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有多少

《易》,玄學之所宗。 弼之說《易》,源出費直。 《志》之時,在《正義》既行之後也。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周禮之屬
儀禮之屬
儀禮之屬
三禮總儀之屬
通禮之屬
雜禮書之屬
春秋類
孝經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樂類
國小類
型訓詁之學
字書之屬
韻書之屬
正史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別史類
雜史類
詔令奏議類
詔令之屬
奏議之屬
傳記類
聖賢之屬
名人之屬
總錄之屬
雜錄之屬
史鈔
載記類
時令類
目錄類
經籍之屬
金石之屬
史評類
地理類
宮殿簿之屬
總志之屬
都會郡縣之屬
河渠之屬
邊防之屬
山水之屬
古蹟之屬
雜記之屬
遊記之屬
外記之屬
職官類
官制之屬
官箴之屬
政書類
通制之屬
儀制之屬
邦計之屬
軍政之屬
法令之屬
考工之屬
儒家類
兵家類
法家類
農家類
醫家類
天文算法類
推步之屬
算書之屬
術數類
數學之屬
占候之屬
相宅相墓之屬
占卜之屬
命書相書之屬
陰陽五行之屬
釋家類
道家類
藝術類
書畫之屬
琴譜之屬
篆刻之屬
雜技之屬
譜錄類
器物之屬
飲饌之屬
草木禽魚之屬
雜家類
雜學之屬
雜考之屬
雜說之屬
雜品之屬
雜篡之屬
雜編之屬
類書類
小說家類
雜事之屬
異聞之屬
瑣記之屬
http://www.guoxue.com/skqs/○經部總敘
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所論次者,詁
經之說而已。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
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
其弊也拘。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趙以及
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洛閩繼起,道學大昌,
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
也悍(如王柏、吳澄攻駁經文,動輒刪改之類)。學脈旁分,攀緣日眾,驅除異
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如《論語集注》
誤引包鹹夏瑚商璉之說,張存中《四書通證》即闕此一條以諱其誤。又如王柏刪
《國風》三十二篇,許謙疑之,吳師道反以為非之類)。主持太過,勢有所偏,
才辨聰明,激而橫決,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
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禪解經之類)。空談臆斷,考證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
抵其隙,國初諸家,其學徵實不誣,及其弊也瑣(如一字音訓動辨數百言之類)。
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為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
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
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即
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參稽眾說,務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為十類:曰易、曰
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國小。
○易類一
聖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尚
書》、《春秋》寓於史,而《易》則寓於卜筮。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
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
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
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
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
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
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
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
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
兼收以盡其變,各為條論,具列於左。
△《子夏易傳》·十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卜子夏撰”。案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
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子夏《易傳》,近
無習者,令儒官詳定。”劉知幾議曰:“《漢志》《易》有十三家而無子夏作傳
者,至梁阮氏《七錄》,始有《子夏易》六卷,或雲韓嬰作,或雲丁寬作。然據
《漢書》,《韓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
深以為疑。”司馬貞議亦曰“案劉向《七略》有《子夏易傳》,但此書不行已久,
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經簿》云:《子夏傳》四卷,或雲丁寬。是先達疑非
子夏矣。又《隋書·經籍志》云:《子夏傳》殘闕,梁六卷,今二卷。知其書錯
繆多矣。又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嬰也。今題不
