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歌壇

香港粵語歌壇

粵語歌曲也是香港流行樂壇的代名詞,它見證了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香港商業文化的興衰。 許冠傑,香港歌壇早期最著名歌手,他對於粵語歌曲潮流的創領是受到公認的。 譚張爭霸的實質是唱片行業商場較量的明爭暗鬥,是粵語歌曲鼎盛時期最著名的行銷案例,也是香港歌壇激烈競爭的縮影。

前言

華語流行音樂領域出現過一種全球流行歌壇罕見的現象,那就是,一種大多數國民所聽不懂的言成為了引領流行音樂趨勢的主流聲音。
上世紀末的十多年時間裡,在中國它真實地存在,並至今讓人津津樂道,這就是粵語歌曲。粵語歌曲也是香港流行樂壇的代名詞,它見證了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香港商業文化的興衰。

草根起源

究竟哪首歌是最早的粵語歌,還存在爭議。1973年,“筷子姊妹花”成員仙杜拉演唱了由顧嘉輝創作的電視劇《啼笑因緣》同名主題歌,此歌也是香港歌壇第一首粵語劇集主題歌。同年,初出茅廬鄭少秋同樣在TVB劇集《煙雨濛濛》中出演並主唱同名主題歌。而1974年由許冠傑演唱的大熱電影《鬼馬雙星》同名主題歌則更是樂壇重磅炸彈,成為第一首在英國BBC電台播放的中文歌曲,在當時名震一時,也最受大家對粵語歌起源的認同。
香港粵語歌壇許冠傑,香港歌壇早期最著名歌手,他對於粵語歌曲潮流的創領是受到公認的。這位擅長翻唱英文歌曲的“蓮花樂隊”主唱,在1974年趁著影視領域的成功,發表了首張粵語專輯《鬼馬雙星》。這張唱片在當時令人耳目一新,10首歌曲中有6首原創,並且與粵劇腔文言辭藻老派粵語歌調形成截然差別。許式風格帶著口語化平民氣,輕鬆詼諧的鬼馬勁,改變了香港缺少本土流行音樂現狀。他的新式粵語歌,往往傳達了小市民的真實生活、積極的勵志傾向,以及獨特而清新的情歌風格,這都成為他牢牢吸引住聽眾的巨大磁力香港粵語歌壇
同時,粵語歌盛行和香港電視劇的推波助瀾也密不可分。當時正逢香港電視劇黃金時代,大量粵語電視劇出現,高收視率成就了其粵語主題曲和插曲的迅速走紅,並將這種新音樂潛移默化地植入普通百姓生活,讓人喜聞樂道。鄭少秋、葉振堂關正杰張德蘭葉麗儀羅文甄妮都因演唱熱門劇集的歌曲而名聞遐邇。

音符商戰

香港歌壇是音樂市場化的典型,這座東方之城將西化的流行音樂文化搬上貨架、打上標價,用商業規則勾畫出上世紀最後20年裡鼎盛的粵語歌曲景觀
香港粵語歌壇如果把許冠傑比作香港的貓王,那譚詠麟就是香港的麥可·傑克遜。譚詠麟在歷經溫拿樂隊影視發展後回歸歌壇,以情歌風格將80年代收歸為譚詠麟的叱咤樂壇篇章,他是香港歌壇無可爭議的標桿,更是群星追趕的目標。而在這場一群人對一個人的PK中,尤其以譚張(國榮)爭霸的劇情演繹得最為驚心動魄。
張國榮出道於1977年的亞洲歌唱大賽,在演藝圈掙扎7年之後,1984年憑舞曲風格的“Monica”獲得歌壇認可,並快速躥升。他樂表現力寬廣,慢歌勁曲無所不能,與譚詠麟的平民親和相比,張國榮的時尚感與表演才華呈現出另一種偶像魅力,80年代中後期他是最逼近前者的競爭者,譚張爭霸也在此間全面爆發。
兩強之爭是唱片銷量、獎項頒授、演唱會數量、歌迷狂熱,以及媒體追捧的全線比拼。從1981年到1988年,譚詠麟推出13張個人專輯,張國榮11張。譚詠麟1986年萬眾同歡演唱會連演20場,1989年浪漫演唱會連演38場,都創造了同期香港演唱會場次之最;張國榮同年的演唱會數目分別是12場、33場。兩人80年代獲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數量分別為:譚詠麟10首,張國榮6首。譚詠麟始終在這場競爭中占得先機。但兩派歌迷卻因此經常發生口水大戰,非吵即罵,甚至肢體衝突。譚詠麟探望重病歌迷會遭致非議,被認為沽名釣譽;而張國榮也在生日當天遭到惡毒詛咒。在眾多壓力之下,1988年2月13日,第10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上,譚詠麟在獲得第10座年度金曲獎座後黯然宣布不再參加任何比賽性質的獎項活動。一年之後,張國榮宣布退出歌壇。香港粵語歌壇
譚張爭霸的實質是唱片行業商場較量的明爭暗鬥,是粵語歌曲鼎盛時期最著名的行銷案例,也是香港歌壇激烈競爭的縮影。在這輪PK中,唱片業是最大家,他們大肆演練了明星(明 星、明星寫真明星圖片)包裝、媒體炒作市場宣傳巡演組織商業運作、歌迷發動等眾多現代娛樂業操作手法;在這輪PK背後,是更多年輕藝人堅定了比拼的方向,是更多商人看見了利潤的豐厚與無限的可能。

