銷南充地區、南充市、南充縣,設立地級南充市。市政府駐順慶區。南充市設立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高坪區轄高坪、龍門、長樂、東觀、青居、小龍、江陵、勝觀、石圭9個鎮和會龍、走馬、黃溪、浸水4個鄉,高坪區政府駐高坪鎮。註:即以原南充縣嘉陵江東岸9鎮4鄉(由原南充縣33個鄉鎮合併的)設立高坪區。 1993年,高坪區轄高坪、龍門、長樂、東觀、青居、小龍、江陵、勝觀、石圭9個鎮和會龍、走馬、黃溪、浸水4個鄉。 1997年,高坪區面積841.9平方千米,人口54.4萬,轄12鎮14鄉:高坪鎮、龍門鎮、小龍鎮、江陵鎮、擦耳鎮、長樂鎮、勝觀鎮、東觀鎮、老君鎮、青居鎮、石圭鎮、闕家鎮、走馬鄉、黃溪鄉、馬家鄉、萬家鄉、青蓮鄉、小佛鄉、會龍鄉、御史鄉、斑竹鄉、鄢家鄉、隆興鄉、喻家鄉、溪頭鄉、浸水鄉。區政府駐高坪鎮,距市中心3千米。 ?年,高坪區轄高坪、小龍、龍門、江陵、搽耳、勝觀、長樂、東觀、老君、永安、青居、闕家、石圭13個鎮和螞溪、鳳凰、青蓮、走馬、喻家、御史、會龍、南江、馬家、隆興、斑竹、鄢家、黃溪、二家、天峰、青松萬家、小佛、浸水、溪頭20個鄉和白塔街道辦事處,367個村、25個居委會。 2000年,高坪區轄1個街道、14個鎮、1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43574人,其中: 白塔街道 47964 高坪鎮 42470 小龍鎮 21916 龍門鎮 49961 江陵鎮 24263 搽耳鎮 14144 老君鎮 13994 東觀鎮 21239 長樂鎮 19670 勝觀鎮 12339 永安鎮 10378 闕家鎮 11002 石圭鎮 11345 青居鎮 18723 青蓮鎮 10126 小佛鄉 8710 走馬鄉 19653 喻家鄉 7888 馬家鄉 11626 黃溪鄉 10495 萬家鄉 4371 會龍鄉 16440 御史鄉 11224 隆興鄉 14946 斑竹鄉 12042 鄢家鄉 6906 浸水鄉 9752 溪頭鄉 15713 青松鄉 9735 螺溪鄉 16034 鳳凰鄉 10383 二家鄉 5721 天峰鄉 10993 南江鄉 11408  2004年,高坪區轄1個街道(白塔)、17個鎮(高坪、龍門、長樂、東觀、青居、小龍、江陵、勝觀、石圭、搽耳、老君、闕家、永安、青蓮、螺溪、會龍、都京)、17個鄉(走馬、黃溪、浸水、御史、隆興、鄢家、斑竹、喻家、馬家、萬家、小佛、溪頭、青松、鳳凰、天峰、南江、二家)。 2005年,高坪區轄1個街道、17個鎮、17個鄉:白塔街道、高坪鎮、小龍鎮、龍門鎮、江陵鎮、搽耳鎮、老君鎮、東觀鎮、長樂鎮、勝觀鎮、永安鎮、闕家鎮、石圭鎮、青居鎮、青蓮鎮、都京鎮、會龍鎮、螺溪鎮、小佛鄉、走馬鄉、喻家鄉、馬家鄉、黃溪鄉、萬家鄉、御史鄉、隆興鄉、斑竹鄉、鄢家鄉、浸水鄉、溪頭鄉、青松鄉、鳳凰鄉、二家鄉、天峰鄉、南江鄉。 高坪區轄2個街道、16個鎮、14個鄉:白塔街道、清溪街道、小龍鎮、龍門鎮、江陵鎮、搽耳鎮、老君鎮、東觀鎮、長樂鎮、勝觀鎮、永安鎮、闕家鎮、石圭鎮、青居鎮、青蓮鎮、都京鎮、會龍鎮、螺溪鎮、走馬鄉、喻家鄉、馬家鄉、黃溪鄉、萬家鄉、御史鄉、隆興鄉、斑竹鄉、鄢家鄉、浸水鄉、溪頭鄉、青松鄉、鳳凰鄉、南江鄉。 2006年6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30號)批准:同意南充市嘉陵區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和南充市嘉陵區與高坪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將南充市高坪區青居鎮聯工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嘉陵區文峰鎮管轄;將南充市高坪區溪頭鄉江中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嘉陵區河西鄉管轄。 2006年6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31號)批准:同意南充市高坪區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南充市高坪區轄30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具體批覆如下: 一、撤銷二家、小佛、天峰3個鄉和高坪鎮。 二、擴大2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二家、天峰2個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東觀鎮。東觀鎮政府駐東觀場。 將原小佛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浸水鄉。浸水鄉政府駐浸水場。 三、原高坪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由南充市按照規定程式自行批覆。