稱韓氏而載薛虞記,其質粗略,旨趣非遠,無益後學”云云。是唐以前所謂《子
夏傳》,已為偽本。晁說之《傳易堂記》又稱:“今號為《子夏傳》者,乃唐張
弧之《易》”(案弧唐末為大理寺評事,有《素履子》,別著錄),是唐時又一
偽本並行。故宋《國史志》以《假託子夏易傳》與《真子夏易傳》兩列其目,而
《崇文總目》亦稱此書篇第,略依王氏,決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經義考》,
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應麟《困學紀聞》所引,皆
今本所無。德明、鼎祚猶曰在張弧以前,應麟乃南宋末人,何以當日所見與今本
又異?然則今本又出偽托,不但非子夏書,亦並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
備一家云爾。
(謹案:唐徐堅《初學記》以太宗御製升列歷代之前,蓋臣子尊君之大義。焦
竑《國史經籍志》、朱彝尊《經義考》並踵前規。臣等編摩《四庫》,初亦恭錄
御定《易經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弁冕諸經。仰蒙指示,
命移冠國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時代不淆。聖度謙沖,酌中立憲,實為千古之
大公。謹恪彝訓,仍托始於《子夏易傳》,並發凡於此,著《四庫》之通例焉。
又案:託名之書有知其贗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贗作之人者,不能一一歸其時
代,故《漢書·藝文志》仍從其所託之時代為次。今亦悉從其例。)
△《周易鄭康成注》·一卷(通行本)
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浚儀,蓋其祖籍也。淳佑元年進
士,寶佑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案《隋志》載鄭玄《周易注》九卷,又稱鄭玄、王弼二注,梁陳列於國學,齊代
惟傳鄭義,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然《新唐書》著錄十卷,是唐時其書猶在,
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卷,所存者僅《文言》、《序
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不著錄(案《中
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
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
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則總錄於末簡。又以玄注多言互體,並
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玄
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家。然要
其大旨,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注
《易》,玄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注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
仍黜鄭崇正,非達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搜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線,
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惠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創始,
實自應麟,其捃拾之勞亦不可泯。今並著於錄,所以兩存其功也。
(謹按:前代遺書後人重編者,如有所竄改增益,則從重編之時代,《曾子》、
《子思子》之類是也。如全輯舊文,則仍從原書之時代。故此書雖宋人所輯,而
列於漢代之次。後皆仿此。)
《新本鄭氏周易》·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惠棟編。棟字定宇,長洲人。初,王應麟輯鄭玄《易注》一卷,其後人
附刻《玉海》之末。雖殘章斷句,尚頗見漢學之崖略,於經籍頗為有功。然皆不
著所出之書,又次序先後,間與經文不應,亦有遺漏未載者。棟因其舊本,重為
補正。凡應麟書所已載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書,明其信而有徵,極為
詳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厘定。復搜采群籍,《上經》補二十八條,《下
經》補十六條,《繫辭傳》補十四條,《說卦傳》補二十二條,《序卦傳》補七
條,《雜卦傳》補五條。移應麟所附《易贊》一篇於卷端,刪去所引諸經《正義》
論互卦者八條。而別據玄《周禮·太師》注作《十二月爻辰圖》,據玄《月令》
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圖》,附於卷末,以駁朱震《漢上易傳》之誤。雖因人
成事,而考核精密,實勝原書。應麟固鄭氏之功臣,棟之是編,亦可謂王氏之功
臣矣。
《陸氏易解》·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姚士粦所輯吳陸績《周易注》也。《吳志》載績所著有《易注》,不言卷
數。《隋書·經籍志》有陸績《周易注》十五卷。《經典釋文·序錄》作陸績
《周易述》十三卷,《會通》一卷。《新、舊唐書·志》所載卷數與《釋文》同。
原本久佚,未詳其孰是。此本為《鹽邑志林》所載,凡一百五十條。朱彝尊《經
義考》以為鈔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然此本采京氏《易》傳
注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稱其《經》文異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
“明辨晳也”,晳作逝;“納約自牖”,牖作誘;“三年克之,憊也”,憊作備。