繁盛之道

1982-1992年是粵語歌曲的鼎盛時期。香港歌壇不僅創造了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三大天皇巨星的輝煌,也給粵語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超強影響力。
由於利潤豐厚、市場需求旺盛,當時音樂形式的多樣和對主流細分市場的滿足,都是現在所無法企及的。沿襲新浪潮電子風格的“達明一派”迷離妖嬈,文藝氣息濃郁,使粵語歌曲具有與歐美時尚音樂接近的特質,其1990年的《神經》更是粵語歌壇最著名的概念專輯;搖滾樂隨著BeyondRaidas、太極的成長,在香港找到了一條走流行鏇律路線的生存之道;區瑞強用他的木吉他彈奏出城市民謠的恬靜。在主流風格領域也有載歌載舞草蜢、中西合璧的林子祥、書卷氣濃郁的黃凱芹、演繹都市情感的林憶蓮、大家閨秀般沉穩的陳慧嫻……粵語歌曲在此時向全華語地區歌迷傳達著好聽好看的音樂信息。
香港粵語歌壇粵語來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通用官方語——“雅言”,在漢語變遷中,粵語是至今最接近這種古代“國語”的語言。粵語發音共分9聲,音韻表現力上明顯強於現在的國語,這也使粵語歌曲更“動聽”,在詞作上更具有中文的詩詞特徵。雖然文化訴求與人文傾向薄弱,但是風格多樣、產出高效。
香港歌壇的繁榮,還有賴於產業鏈的完整與高效。通過唱片業所產生的利潤,在利益鏈中重新分配,並催生出更大的市場盈利可能。評獎機制就是其運作體系里極其重要的一環。香港的電視與廣播媒體都有自己的流行音樂評獎節目,而其中最著名、歷史最悠久的是由香港唯一官方電台——香港電台,協同國際唱片協會(香港會)、香港作曲家作詞家協會、香港唱片商會舉辦的年度十大中文金曲評選。這項至今已有29年歷史的評獎活動,向來以公正客觀聞名,有一套健全的評價與傳播機制,正是它堅持不懈的推動,發掘了數百首經典曲目,使粵語歌曲成為全華語地區時尚的代表、流行趨勢的引領。

最後輝煌

上世紀90年代,由於譚張梅三大巨星引退,留下了王座真空。在爭奪香港歌壇主的過程中,雖然張學友在歌藝上相對突出,卻始終遭到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的阻擊,四人的均衡演藝實力旗鼓相當並駕齊驅,經某媒體戲稱為“四大天王”後,這個四分天下的輿論格局一直未被打破。他們四人在華語音樂市場裡戰績彪炳,享受著全球華人對粵語歌的習慣性讚譽。香港粵語歌壇
四大天王時代是粵語歌壇最後的光彩,也是商業故技遭遇市場變化的困獸之鬥。四大天王在偶像化包裝上的傾注遠遠大於在音樂上的投入,以過多的外在元素誘引著市場的審美疲勞。隨著內地市場開放,尤其是97香港回歸,同時加速了香港藝人對音樂的國語化改造和港澳居民的國語趨同。所有藝人都開始練習國語,推出國語專輯港澳地區音樂市場生態在自己的變化中發生了改變。再想依靠粵語歌曲影響力爭得華語音樂的掌控權力,已越來越困難。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十年里,原籍北京的女歌手王菲,完成了從無名之輩到天后歌手的跨越,也完成了粵語到國語的回歸,更完結了粵語歌壇塑造歌壇至尊的情結。香港唱片業這架原本性能優良的跑車,終於要歇下來大修改裝升級了。它在雄心勃勃地試圖改變世界的時候,一不小心被世界改變了。

後記

“科技改變世界”這句口號,在唱片業的感同身受,是另一番慘澹景致。進入21世紀,音樂複製傳遞的便捷,改變了一個世紀以來的音樂銷售模式。粵語歌曲上一次所受到的衝擊可以算作市場變化,而面對這場全球性行業寒流,只能感嘆世事弄人。音樂銷售的頹勢削弱了本土原創的數量質量,1989年張國榮可以連出4張專輯張張熱賣,而如今香港一線歌手維持一年一張新碟已算成績斐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