風土人情

南充白塔,矗立在嘉陵江東岸的鶴鳴山上,是南充八大景觀之一。 南充白塔,始名“建隆萬壽之塔”,又名“無量寶塔”,是一座四方體,高37.10米的密檐式古塔。 是宋塔還是唐塔? 南充白塔一直被人們稱為宋塔,其主要依據是,塔身鑄有“建隆萬壽之塔”六個字。認為“建隆”是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一個年號,此塔應為建隆年間修建。 市文博副研究員王積厚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時,雖然年號叫“建隆”,但這時四川還屬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國所有。乾德三(965)年宋將王全斌率軍攻入成都,這時,今四川地區才歸宋所有。建隆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絕不可能在後蜀國的地盤上建白塔。南充白塔即或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也是在後蜀主孟昶廣政二十三年(960)至二十六(963)年。那么,“建隆”是什麼意思呢?《玉篇》云:“建者,豎立也。”《易·比卦》云:“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疏》云:“隆者,山形中央蘊聚而高者名隆。”《正韻》“穹隆天勢。”《荀子·巨道篇》云:“君者,國之隆也。”“建隆萬壽之塔”(南充白塔)即取其意而用之。從外觀上看,該塔非常具有唐風;立體上看,塔檐內凹,幽頁勢圓和,塔面四方,外部裝飾簡潔。因此南充白塔肯定不是宋塔,極有可能是早於宋代的唐塔。 西華師大歷史文化學院的周斌教授對南充白塔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對王積厚的觀點非常肯定。他認為,在朝代交替之際的建築一般有兩個朝代的風格,南充白塔屬於唐塔的可能性非常大。具體屬於什麼時期建的,用現代科學技術如電子探索針、碳14等均可以測量出來,誤差不會超過30年。古塔的主要構成有天宮、地宮、塔基、塔身、塔剎等,而且天宮、地宮應必有其一。但是南充白塔既沒有天宮,在1981年基腳維修時也沒有發現地宮。

三次維修

歷史上對白塔的維修有3次。1976年,在白塔附近發現了第一次維修白塔碑文:“無量寶塔奉本縣太爺朱捐俸重修踏梯磴取寬道永垂萬古之記兼管吏書楊程龍張世冠楊文繼黨嘉啟督工隊長樊有友崇禎十四年八月初九立。” 第二次維修是在1981年12月,由四川省文化廳撥出專款,在塔基四周逐面向下挖至底,以3米的寬度用清縫條石丁順相間,向上漿砌,內加鋼筋混泥土箍,塔基浮雕龍、麒麟圖案因風化部全部取走,條石縫隙灌入水泥沙漿,並在塔基平台建石欄桿。所以現在在塔基看不見浮雕龍、麒麟圖。該次維修主要還是塔基,歷時8個月,次年8月完工。 白塔的第三次維修是在1995年6月,這次維修從金屬仰蓮剎座上取下6塊長1.4米、寬0.8米、厚0.17米風化殘破石塊,除掉風化粉塵和雜樹,按原樣修葺塔身西北面,5-10層鑽孔78個,注入灰漿,嵌入鋼質抓釘,遏制裂縫擴展。採用青磚灰漿對塔身外牆、塔檐、塔柱、斗拱及塔梯進行逐層修復,補上了“建隆萬壽之塔”中已脫落的“建、之”二字,安裝了避雷針,塔檐四角重掛銅質風鈴52個。 該不該亮化? 對白塔目前的亮化,周斌教授認為,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燈不應該安裝在塔身上。塔身安裝打孔對文物有直接的破壞,塔上燈光的烘烤、電線的銹化對塔身危害極大。周斌認為,對於白塔,最好不要輕易動它,亮化可以隔遠點,在地上安燈,也能達到亮化美觀的效果。

經濟概況

高坪區素有川北“魚米之鄉”、“絲綢之鄉”、“柑桔之鄉”、“冬菜之鄉”的美譽。200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28.4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3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5.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2億元。農業優勢特色農業快速發展,區內竹業、果業、蔬菜花卉業、鴨業、豬業、畜牧業已具規模,年出欄生豬50餘萬頭。工業順生製藥、春飛獸藥、龐大冬粉、富達竹業、華安肉聯、金城紙業、煙山冬菜、多善食品、固美建材、維多利紡織等一批重點骨幹企業“龍頭”作用明顯,特別是“協會+農戶+基地”運作模式的富達竹業年創利稅上千萬元,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充十里工業街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松林新區開發面積50平方公里,已引進香港、寧波、溫州、成都、重慶等地企業上百家,絲綢紡織、化工、建築建材、機械製造、酒類等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行政區劃

高坪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東岸。地處南充市城區東大門。東經106°02′48″—106°27′19″,北緯30°30′15″—30°59′31″之間。東北部與蓬安縣相鄰,南面與岳池縣接壤,西部以嘉陵江為界,與順慶、嘉陵兩區隔江相望。 區政府駐白塔街道永榮街。轄2個街道(白塔、清溪)、16個鎮(龍門、長樂、東觀、青居、小龍、江陵、勝觀、石圭、搽耳、老君、闕家、永安、青蓮、螺溪、會龍、都京)、14個鄉(走馬、黃溪、浸水、御史、隆興、鄢家、斑竹、喻家、馬家、萬家、溪頭、青松、鳳凰、南江)。