此本又皆無之。豈所見別一本歟?然彝尊明言《鹽邑志林》,其故則不可詳矣。
彝尊又言:“曹溶曾見有三卷者。”然諸家著錄,並無三卷之本。殆京氏《易傳》
三卷,舊本題曰“陸績注”。溶偶觀之未審,因誤記誤說也。昔宋王應麟輯鄭氏
《易注》,為學者所重。士粦此本,雖不及應麟搜討之勤博,而掇拾殘剩,存什
一於千百,亦可以見陸氏《易注》之大略矣。績字公紀,吳郡人。官至鬱林太守,
加偏將軍。事跡具《吳志》。士粦字叔祥,海鹽人。十三而孤,年二十猶目不識
丁。寓居德清姜氏家,姜始授以句讀,晚乃卓然自立,蓋亦奇士雲。
△《周易注》·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上、下經》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繫辭傳》、《說卦傳》、《序卦
傳》、《雜卦傳》注,晉韓康伯撰。《隋書·經籍志》以王、韓之書各著錄,故
《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繫辭注》作三卷。《舊唐書·經籍志》、
《新唐書·藝文志》皆載弼注七卷,蓋合《略例》計之。今本作十卷,則並韓書
計之也。考王儉《七志》,已稱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傳。此據陸德
明《經典釋文》所引),則並王、韓為一書,其來已久矣。自鄭玄傳費直之學,
始析《易傳》以附經,至弼又更定之。說者謂鄭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
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鄭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崇文總目》稱存者為
《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四篇,則鄭本尚以《文言》自為一傳,
所割以附經者,不過《彖傳》、《象傳》。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
知全經皆弼所更定,非鄭氏之舊也。每卷所題《乾傳》第一、《泰傳》第二、
《噬嗑傳》第三、《鹹傳》第四、《夬傳》第五、《豐傳》第六,各以卷首第一
卦為名。據王應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標。蓋因毛氏《詩傳》之體例,相沿既
久,今亦仍舊文錄之。惟《經典釋文》以《泰傳》為《需傳》,以《噬嗑傳》為
《隨傳》,與今本不同。證以《開成石經》,一一與陸氏所述合。當由後人以篇
頁不均為之移並,以非宏旨之所系,今亦不復追改焉。其《略例》之注,為唐邢
璹撰。璹里籍無考,其結銜稱“四門助教”。案《唐書·王傳》稱為“鴻臚
少卿邢璹”,子縡,以謀反誅。則終於鴻臚少卿也。《太平廣記》載其奉使新
羅,賊殺賈客百餘人,掠其珍貨貢於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則至今附弼書以行。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文與
此同,餘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別本。今則惟此本存,所謂蜀本者已久佚矣。
弼之說《易》,源出費直。直《易》今不可見,然荀爽《易》即費氏學,李鼎祚
書尚頗載其遺說。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已與弼注略近。但弼全廢
象數,又變本加厲耳。平心而論,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數者,弼與康伯
深為有功。祖尚虛無,使《易》竟入於老莊者,弼與康伯亦不能無過。瑕瑜不掩,
是其定評。諸儒偏好偏惡,皆門戶之見,不足據也。
△《周易正義》·十卷(內府刊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書,故末派寢流於讖緯。
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擊漢儒,自標新學。然《隋書·經籍志》載晉揚州
刺史顧夷等有《周易難王輔嗣義》一卷,《冊府元龜》又載顧悅之(案悅之即顧
夷之字)《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京口閔康之又申王難顧,是在當日已有異同。
王儉、顏延年以後,此揚彼抑,互詰不休。至穎達等奉詔作疏,始專崇王注而眾
說皆廢。故《隋志》“易類”稱:“鄭學寢微,今殆絕矣。”蓋長孫無忌等作
《志》之時,在《正義》既行之後也。今觀其書,如《復·彖》“七日來復”,
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說,則推明鄭義之善。《乾》九二“利見大人”,王不用“利
見九五”之說,則駁詰鄭義之非。於“見龍在田,時舍也”,則曰“《經》但云
‘時舍’,《注》曰‘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而
不疏舍之何以訓通。於“天玄而地黃”,則曰“恐莊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
取”,而不言莊說之何以未允。如斯之類,皆顯然偏袒。至《說卦傳》之分陰分
陽,韓注“二四為陰,三五為陽”,則曰“輔嗣以為初上無陰陽定位”,此注用
王之說。“帝出乎震”,韓氏無注,則曰“《益卦》六二‘王用亨於帝,吉’,
輔嗣注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則輔嗣之意以此帝
為天帝也”。是雖弼所未注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體,主於詮解注文,
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禮疏》或乖鄭義,穎達至斥為“狐不首丘,葉不歸根”,
其墨守專門,固通例然也。至於詮釋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諸經《正義》根據
典籍,源委粲然,則由王注掃棄舊文,無古義之可引,亦非考證之疏矣。此書初
名《義贊》,後詔改《正義》,然卷端又題曰《兼義》,未喻其故。《序》稱十
四卷,《唐志》作十八卷,《書錄解題》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與王韓注本同,
殆後人從注本合併歟?
