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紋銅鼓

饕餮紋銅鼓

湖北崇陽出土的饕餮紋銅鼓,通高75.5厘米,其造型完全是對木腔蟒皮鼓的模擬。鼓身為橫置桶形,上端鑄枕形柄,下有方形圈足。鼓身刻饕餮紋,兩端各有一圈以三列乳釘紋為飾的裝飾帶,用意象徵以釘將鼓皮蒙在鼓上。同類作品還有一件,已流入日本,收藏於泉屋博物館,鼓面十分逼真地鑄出蒙在木腔鼓上的鼉皮。那是一種很高超的模仿技藝。

基本資料

名稱:饕餮紋銅鼓
製造年代:商代
材料:青銅
規格:高75.5厘米,長49厘米
收藏地: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簡介

饕餮紋銅鼓饕餮紋銅鼓

湖北省博物館一隻精美的饕餮銅鼓,鼓高75.5厘米,長49厘米,為商代晚期的作品。據博物館負責人介紹,作為打擊樂器,至少在商代就已出現,在安陽侯家莊商代墓葬中曾發掘出蟒蛇皮面大鼓的遺痕。

饕餮紋銅鼓於1977年6月14日出土於崇陽縣大市村,銅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造型奇特,主體恰似一橫置的腰鼓,上有馬鞍狀冠飾,下有長方形支座,通體飾陰刻的雲雷紋和乳釘組合的饕餮面,雙面圓睜,突起如杏,銅緣猶碧,古樸凝重。饕餮銅鼓是商代晚期銅鼓,現藏省博物館。這件我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銅鼓,通體用青銅鑄成,造型典雅,結構奇偉,質地凝重,紋飾繁縟,是僅見的兩面商代銅鼓之一,另一件在日本。

文獻記載,還有以瓦為框,以革為面的陶鼓,不過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實物,用青銅製鼓應是略晚時候的事。

商代的青銅鼓僅有兩具遺存,這件饕餮紋銅鼓便是其中之一。它形似橫置的桶,上寬下窄,兩側鼓面平素無紋。鼓身上有枕形鈕,下有圈足底座,以便懸吊、安放。鼓身滿飾雲雷紋構成的饕餮紋,其外環簡化成斜角形的夔紋,兩端邊緣飾乳丁三列,象徵蒙鼓皮所用之釘。

設計藝術

饕餮紋是一種將獸面圖案化的紋飾,故也稱獸面紋,饕餮本是傳說中的貪食惡獸。最早把青銅器上的獸面定名為饕餮紋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 ,此後歷代皆沿用這一名稱。其特點是以鼻樑為中線,作對稱形,寬鼻圓眼,橫眉裂口,形象詭異神秘。商至西周的各類青銅器常以饕餮為主紋,地紋則配雲雷紋。之後日趨衰落,一般出現於器物的耳部、足部。

從紋飾入手,是辨別青銅器真偽的一個重要方法。而掌握某一紋飾流行的時間,則為明辨真贗的輔助手段。因為每種紋飾都有自身的時代烙印,倘若某一紋飾出現在其所屬時代之外的器物身上,此器必偽。如秦漢的銅器上裝飾有饕餮紋,毋庸置疑,這件器物為後世偽作。

上海世博會展示的珍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