風景名勝

金城山磨兒灘風景區位於高坪區勝觀鎮境內,面積約4771畝,其中森林面積3171畝,水域面積1600畝,1991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為森林公園。該景區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人們觀賞自然景觀、休閒度假、游泳垂釣的好去處。景區景點該景區主峰金城山海拔824米,系川北名山,為原天下七十 金城山磨兒灘風景區二佛地之一。景區內多奇山異水,怪石古景,有九十九峰、三十六泉、四十八洞。 1、陡寨門。為通向金需山頂的第一道關隘,寨門右側岩壁鐫刻著明萬曆四十六年功德碑。 2、金鳳庵殿宇。共三重,大樑上載有乾隆18年墨書題記。 3、金城寺。建於清康熙四十六所,寺廟順山而建,山門為六排五門,古樸悅目。 4、南京門。屬景內“四大奇觀”之一,一道天然石縫,上端被一巨大磐石將峽口牢牢鎖住,下端有兩道石門,一為“南金門”,一為“南京門”。登南京門,可早觀雲海日出,春 金城山磨兒灘風景區看漫山杜鵑,夏聽滾滾松濤,秋高氣爽,極目遠眺,嘉陵江蜿延於天際。 5、打子洞。乃按照北方石窟寺建造,洞內雕刻了佛、菩薩、弟子、力士百餘尊。 6、老龍洞。建造於北面懸崖上,僅容單人行走。洞內有泉水流出,落入數十丈溝谷,景致十分壯觀。尚有轎頂山、神仙頂、曬經石,留有美妙的傳說,令人遐思。景區特色景區內磨兒灘水庫,碧波蕩漾,泛舟其間,心曠神怡。磨兒灘水庫,水面1000餘畝,蓄水13億立方米,四周群山起伏,為森林、修竹覆蓋。庫區邊緣及庫內島上皆柑桔果園,春暖花開,芳香沁人,秋果成熟,一片金黃。此間魚類繁多,重者達百餘斤。現景區內修建了觀瀑亭、復興亭、望湖亭、游湖長廊等,備有各類游 金城山森林公園船數十艘供人遊玩,並可取道左右兩河逆流而上,尋幽探奇,好不自大。 景區內還設有招待所、療養院及娛樂場所,餐廳可向遊客提供風味獨特,色香俱佳的全魚席及野味席。 凌雲山,位於南充市高坪區老君鎮,距南充市區18公里。由南充市乘汽車循國道318線直抵老君,再沿小公路折向南行3公里,盤鏇而上,可達山頂。凌雲山系南充市高坪區唯一一個集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區、省級地質公園為一體的風景區,景區融合了凌雲山道教城、白山佛教城、圖山儒家文化等眾多中國古老元素,現景區正在全力打造之中,凌雲山風景區以“凌雲仙山天成,心靈感應神奇”的龐大聲勢享譽國內外。

歷史名山

凌雲山

原《南充縣誌》載:“凌雲山為治東名山第一”。“凌雲山與圖山毗連,高可凌雲。土人就此築寨,曰凌雲寨。有寺曰凌雲寺,東望金城,西瞰嘉陵江,北望龍董諸山如在腳下,近視圖山、北山如張左右翅凌空而上也。相傳上已二三日內,每夜山下有燈數萬朝拜,遠近士女紛集禮神,極盛一時”。從上文看出,凌雲山在舊時代就頗有名氣,自然也是旅遊勝地。近年經過大力培護整飭,拓展開發,煥然一新,更是聲名遠播,吸引著大量遊人。 凌去山屬華鎣山余脈、金城山的分支,海拔562.6米,孤峰突起,雄壓諸山。四周懸崖絕壁,插翅難上。凌雲山總面積約4000畝,森林覆蓋面3000畝,覆蓋率達75% 凌雲山。站在山頭四望,連綿叢簇的繁枝綠葉簡直是一片碧海。林木以松柏為主,間有麻柳、刺桐、洋槐、黃荊等雜樹。若從小路上山,但見蒼松翠柏,遮天蔽日,陰涼清冷,舒服極了。林中多飛禽,常見野雞、斑鳩、畫眉、岩鷹、鷓鴣棲息。也偶見野獸如狐狸、野兔、獾豬的行蹤,使凌雲山顯現出獨特和神秘古樸,幽深多趣。 舊志稱:“凌雲山有凌雲寺”,而實際上現存的古廟叫“真武宮”,是清代建築,橫樑上寫著:“大清道辰年(1832年)建”迄今已167年了。木匾上“真武宮”三字為近年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天元所書。里人韓世炎所寫“道氣長存”四字匾懸於正殿右側。 正殿中塑真武祖師像,全副武裝,身披鎧甲,右手執寶劍橫於頭頂,兩眼雄視前方,似的萬夫不當之勇。左右兩廊為十大元帥,只標姓,不記名,局外人很難知其身世。惟獨“關元帥”蠶眉赤面。為人們所熟悉,一見便知是過五關斬六將的關雲長無疑。道教宗黃老,一般道觀都奉祀太上老君。而這真武宮奉祀的真武祖帥,其來由為何,實在需要弄個明白。 經查有關資料,始知“真武”就是“率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游,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四十二年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率武君。 武本為北方七宿之名,七宿中虛、危兩宿形似龜蛇,因稱武,而這淨樂國王太子成仙之後在二十八宿中屬於北方七宿中的虛、危兩宿,於是武之名由此而來。到了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因避諱,始改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祜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這“ 凌雲山真武祖師”的“祖師”一詞,也不過是信徒對他的尊稱而已。 真武宮正殿背面,與真武祖師一壁之隔,塑的是“慈航真人”,也就是人們熟悉的觀音菩薩。真武宮後面穿過院壩是一小台地,比院壩高出三米,實是凌雲山的峰巔所在。據說台上原建有觀音殿,不知毀於何時。近年在上面修了一座八角亭,畫棟雕梁,古古樸典雅。亭中石雕:老子騎青 在雲霧中行進,鬚眉皆白、安詳有神,造型精美。亭周有八根石柱支撐,每柱高四米,浮雕流抱柱。工藝精細。