△《周易集解》·十七卷(內府藏本)
唐李鼎祚撰。鼎祚《唐書》無傳,始末未詳。惟據《序》末結銜,知其官為
秘書省著作郎。據袁桷《清容居士集》載“資州有鼎祚讀書台”知為資州人耳。
朱睦《序》稱為秘閣學士,不知何據也。其時代亦不可考。《舊唐書·經籍
志》稱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而不載是編,知為天寶以後人矣。其書《新唐書
·藝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讀書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無所
亡失。”豈後人並之耶?《經義考》引李燾之言,則曰:“鼎祚《自序》止雲十
卷,無亡失也。”朱睦《序》作於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稱十卷,與燾說
同。今所行毛晉汲古閣本乃作一十七卷,《序》中亦稱王氏《略例》附於卷末,
凡成一十八卷。與諸家所說截然不同,殊滋疑竇。今考《序》中稱“至如卦爻彖
象,理涉重玄,經注《文言》,書之不盡,別撰《索隱》,錯綜根萌,音義兩存,
詳之明矣”云云,則《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為十一卷,尚別有《索隱》
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載蓋並《索隱》、《略例》數之,實非舛誤。至
宋而《索隱》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僅存《集解》十卷,故與《唐志》不
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卷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卷
為一十八卷,以合附錄《略例》一卷之數,故又與朱睦《序》不符。蓋自宋
以來,均未究《序》中“別撰《索隱》”一語,故疑者誤疑,改者誤改。即辨其
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稱十七卷之故,致愈說愈訛耳。今詳為考正,以
祛將來之疑。至十卷之本,今既未見,則姑仍以毛本著錄。蓋篇帙分合,無關宏
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書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傳》散綴六十四卦之首,
蓋用《毛詩》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
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乾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
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
(案盧氏《周易注》《隋志》已佚其名)、崔觀、伏曼容、孔穎達(案以上三十
二家,朱睦序所考)、姚規、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家,朱彝尊《經義
考》所補考)等三十五家之說。《自序》謂“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
蓋王學既盛,漢《易》遂亡,千百年後學者,得考見畫卦之本旨者,惟賴此書之
存耳。是真可寶之古笈也。
△《周易口訣義》·六卷(永樂大典本)
唐史徵撰。《崇文總目》曰:“河南史徵,不詳何代人。”晁公武《讀書志》
曰:“田氏以為魏鄭公撰,誤。”陳振孫《書錄解題》曰:“三朝史志有其書,
非唐則五代人。”避諱作證字。《宋史·藝文志》又作“史文徽”,蓋以徽徵二
字相近而訛。別本作“史之徵”,則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訛耳。今定為史徵,從
《永樂大典》。定為唐人,從朱彝尊《經義考》也。《永樂大典》載徵《自序》
云:“但舉宏機,纂其樞要,先以王注為宗,後約孔疏為理。”故《崇文總目》
及晁氏《讀書志》皆以為“直鈔註疏,以便講習,故曰口訣”。今詳考之,實不
盡然。如《乾·彖》引周氏說,《大象》引宋衷說,《屯·彖》引李氏說,《師
·彖》引陸績說,六五引莊氏說,《謙》六五引張氏說,《賁·大象》引王廙說,
《頤·大象》引荀爽說,《坎·大象》引莊氏說,上六引虞氏說,《鹹·大象》
引何妥說,《萃·彖》引周宏正說,《升·彖》引褚氏說,《井·大象》引何妥
說,《革·彖》引宋衷說,《鼎·彖》引何妥說,《震》九四引鄭眾說,《漸·
