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脈旋覆花

顯脈旋覆花

顯脈旋覆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等地。顯脈旋覆花在雲南俗名“小黑藥”,根供藥用,有滋補功效,治胃痛甚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

根狀莖粗短,有單生或少數簇生的莖,及被長茸毛的芽。

莖直立,高20-70厘米,基部徑約2-3.5毫米,全部被開展的、上部被極密的具疣狀基部的黃褐色長硬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細長分枝,下部有較密的葉;節間長2-4厘米,或在莖上部更長。

葉多少開展,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葉較小;下部和中部葉長5-10厘米,寬2-3.5厘米,下部漸狹成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有淺或明顯的鋸齒,上部急狹,頂端稍尖,兩面有基部疣狀的糙毛,但葉脈在下面有開展的長密毛;側脈約4對,彎曲,幾與下部葉緣平行;上部葉小,無柄。

頭狀花序在枝端單生或少數排列成傘房狀,徑1.5-2.5厘米;花序梗細長。總苞半球形,長6-8毫米;總苞片4-5層,外層稍短,橢圓披針形,上部或頂端葉質,被長糙毛,下部革質,但最外層常較長,橢圓狀或線狀披針形,全部葉質,內層線狀披針形,頂端紫紅色,近膜質,有柔毛和緣毛。舌狀花較總苞長2倍,舌片白色,長8-9毫米,線狀橢圓形;管狀花花冠長5-6.5毫米,黃色,有尖卵圓三角形裂片;冠毛白色,後稍帶黃色,約與管狀花花冠等長有達20個糙毛。

瘦果圓柱形,有細溝,長2-2.5毫米,被絹毛。

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此種有相當大的變異,特別是頭狀花序的多少和大小,總苞片內層與外層長度的差別,內層總苞片葉質部分的長短和葉形等,常不完全一致。但從毛茸、舌片形狀、顏色等來看,仍以作為一種為適宜。此種外形極似紫菀屬的一些種,在該屬中,僅與產於不丹的西孟旋覆花 I. simonii C. B. Clarke 接近;後者也可能產西藏的南部。

顯脈旋覆花(圖1) 顯脈旋覆花(圖1)
顯脈旋覆花 顯脈旋覆花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2100米的低山地區雜木林下、草坡和濕潤草地,在雲南極常見。

分布範圍

分布於四川西部和西南部、雲南北部至南部、貴州西部至北部、廣西西部。

生於低山地區雜木林下、草坡和濕潤草地,在雲南極常見,海拔1200-2100米。

也分布於越南、緬甸、泰國、印度、不丹、錫金和尼泊爾。

主要價值

【中藥名】:草威靈

【考證】:出自《滇南本草》。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顯脈旋覆花 Inula nervosa Wall.的根。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溫。祛風濕;通經絡;消積止痛。

菊科·旋覆花屬植物

旋覆花屬(Inula L. ),菊科,200種,分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我國有20餘種,廣布。草本,罕有灌木;葉互生;頭狀花序單生或排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異性,放射狀或少有盤狀;總苞片多列,長短不等;花序托裸露,有多數小窩孔;緣花雌性,結實,花冠具顯著的舌片或管狀,頂端具3小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