諸葛山 

 諸葛山之所以成為名跡,是據傳說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諸葛亮在這裡屯過兵。因此,這裡的山,這裡的寨,這裡的寺廟,都以諸葛命名。 在諸葛寺還有明代摩崖石刻保存相當完好。諸葛山和諸葛寺在南充市高坪區高坪鎮龍頭寺村,距南充城郊約七公里。從南充市到諸葛山有一條石板大路,是古代南充到岳池、廣安的通道。穿高坪壩,上望城坡,一直沿著綿延起伏的山嶺行進。可直達諸葛山。 諸葛山屬凌雲山脈,山勢陡峭,上有寨堡,建於清嘉慶年間,北寨門右側有兩塊石碑,為山寨培修碑記,碑文如下:昔武候上識天文,下明地利,曾覺此山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因屯兵焉。此諸葛寨所由名也。嘉慶四年創修甚固,然歷年既久。不無崩頹,茲值盜匪猖钁,愛約鄉村募化補修,迄今工成告竣,特將同志諸公開列於左“鹹豐三年六月”。 碑文告訴我們,諸葛寨創修於嘉慶四年即公元1799年,相隔54年後又作了一次培修。修寨原因是盜匪猖钁,村民為了上山躲避匪患,今值太平盛世,已毫無堡壘作用。只是供人憑弔的景點而已。 北寨門並非人工壘砌,而是在雄踞山邊一巨石上開鑿而成。除門楣已毀外,其餘保存完好,關閉寨門的上槓孔眼依然存在。山寨西側頂峰,廣約2畝,其上遍布天然圓形石塊,俗稱“天鵝抱蛋”,十分奇特。圓石直徑1.5米左右。最大一塊圓石直徑3米,中部鑿一碾 ,俗傳為諸葛亮造火藥的工具。但火藥發明於七世紀,孔明打仗,何曾用過火藥?純屬訛傳。 諸葛寺在諸葛山之東南側,背靠懸崖,創建時間無從稽考。寺廟已蕩然無存,惟見山岩有若干孔眼。為當年附岩建廟痕跡。岩腳個林間。散存不少斷頭折擘的菩薩,可以想像當年寺廟規模相當宏偉。

歷史名人

高坪區歷史悠久,上至高坪區的前身西漢安漢縣,乃至南充縣到高坪區,各界有重大影響的名人薈萃,漢紀信、明韓士英、明父子宰相陳以勤、陳以陛,近現代人物張瀾、任伯戈、任乃強等對中國社會均有較大影響,折射出了高坪區的燦爛歷史。現擇有較大影響的人物簡介如下:

紀信

漢安漢縣人,為漢將軍。漢高祖三年(前204)四月,項羽率兵圍攻滎陽,漢王劉邦被困月余,紀信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願以替死,獻假投降計。漢王同意。紀信喬扮成漢王端坐在一乘龍車中,項羽出營審視,見車中端坐者不是劉邦,便問:“你是何人,敢冒充漢王?”紀信答:“我乃大漢將軍紀信。”項羽又問:“漢王在哪裡”?紀信說:“早已離開滎陽”!項羽氣極,下令燒毀來車。紀信所坐的車子和全身被烈火燃燒身亡。不久,劉邦滅項羽,建立漢朝,為念紀信捨身替死的殊勛,故在他的家鄉置安漢縣,即安定漢室。宋果州太守楊濟,為紀念紀信的忠義精神,刻“忠義之邦”四字於南充城西金泉山賽雲台石壁上,至今遺蹟猶存。

陳壽

字承祚,蜀漢建興十一年(233)出生於安漢縣,西晉元康七年(297)卒,終年65歲。陳壽自幼矢志攻讀《尚書》、《三傳》和《史記》、《漢書》等名著,並誓以太史公為楷模——“秉筆直書”。他編撰的《三國志》不僅在西晉頗具名氣,至今猶為中外稱頌。 蜀漢景耀元年(258),陳壽秉性倔強,不媚權貴,終被中常恃黃皓貶謫出朝,全家回鄉隱居。蜀漢炎興元年(263),蜀亡。陳壽作《巴蜀耆舊傳》,鏇改撰《益部耆舊傳》10篇,魏散騎常侍文立(蜀舊臣)獲陳壽著《益部耆舊傳》,回洛陽向晉武帝呈其《傳》,武帝慕其才,於泰始四年 (268),察舉孝廉,六年(270)升為巴郡中正,從事編著。受命撰《諸葛亮故事集》,嘉封著作郎。 太康元年(280),西晉滅吳統一中國,三年陳壽回到洛陽,官至太子中庶子,潛心撰寫《三國志》65篇。