彖》引褚氏說,《大象》引侯果說,《困·大象》引周宏正說,《兌·大象》引
鄭眾說,《漸》九五引陸績說,多出孔穎達《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又如
《賁·大象》所引王氏說,《頤·大象》所引荀爽說,雖屬集解所有,而其文互
異。《坎》上六所引虞翻說,則《集解》刪削過略,此所載獨詳。蓋唐去六朝未
遠,《隋志》所載諸家之書猶有存者,故徵得以旁搜博引。今閱年數百,舊籍佚
亡,則遺文緒論,無一非吉光片羽矣。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余蕭客葺《古
經解鉤沈》,於唐以前諸儒舊說,單辭只義,搜采至詳,而此書所載,均未之及,
信為難得之秘本。雖其文義間涉拙滯,傳寫亦不免訛脫,而唐以前解《易》之書,
《子夏傳》既屬偽撰,王應麟所輯鄭玄注,姚士粦所輯陸績注,亦非完書。其實
存於今者,京房、王弼、孔穎達、李鼎祚四家,及此書而五耳。固好古者所宜寶
重也。徵《自序》作六卷,諸家書目並同。今僅闕《豫》、《隨》、《無妄》、
《大壯》、《晉》、《暌》、《蹇》、《中孚》八卦,所佚無多。仍編為六卷,
存其舊焉。
△《周易舉正》·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許人。《崇文總目》稱其官為蘇州司戶參軍。
據《自序》言“御注《孝經》,刪定《月令》”,則當為開元後人。《序》稱曾
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人等本,舉正其謬。凡
所改定,以朱墨書別之。其書《崇文總目》始著錄,《書錄解題》於宋鹹《易補
注》條下稱“鹹得此書於歐陽修”,是天聖、慶曆間乃行於世也。洪邁、李燾並
以為信。晁公武則謂以繇彖相正,有闕漏可推而知,託言得王韓手札及石經。趙
汝楳亦詆其挾王、韓之名以更古文。王應麟又援《後漢書·左雄傳》“職斯祿
薄”句,證其改《旅卦》斯字為亻斯之非。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駁之尤力。
今考是書,《唐志》不載。李燾以為京開元後人,故所為書不得著錄(按燾說見
《文獻通考》),然但可以解《舊書·經籍志》耳。若《新書·藝文志》則唐末
之書無不具列,豈因開元以後而遺之。疑其書出宋人依託,非惟王韓手札不可信,
並唐郭京之名亦在有無疑似之間也。顧其所說,推究文義,往往近理。故晁公武
雖知其託名,而所進《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義》,於《坤·象傳》之
“履霜堅冰”、《賁·象傳》之“剛柔交錯”、《震·彖傳》之“不喪匕鬯”,
亦頗從其說。則亦未嘗無可取矣。晁公武《讀書志》載京《原序》,稱所改正者
一百三十五處,二百七十三字。而洪邁《容齋隨筆》、趙汝楳《易序叢書》皆
作一百三處。今本所載《原序》,亦稱差謬處一百三節。則晁氏所云,殆為疏舛
又原本稱別以朱墨,蓋用《經典釋文》之例。今所行本已全以墨書,蓋非其舊。
以非宏旨之所系,故仍從近刻焉。

○易類二
△《易數鉤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劉牧撰。牧字長民,其《墓誌》作“字先之”,未詳孰是,或有兩字也。
彭城人。官至太常博士。《宋志》載牧《新注周易》十一卷,圖一卷。晁公武
《讀書志》則作“圖三卷”。其注今不傳,惟圖尚在,卷數與晁氏本同。漢儒言
《易》多主象數,至宋而象數之中復岐出圖書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
牧之學出於种放,放出於陳摶,其源流與邵子之出於穆李者同。而以九為《河圖》,
十為《洛書》,則與邵異。其學盛行於仁宗時。黃黎獻作《略例隱訣》,吳秘作
《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發明牧說。而葉昌齡則作《圖義》以駁之,宋
鹹則作《王劉易辨》以攻之,李覯復有《刪定易圖論》。至蔡元定則以為與孔安
國、劉歆所傳不合,而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朱子從之,著《易學啟
蒙》。自是以後,若胡一桂、董楷、吳澄之書皆宗朱蔡,牧之圖幾於不傳。此本
為通志堂所刊,何焯以為自《道藏》錄出。今考《道藏目錄》,實在《洞真部·
靈圖類·雲字號》中。是即圖書之學出於道家之一證。錄而存之,亦足廣異聞也。
南宋時劉敏士嘗刻於浙右漕司,前有歐陽修《序》。吳澄曰:“修不信《河圖》
而有此《序》,殆後人所偽為,而牧之後人誤信之者。”俞琰亦曰:“《序》文
淺俚,非修作。”其言有見,故今據而削之。其《遺論九事》:一為《太皞授龍
馬負圖》,二為《六十四卦推盪訣》,三為《大衍之數五十》,四為《八卦變六
