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珍版

聚珍版

“聚珍版”即活字本。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時,因種類繁多,耗費巨大,主管刻書事務的大臣金簡乃建議刻制棗木活字擺印書籍。乾隆準其所請,並改“活字”名為“聚珍”。為此,製成大小活字25萬餘枚,既經濟又簡便,事半而功倍。中華書局創製仿宋體鉛字,排印書籍稱“聚珍仿宋本”。

簡介

聚珍版 代以木活字排印之書。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庫全書》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鐫木單字25萬餘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稱不雅,改稱“聚珍版”。凡排印之書,首有高宗題詩十韻,每書首頁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稱武英殿聚珍版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頒發聚珍版於東南各省,並準所在鋟木通行。先後承命開雕者有江寧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書籍,通稱為“外聚珍”,而將武英殿聚珍版稱為“內聚珍”,以示區別。後來中華書局創製仿宋體鉛字,就名為“聚珍仿宋版”。

發展套用

木活字印刷術在清代套用甚廣,尤以武英殿最為輝煌。前後共刻制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個大小棗木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一百三十四種,二千三百多卷,譜寫出歷史上製造木活字數量最多、印書最豐的不朽篇章。從金簡《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折射出的木活字製作及印刷技術,比王禎的《造活字印書法》更為詳盡、嚴密、科學,在工藝規範、技術路線、生產調度中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嚴謹、科學與規範,這是活字印刷術接近頂峰的表現。這篇傑出的木活字印刷文獻不但為研究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史提供了最為詳盡的材料,而且體現了十八世紀中國印刷工場的標準化生產與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整體管理水平,也為世界標準化發展史譜寫了閃光的一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