韓士英

字延延,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7)生於南充縣世陽鄉馬蘭溝村。幼年勤學好問,聞一知十。明武宗正德五年(1551)鄉試中舉,正德九年(1515)與楊慎同登皇榜中進士,錄吏部主事,轉戶部侍郎,後外派江西椎稅。當時,封為南京寧王珠朱、宸濠,陽謀奪權。他內結權貴,外置瓜牙,朝臣外吏奔走依附,唯恐落後,寧王來了擴張勢力,千方百計拉攏他,並以重金賄賂,均被他婉言謝絕。面對寧王的淫威,朝士英守正不曲,秉忠不移,很令寧王折服,方不於以加害。後升岳陽太守,遷岳陽副使,貴州按察使,雲南布政使。明世宗嘉靖 二十一年(1543)升工部右待郎,加官保擇將,總督漕運,巡撫江南,翌年,領南京兵部尚書銜,實授大使馬,在南京擇將訓兵。時因日本浪人伯顏侵撓舟山群島和福建漳州等沿海地區。嘉靖皇帝敕令韓士英誓師抗倭,他配合戚繼光轉戰浙江、福建,九戰九捷,速將倭寇驅趕出境。奏捷回師時,皇上親至平台面慰,御賜戰袍玉帶,並親書《宮保尚書》扁額,令四川巡撫張世佩派員到韓士英故里懸掛,以彰功德。嘉靖三十一年(1553)加太子少保,受資政大夫參贊機務,領上卿上柱國兵部尚書,同年五月,受戶部尚書。因與奸相嚴嵩政見不合,常遭 臣攻訐。眼見朝風日下,讒臣當道,政治時弊萬千,苦於自己又無回天之術,遂於嘉靖三十五年上書乞休,未允。嘉靖三十六年(1558)於北京大司農任上並以再度年邁為由乞休,終於在去河間府視察的路上,接明世宗朱厚璁的渝旨,準休回故里。回到南充後,家居十六餘年。退居林下後,身體頗健,能寒暑,色不老‥‥‥上下山谷,輕健勝壯丁。常與辭官還鄉的武英殿大學士陳以勤、吏部主事任瀚、詹事府少詹事--東宮講師黃輝在順慶東街口四貴坊飲茶呤詩論文,以渡華年。他勤修史事,遷博國學,積四十年之文撰史纂。惜經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卒焚毀無存。後來只在韓氏族譜士知其有:《石 文集》,《石 詩集》、《明朝盛世錄》、《登小坊山詩》援夢直上小坊石,乾坤池水流高滴;環視峰煙疊千萬,座對仙山令跡咫尺。春風此時能醒灑,客於何人解吹笛;夕陽古道聆鑣歸,明日西山已存。

陳以勤陳於陛父子

系明代南充縣人。均中進士,官居宰輔,被譽為父子宰相。陳以勤著《青居集》,陳於陛著《萬卷樓集》。 陳以勤(1511—1586),字逸甫,號青居山人。嘉靖二十年(1541)中進士,選為庶吉士。翌年授翰林院檢討。三十六年升洗馬兼侍讀學士。 隆慶元年(1567)十二月二十六日,穆宗即位,以勤首先上疏十事:“定志、保位、畏天、法祖、愛民、崇儉、攬權、用人、接下、聽言”。隆慶三年二月,穆宗欣然採納,並手詔嘉獎其“忠懇”,授以勤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後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師等職。次年,以勤任武英殿大學士,成為一朝有名的宰輔大臣。後被排擠還鄉逾10年,至70歲時復受上方發給薪俸。 萬曆十四年六月十九日病卒,享年76歲,皇帝贈以“太保”、“文端”之美譽,後人在他家鄉青居山側石上鐫刻一尊大如以勤的石像,頭戴烏紗,身著朝服,手執朝笏,儼然而立。“文化大革命”中雖遭破壞,但石像暗影仍清晰可見。 陳於陛(1544—1597),字元忠,號壘山人。少時在“萬卷樓”讀書。隆慶三年(1569)25歲中進士,鏇又中甲科三名(即探花),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萬曆初年(1573),他上疏請求修撰明代正史,被委任為編撰副總裁。編修世宗、穆宗兩朝歷史,後升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萬曆十九年,官拜禮部右侍郎,領詹事府事,次年改任吏部左侍郎。二十二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加封太子太保仍領詹事府事。為繼承父志改革,上疏皇帝“親大臣、錄遺賢、獎外吏、核邊餉、儲將才、擇邊吏”六事,未被採納。於神宗二十五年(1597)冬,憂鬱而卒,終年53歲。

林修傑

(1901—1927),南充縣青居鎮人。1916年考入南充中學後。受到張瀾“要為國家進步、民族興旺而奮發學習”的教導,《新青年》、《甲寅雜誌》、《四川學生》等進步刊物也對林修傑的思想影響較大。 民國8年五四運動波及學校,林修傑積極回響,帶頭上街講演和散發傳單,在街頭當眾銷毀家裡“洋”貨。次年6月,在張瀾的資助下與吳季蟠楊昌祚、任卓宣等同去法國勤工儉學。初與李富春、蔡暢、楊昌祚等到巴黎西部德爾中學繼續補習法文。10年冬,又與鄧希賢(即鄧小平)、聶榮臻、劉伯堅、楊昌祚到法國中部克魯梭斯乃德鐵工廠做工。12年,經周恩來、李富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4年,五卅慘案的訊息傳到法國,林與支部成員,向中國駐法使館提出抗議,迫使駐法公使陳篆在他們擬好的通電上籤字。事後,遭到法國軍警鎮壓、逮捕,被驅逐出境。在法共德共幫助下,同年8月,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並任中共旅歐支部小組長。15年中共中央命林回上海,安排在中央機關工作。11月,任國民黨(左派)江西省黨部組織部秘書。 民國16年3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派方誌敏、林修傑組織民眾武裝。4月2日,方誌敏、林修傑等同志領導南昌市工人糾察隊、學生及揚子州等地的農民武裝千餘人,搗毀了“AB團”拼湊的省黨部。 四一二政變後,黨派林修傑擔任中共贛北特委書記兼九江地委書記。八一南昌起義後,林修傑化名李大楷、羅森林帶領部分軍政人員,轉移到廬山白鹿洞秘密活動,並與九江、星子兩地的黨組織聯絡,籌劃武裝起義。救出中共江西省委巡視員金克鶴與革命民眾數百人。後率領部隊到達岷山,建立游擊根據地,後又改為贛北紅軍游擊隊。接著,林修傑奉上級指示到波陽與方誌敏、李新漢等召開黨的秘密會議,同時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林兼任主席。1927年12月初,林修傑、周菽函與方誌敏愛人纓敏同時被捕。同年12月底,林修傑被國民黨殺害,年僅27歲。 1974年,周恩來總理聽了中共四川省委匯報林修傑的情況後說:“林修傑同志對黨的事業忠誠老實……,他在……白色恐怖下,沒有脫黨,沒有變節,仍然帶領幹部和民眾堅持武裝鬥爭。為中國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林修傑同志對中國革命是有貢獻的。”