十四卦》,五為《辨陰陽卦》,六為《復見天地之心》,七為《卦終未濟》,八
為《蓍數揲法》,九為《陰陽律呂圖》。以先儒之所未及,故曰“遺論”。本別
為一卷,徐氏刻《九經解》,附之《鉤隱圖》末,今亦仍之焉。
△《周易口義》·十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倪天隱述其師胡瑗之說。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用范仲淹薦,由布衣拜
校書郎。歷太常博士,致仕歸。事跡具《宋史·儒林傳》。天隱始末未詳。葉祖
洽作《陳襄行狀》,稱“襄有二妹,一適進士倪天隱”,殆即其人。董{芬廾}
《嚴陵集》載其《桐廬縣令題名碑記》一篇,意其嘗官睦州也。其說《易》以義
理為宗。邵伯溫《聞見前錄》記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
瑗、王安石三家。三原劉紹攽《周易詳說》曰:“朱子謂程子之學源於周子,然
考之《易傳》,無一語及太極。於《觀》卦辭云:‘予聞之胡翼之先生,居上為
天下之表儀。’於《大畜》上九云:‘予聞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誤加何字。’
於《夬》九三云:‘安定胡公移其文曰“壯於頄,有凶。獨行遇雨若濡,有
慍。君子夬夬,無咎。”’於《漸》上九云:‘安定胡公以陸為逵。’考《伊川
年譜》:‘皇佑中游太學,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道,得先生文試,大驚,即延
見,處以學職。’意其時必從而受業焉。世知其從事濂溪,不知其講《易》多本
於翼之也。”其說為前人所未及。今核以程《傳》,良然。《朱子語類》亦稱
“胡安定《易》分曉正當”。則是書在宋時,固以義理說《易》之宗已。王得臣
麈史》曰:“安定胡翼之,皇佑、至和間國子直講,朝廷命主太學。時千餘士
日講《易》,是書殆即是時所說。”《宋志》載瑗《易解》十卷,《周易口義》
十卷。朱彝尊《經義考》引李振裕之說云:“瑗講授之餘,欲著述而未逮,其門
人倪天隱述之。以非其師手著,故名曰《口義》。後世或稱《口義》,或稱《易
解》,實無二書也。”其說雖古無明文,然考晁公武《讀書志》有云:“胡安定
《易傳》蓋門人倪天隱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稱先生曰。”其說與《口義》
合。又列於《易傳》條下,亦不另出《口義》一條。然則《易解》、《口義》為
一書明矣,《宋志》蓋誤分為二也。
△《溫公易說》·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司馬光撰。考蘇軾撰光《行狀》,載所作《易說》三卷,《注繫辭》二卷。
《宋史·藝文志》作《易說》一卷,又三卷,又《繫辭說》二卷。晁公武《讀書
志》云:“《易說》雜解《易》義,無詮次,未成書。”《朱子語類》又云:
“嘗得溫公《易說》於洛人范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闕焉。後數年,好事
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宋時所傳本,已?/ca>
參考資料:http://guoxue.baidu.com/page/cbc4bfe2c8abcae9d7dcc4bfcce1d2aa/

《四庫全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卷帙最為浩大的叢書,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化工程之一。清朝乾隆皇帝耗費十年時間,動用國帑數千萬兩,編纂成這部舉世聞名的巨著。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總字數約十億。其著錄之宏富,卷帙之浩繁,可以說是一部空前的文化經典。
《四庫全書》在中國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她基本上收錄了中國上古至清初的重要文獻,內容涉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文獻集成,對保存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促進當時及後世的中國學術與文化,作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有鑒於此, 這部書被視為“華夏國寶”,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評價。
