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讕

張讕

張讕,字表方,1872年4月2日出生於四川省南充縣中和鄉,他為新中國的創立立下了不朽功績,新中國建立後,他參加了民主政權的領導工作,是我國德高望重的國家領導人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字表方,1872年4月2日出生於四川省南充縣中和鄉(今西充縣蓮池鄉)1955年2月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3歲,我們為他設立紀念室,紀念他在中國近代史及現代史上大變格的年代中,為祖國和人民利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烏蘭夫在紀念張瀾先生誕辰110周年大會上講話說"張瀾先生是我國的民主革命家,人民教育家愛國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近百年來,我國無數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先進人物和愛國志士,為了救國救民,勇敢地起來戰鬥,他們堅貞不屈,百折不繞,在人民民主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壯麗的篇章,張瀾先生就是他們當中一位光榮代表"。

生平經歷

1911年,四川人民為反對滿清政府出賣川漢鐵路主權而發生的"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前夕爆發的民眾運動,它反應了當時人民的愛國和民主的迫切要求,張瀾先生在這次運動中,表現了威武不屈的勇敢精神。

1915年袁世凱稱帝,蔡鍔在雲南起義,張瀾先生聯絡川軍師長鐘體道率川北21縣子弟兵大舉回響,在南充宣布獨立,全川群起聲討袁世凱封建復辟,保衛新興共和國。張瀾先生以一介書生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一頁燦爛篇章。
張瀾先生早年留學日本,在學生會上,倡導慈禧退朝,回國後,積極從事教育事業,提倡教學與勞動、生產相結合。他創辦的南充中學除普通班外,增設農、工、醫及師範職業班,並附設農場、工場、醫院供學生實習,遠近傳聞,吸引了大批進步青年,前往就學,其中包括朱德羅瑞卿等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五四時期,張瀾先生在北京辦晨報,與薄殿俊、李大釗等人一起宣傳科學與民主,傳播馬列主義,他還結識了一些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如陳獨秀瞿秋白等,因此,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了新的發展,由舊民主主義轉到了新民主主義。為了培養新思想,新人才,他以四川省省長的身份,請撥川漢鐵路股款利息支持《晨報》,擴大宣傳,並資助200餘名西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如陳毅等。
1920年冬,張瀾先生由北京回四川,在重慶扶持陳惠生、沈與白辦《新蜀報》,傳播新文化、新思想、並在南充試行地方自治,聘思想進步的張秀熟、袁詩堯、李鳴柯等主持南充中學教務,傳播馬克思主義,這些同志後來都成為共產黨在四川的骨幹。
1925--1930,張瀾任成都大學校長,採取"兼容並蓄"的辦學方針,積極支持由共產黨員組成的"社會科學研究社",一時間,成為西南一帶傳播革命種子的重要園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國民黨採取不抵抗政策,坐視東北淪陷,華北危機。張瀾先生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團結抗日主張,積極從事救亡運動,他不顧自身安危,爭取四川實力派由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立場轉變到抗日聯共立場,"七七"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組織參政會,張瀾以教育界人士身份參加參政會,由於他公正,剛直深得參政會中愛國民主人士擁護,"皖南事變"後,民族危急空前嚴重,為了團結抗日,國共以外的三黨三派(即第三黨,青年黨、民社黨、職教社、鄉村建設派、救國會)組織了"民主政團同盟"。張瀾先生被選為主席,1944年改為"民主同盟",他仍被選為主席,他團結主張抗日的各民主黨派,西南地方實力派,各階層愛國民主人士,形成了一個多黨合作的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抗日民主運動,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卓越貢獻,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內戰氣焰囂張,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堅決支持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和堅立聯合政府的主張,舊政協期間,他作為中國民主同盟的領導人,同中國共產黨密切配合,協調行動,1946年,他領導民盟斷然拒絕參加"偽國大",孤立了國民黨反動派,堅持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7年,11月後,張瀾在上海被特務監視,軟禁,仍然堅信"在中國,民主終將最後勝利",他為新中國的創立立下了不朽功績,新中國建立後,他參加了民主政權的領導工作,是我國德高望重的國家領導人之一。

人物評價

張瀾先生一生是隨著中國革命歷史的發展,不斷前進戰鬥的一生,他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再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終於實現了他推翻舊社會,創建新中國的夙願。而成為一位與日俱進,受人尊敬,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直社會主義道路的愛國老人,讓我們永遠緬懷張瀾先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