張瀾

(1872—1955),字表方,老家住南充縣中和鄉張廣溝(1952年劃西充縣),故居南充縣南溪口(今永安鄉),人稱“南溪先生”。清光緒二十年(1894)應鄉試,中秀才。二十九年,他被保送去日本東京宏文師範書院新科學教育。三十年,在東京留日中華學生會上倡議“慈禧退朝,還政光緒,變法維新”,被清政府駐日公使視為“大逆不道”,押送回國。他回到家鄉受順慶府學教諭駱文廷聘任府立中學堂正教習。朱德、楊森,群英等均在該校讀書,故他們對張瀾以師相敬。三十一年,創辦民立高、初兩等國小,他兼任南充縣立高等國小與順慶府中學堂監督(校長)。 清宣統三年(1911)5月,張瀾被推為保路同志會副會長。10月10日,武昌起義,四川軍政府成立,張瀾受任川北宣慰使,在職兩年。民國2年,張瀾被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後感於袁世凱擅權專制,他憤而離京回縣,任南充縣立中學校長,與地方人士創辦南充實業學校及果山蠶業社,培養了大批蠶桑事業人才。 民國4年,袁世凱竊國稱帝,雲南都督蔡鍔率護國軍北上討袁,張瀾立即同鐘體道在南充宣布獨立,聲援雲南起義,趕走了當地的北洋軍,推動了全川的反袁鬥爭。蔡鍔入川,譽張瀾為“今日之管仲”! 民國5年,蔡鍔舉薦張瀾任四川嘉陵遭道尹,主持川北庶政。時人稱他為“川北聖人”。民國6年8月24日北京政府任張瀾為四川省代省長。 民國8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積極資助南充青年學生林修傑、吳季蟠、鄧希賢(小平)、賴慶祺等留法勤工儉學。9年,聘請吳玉章主講人民權利的理論;發動地方人士興辦實業,並聘請蘇州、杭州的絲綢專家尹良瑩等到南充傳授繅絲,織綢的新技術。10年,張瀾復任南充中學校長及縣立端明女子學校校長。使該校成為四川有名的學府,羅瑞卿、于江震、任白戈等在校就學期間,曾受先生的民主思想薰陶。 民國25年,張瀾在南充設立蠶絲改良場,發展蠶絲事業。同時設立民眾教育館,普及教育和進行掃盲工作。同年,川北特大旱災,饑民遍野,劉湘聘請他出任川北賑濟會會長。28年,張瀾同地方人士創辦私立南充建華中學校,由鮮英任董事長,張瀾任名譽校長,賈子群任副校長,趙其文等中共黨員主持教務。翌年張先生出任校長,使該校成為川北地下黨的重要據點之一。 1949年9月,張瀾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午9月,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同年12月,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先生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3歲。