《四庫全書是清代由皇帝組織編寫的中國最大的一部叢書。叢書是把單獨的書按內容匯集起來,編成多卷一體的大書。大多有誇耀在朝的文化繁盛之意。收書眾多,叢書將萬千書籍集於一卷。一下為研究的人們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資料,他們能夠為此免受四出搜羅的辛勞。一些“人未識”的小書,收入叢書,最終可以避免紅顏失色,湮沒不聞。這樣避免了圖書的白白散失,出於樹名念頭的叢書編纂,由此看來善莫大焉。
看一下《四庫全書》的數字,耗時十五年;動用四千餘人;收錄千五百零三種圖書。書有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萬六千三百零四冊。總字數為九億九千七百餘萬。全書共二百三十萬頁,連結在一起,足夠繞地球赤道一圈有餘。十八世紀後期以前的主要著作都被收進。
花費十數年時間編集《四庫全書》,清政府能在乾隆年間集中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因為當時社會安定、國家富足。當時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有三千餘萬兩,國庫儲備常在七、八千萬兩。乾隆有才幹,也好大喜功。他自己誇耀對新疆、西南等地的歷次用兵是“十全武功”,得意洋洋地自稱“十全老人”。
書籍用紙是質量上乘的開化榜紙和堅白太史連紙。書籍採用絹面包背裝,經、史、子、集用不同的顏色,像征春、夏、秋、冬四季。經書居典籍之首,如同新春更始,標以綠色;史部著作繁盛,如盛夏之火,標以紅色;子部採取百家,有如秋收,以白色或淺色為宜;集部文稿薈萃,好比冬藏,標以黑色或深色。
書籍每若干冊裝入一個樟木箱,稱為一函。函的一端可以開閉,用於抽放書冊。函內有楠木夾板固定圖書,書冊內放置冰麝、樟腦等藥物,防潮防蛀。
四庫開館不久,乾隆就考慮到了《四庫全書》修成後的存放問題,開始修建專門的藏書樓。先後建成了北京皇宮內的文淵閣、京郊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奉天故宮的文溯閣,這四閣都建在皇宮及離宮別墅之中,為的是方便乾隆隨時隨地調閱,故稱內廷四閣。四閣的名稱也很有意思,都與水有關,意思是以文喻水,將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水由源頭流出,匯合百川而成淵,若要尋找源頭,必須找到渡口,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即可找到“源”。
存放於內廷四閣的《四庫全書》專為御覽,外人無緣得見。後來,乾隆考慮到文人學子讀書的方便,又命令增抄三部《四庫全書》,並在文化發達,文人薈萃的江浙新建三座藏書樓,即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西湖聖因寺的文瀾閣,合稱南三閣。這三閣的《四庫全書》均對外開放,而且鼓勵文人學子入內閱看,在辦理手續後,還可以把書借出抄錄。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學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文化學術事業的發展。
在《四庫全書》編修過程中,纂修官要為其負責的每一部書籍纂寫一篇提要,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書籍的主要內容、學術價值等,送總纂官修改審定後,交乾隆拍板是否收入。後乾隆決定將這些提要單獨彙編成書,按目錄分類加以編排,這就是《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總目》實際上是《四庫全書》的總目錄,包括了《四庫全書》收錄的全部書籍提要和列為存目的書籍提要六千七百九十三種,總數過萬。此外還有每部的總序和每類的小序,體例非常完備。
通過《總目》可以知道《四庫全書》收了那些書,各分布在那一部類,每部書的內容如何。四庫開館之際,乾隆已年過花甲,他害怕自己看不到全書的完成,就指示先將全書的精華編成一部篇幅較小的《四庫全書薈要》。《薈要》共收書四百七十二種,一萬一千餘冊,約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除《薈要》外,乾隆還指示將《四庫全書》中最好的一部分書刻印出版,這就是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共收書一百三十八種,二千三百餘卷,其中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珍本占了很大比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