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書之弊

類書之弊:我國類書源遠流長, 一般認為始於三國魏文帝時的《皇覽》, 魏晉以來, 歷代均有修撰, 但大都散佚。在流傳至今的早期類書之中, 如《北堂書鈔》、《初學記》、《藝文類聚》、《白孔六帖》、《唐文粹》、《太平廣記》等較有代表性、影響較大,歷代的文人學者都把這些作為輯佚、考證、檢索的重要工具書。這些類書摘錄了數以千計種古書的內容,其中十居其九到近現代已經亡佚,而其中尚未亡佚的古書,亦因類書得以保存其比較早期的原貌,因此中國古代類書對於中國古典文獻學、文學、哲學甚至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有著十分巨大的功用。

出處

實學之衰—— “著作衰而有文集,典故窮而有類書,學者貪於簡閱之易,而不知實學之衰”(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文集篇》);“類書的最大毛病,就是弊之所至,欲博而反陋,欲雅而反俗,讀書尋書愈方便,而學問愈來愈空疏。”(吳則虞中國工具書使用法》)

封建烙印

從部類安排到輯錄的具體內容烙上封建倫理道德、觀點的烙印,甚至有不少荒誕、神秘的資料。

用法

錯訛、斷章取義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