任乃強

字筱莊(1894-1989),出生於南充縣雙桂鄉。1905年就讀於南充縣立高級國小堂。1915年得老師張讕、盧子鶴的資助,考入北平農業專門學堂(今北京農業大學)。在校期間,因參加“五四”運動,組織前門外的演講活動而遭軍閥政府逮捕,後經全國聲援獲釋復學。1920年畢業,在北平《晨報》供職。 1921年,任乃強隨張讕返南充,任縣實業局長。協助張讕辦地方自治,創辦四川省第一所新型中學--南充縣立中學,兼教務主任。此間,赴上海、南通、無錫等地考察後,提出興辦職業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發展桑蠶、桐油業,以此振興南充經濟。他的這些見解,很快得到張讕的贊同。在學校增設農蠶、師範二部,實行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法,培養了地方實用人才。為增長學生熱愛鄉土,建設家鄉的觀念,他首開全省《鄉土史議》評說,自編教材,自任講習。同時創辦《實業半月刊》,自己撰文、編輯、發行。五年間,先後出版120多期,評擊時弊,宣傳實業救國,直至1926年辭去實業局長後才停刊。之後,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研究,於1928年寫成了巴蜀史地專著《巴蜀史議》一書,首次以現代地理學角度闡述了巴蜀地理特徵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同時,對四川的史事、文物也多有考研,當即被四川省一些高等院校選為教材。同年,受聘擔任《新修南充縣誌》協纂工作。他用半年多時間,走遍全縣各鄉鎮,察看山川河流,道路橋樑,名勝古蹟,寺廟祠墓,土質物產等等。諸凡有存史留志者盡皆廣采博搜。並以科學的觀點剃除舊志糟粕,吸收其精華。他分擔纂修的輿地,物產兩分志,對南充縣的土質、氣侯,主要農作物栽培等均作了精闢的考訂和敘述,《新修南充縣誌》出版後,這兩篇分志頗受好評。 1929年,任乃強應胡子昂先生之邀,赴川邊藏區的康巴、丹巴、瀘定、甘孜、道孚、理塘等縣考察,步行數千里,蒐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撰成《西康圖經》(地域、地文、民谷)編,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重視,被譽為邊境之良志,開康藏研究之先河。 1933年,任應張讕之邀,一行五人赴廣西等地對華南民族進行實地考察。行至重慶,被劉湘(時任四川省主席)約請參加教育改革會議,任向會議提供的改革方案,被“教育改革推進委員會”的委員們以7天時間研討了實施細則。會後,隨從張讕途經上海,赴廣西。並撰寫成了《峽外遊記》一書,介紹沿途風景名勝,人物民俗等,連載於重慶,上海各報。返川後任重慶大學教授,省中校長,四川大學農業學 院籌辦工作。 1936年,籌建西康省,任被推薦為建省委員,再次入康。1942年任西康省通志館籌備主任,為編纂第一部《西康省通志》作了大量工作。與此同時,撰成《康藏史地大綱》等專著,以及《吐蕃叢考》、《瀘定導遊》、《 薩爾王傳》、《辯王暉名棺》、《蘆山漢石圖考》等一系列論文與研究報告,引起國內外考古學界的轟動,郭沫若賦詩讚嘆:“誠哉藝術足千秋”,國外著名藏學家石泰安,大衛·尼爾等都非常推崇。其間,任鑒於國內出版的康藏地圖部份,既簡而不詳,又多皆乖誤,國外出版者,有的別有用心,有的肆意纂改,他乃奮力致志於康藏地圖的測繪和校正工作,終予繪成當時最具權威性的康藏地圖與西康省各縣分圖。爾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軍用地圖之藍本,受到黨和政府的讚揚。 1943年,任應聘華西大學當教授兼邊疆研究所研究員。次年,隨華西大學考察團第三次赴西康考察,撰成《德格土司世譜》、《喇嘛教與西康政治》等文,對康藏地區土司制度的演變及喇嘛教的發展作了系統研究,並有獨到見解。 1946年,任轉任四川大學教授,他發起組織民間學術研究團體--“康藏研究社”。主編《康藏研究月刊》,三年多時間,出版了29期,對藏學研究頗有成就。同年,參加民主同盟,積極跟隨張讕先生開展民盟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任乃強被任命為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參與籌建西南民族學院工作。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極不應有的對待。但他在坎坷崎嶇的 小道上 ,以鍥而不捨的精神,相繼完成了《四川康藏農業區劃》、《四川州縣沿革圖解》、《四川軍閥混戰圖記》、《四川歷史地圖》等多篇著作。1960年後,他發奮撰成《華陽國志校補圖注》,150多萬字的巨蓍,糾正了前人的諸多謬誤。美國洛山機《論談報》1988年9月30日評論稱之為:“西南古代之百科全書”。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任的冤假錯案得到徹底糾正。先後任政協四川省第四、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四川社科院特約研究員、西南民族學院教授,四川歷史學會、民族學會、古籍整理規劃小組、四川省30多個地、市、州、縣地方志顧問等,同時,還擔任四川民族學會、四川歷史學會、南充歷史學會理事、理事長。自1979年以來,他雖已年過80高齡,仍孜孜不倦,伏案秉筆。相繼撰成《民族源流探索》、《四川上古史新探》、《川藏邊區歷史資料彙編》、《山海經新探》、《周詩新詮》、《四川地名考》、《四川地名考釋》、《張獻忠》等十多部著述和近百篇論文,約500多萬字。《張獻忠》是一部歷史章回小說,1987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他在1986年和1988年兩屆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研成果獎。 任乃強一生治學嚴謹,經世致用。他提出的《四川教育改革芻議》,主張學用一致的教學原則,在全川教育界引起了共鳴。當祖國 “四化”建設時期,他把數十年研究的心得,向中央提出《採金芻議》,為開發青、藏、康高原的黃金資源提供了可靠依據,被冶金部特聘為黃金開采顧問。他桑梓情深,“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隱避南充縣雙桂家鄉築岩洞以居,還為天宮山崖墓的發掘與考證勞神費精。1993年6月底,他年逾九旬,還專程來南充家鄉,向出席全地區第一次地方志工作會議的500多人作輔導報告,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臨終前,再三囑其子女將他節衣縮食積蓄的存款捐贈給家鄉國小,作為獎勵優秀學生的基金。由此可見,他已將自己的全部知識和才華無私的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任伯戈

幼名任承煜。(1906-1986)出生於南充縣龍泉鄉九棟碑村,幼年家貧,靠父新當僱工養活全家。小時,聰明好學,以名列榜首考入七寶寺高級國小,後又以優異成績就讀於張瀾任校長的南充縣立中學,在學校常愛閱讀進步書刊;兼之,“五四”運動的影響,他的思想也由傳統禮教的束縛、逐步走上為民族復興與勞苦大眾得解放的戰場。 1924年,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同時,任國民黨南充縣黨部執行委員兼青年部長,並以特別黨代表的身份出席國民黨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時年19歲。1926年,由共青團員轉入中國共產黨員。先後任共青團四川地委(相當省委)負責人、川東學聯常委、重慶學聯副會長。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妄圖把歷史車輪轉向倒退,在全國全川大肆逮撲、殺害共產黨人及其他進步人士,一時,中國大地籠罩在白色恐怖中,許多優秀共產黨員慘遭殺戮。任伯戈沒有被嚇倒,他頂著大屠殺的血雨腥風,戰鬥在第一線,毅然擔起黨團四川特委書記的重任,為同年八月建立四川臨時省委作好了積極的思想、組織準備。次年春,受黨的委派(特派員)去鄰水縣指揮暴動,他堅持從實際出發,及時向省委報告:“時機尚未成熟…。”省委採納了他的意見,很快撤消了這一妄動計畫,避免了該縣革命力量的損失。隨後,受派建立中共江北縣委,並擔任縣委書記。是年秋赴上海,直至1930年底均在該地從事馬列主義研究工作;同時,參加瀘東區黨委各項活動與黨支部的文化工作。1931年,到山東曲阜第二師範校從事社會科學的教學與黨支部工作。在學校中,他團結進步師生,積極同托派分子和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作鬥爭。1933年秋,重返上海,任“左聯”秘書長。在白色恐怖十分嚴峻的形勢下,他與“左聯”的骨幹成員奮起反擊國民黨御用文人對“左聯”的挑戰,打擊了反革命的囂張氣焰,擴大了“左聯”的影響。1935年夏,東渡日本,在東京留學生中負責左翼文化運動的領導工作,並任“左聯”文化總書記,劇聯會主席團主席,並經常在東京“左聯”支部刊物上發表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 1937年8月,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任伯戈擺脫日本警視廳的監控,返回祖國上海,組織留日學生“救國會”,並被推舉為常務理事。是年9月,赴陝北延安公學任馬列主義理論課教員,11月,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1938至1942年,他先後任抗大總校教員、政教科長、陸軍中學校長、給黨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前後擔任晉翼魯豫軍區、華北軍區、十八兵團等政治部宣傳部長,在臨汾、晉中、太原諸戰役中協助部隊領導作好政治思想工作,極大地鼓舞了部隊士氣,取得了戰爭的勝利。1949年9月,作為軍隊代表赴京參加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隨之,揮師入川,歷任重慶市軍營會文管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副部長,中共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西南和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委副書記、書記兼市長、四川副省長,西南局書記、四川省政協主度等職務。他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優良作風。始終堅持先公後私,先人後己的辦事準則,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與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大於一切的理念。始終堅持艱苦奮鬥、勤勤懇懇為人民謀幸福的宿願。 十年動亂中,任伯戈遭受“四人幫的殘酷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在處境極端險惡的情況下,他臨危不懼,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無私無畏的精神”,表現了共產黨員光明磊落,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 粉碎“四人幫”後,他於197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顧問,帶病堅持工作。十一屆三中會後,他與黨中央在政治、思想上保持了高度一致,不遺餘力地貫徹執行黨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舉措,模範地執行黨的知識份子政策、統戰政策、農村包產到戶的政策,為四川省四化建設作出了新的貢獻,就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念念不忘黨的工作,人民的利益。六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為人民大眾的幸福而奮鬥終生。

李正義

民國27年(1938)11月13日出生於南充縣,1953年9月畢業於南充第一初級中學。同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蘭州軍區炮兵第15師1團偵察員,班長。1956年9月考入西安炮兵學校。1959年3月畢業,分配至瀋陽軍區64軍190師568團任排長。196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副連長、炮兵參謀、股長、副團長、190師副參謀長等職。1986年任瀋陽軍區訓練模擬器材研究所所長。1987年5月晉升為高級工程師。1988年9月被授為專業技術大校軍銜。專業技術五級。同年出訪法國、瑞典兩國。 李正義曾兩次榮立一、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兩次,1979年被瀋陽軍區樹為“技術革新標兵”、1987年評為“先進科技工作者”。 李正義入伍後,一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在全軍軍事訓練模擬器材研究事業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早在西安炮校學習期間,他就創造發明和革新了多項訓練器材,被推為炮校代表,出席了蘭州軍區技術革新代表大會。1972年,他帶領一名戰士,在不足兩米寬的過道上,利用撿來的廢石膏和簡陋的器材,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枚40火箭筒反坦克訓練模擬彈。此後10多年,他動手完成的革新和模擬軍訓器材41項,其中13項在全軍推廣使用,23項試用。獲國家及全軍科技進步獎13項,獲國家專利2 項。1977年9月13日在軍區靶場進行新研製的單兵火箭彈母彈檢驗射擊時,他怕發生意外,危及試射射手安全,便以“打不好”為由,親自擔任射手發射。不幸發生膛炸,他身體多處受傷,但他還是忍痛收集了散落的碎彈片,以查明爆炸原因。把他送進醫院後,醫護人員經過5個多小時搶救,從他身上取出13塊彈片才保住了生命。住院期間苦苦思索,終於查明了原因,改進了製作。1985年,他承擔了總參下達的“815工程”五大系統大型科研、試驗、示範、生產、實用任務。擔任總設計師、副總指揮、總負責人。協調15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及工廠之間的聯繫。經過晝夜苦戰,刻苦攻關,如期完成了研製生產任務,帶領1200餘人的隊伍在北京導演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陸、空訓練模擬器材雷射電子交戰聯合演習。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參觀學習的35國駐華使館武官的高度讚揚。總參軍訓部領導稱他是“我軍模擬器材事業的奠基人。”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國現代發明家大辭典》。1991年7月8日,他在步兵第568團小西溝靶場主持PF1-89-80-1式單兵反坦克火箭模擬練習彈試驗中,親自擔任射手,在發射第5枚練習彈時,因發生意外膛炸,不幸以身殉職,終年53歲。1992年3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