顎口線蟲病

顎口線蟲病

顎口線蟲病(gnathostomiasis spinigera)系由顎口線蟲(Gnathostoma spinigerum)幼蟲侵入人體所致的蠕蟲蚴移行症。人體顎口線蟲病在東南亞尤其是泰國十分普遍。迄今中國已報告的病例有36例,其中35例由棘顎口線蟲引起。

概述

顎口線蟲成蟲顎口線蟲成蟲

顎口線蟲屬於線形動物門(Nematoda)旋尾目(Spirurida)顎口科(Gnathostomatiidae)顎口屬(Gnathostoma),已確定的共有12種,其中在東南亞報導5種,在中國發現的有棘顎口線蟲(Gnathostomaspinigerum)、剛棘顎口線蟲(G.hispidium)和杜氏顎口線蟲(G.doloresi)。

顎口線蟲成蟲寄生於哺乳類動物的胃、食道、肝臟和腎臟,有的種類顎口線蟲幼蟲可寄生於人體,引起人體皮膚和內臟顎口線蟲病(gnathostomiasis)。

人體顎口線蟲病在東南亞尤其是泰國十分普遍。迄今中國已報告的病例有36例,其中35例由棘顎口線蟲引起。

病蟲生活史

顎口線蟲成蟲寄生於犬、貓、虎、野豬、獅、豹等動物的胃壁中,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蟲,被劍水蚤吞食後發育為第二期幼蟲。

受感染的劍水蚤被蛙、鱔魚、泥鰍、蛇(半龍首赤鏈蛇、紅點錦蛇、銀環蛇等)、雞、鴨、淡水魚等吞食後,幼蟲經腸壁至肌肉形成第三期幼蟲。

貓、犬、野豬等吞食感染的魚、泥鰍、蛙等後,第三期幼蟲在其胃壁發育為成蟲。

流行特徵

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以泥鰍作美容劑敷面或生食作強壯劑)以日本和泰國最嚴重。

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亦有本病。

中國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區隨著生食的意向在增加,其發病率亦隨之增加。

發病機制

進食未燒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蟲的魚、蛙、蛇肉等;生食泥鰍、豬肉、雞肉等也可受感染;偶接觸以上肉類等可經皮膚感染。

幼蟲侵入人體後移行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形成皮膚顎口線蟲病;移行至內臟由於幼蟲機械性或毒素刺激與過敏反應所致的急性闌尾炎胸膜炎、膀胱炎等,幼蟲侵入眼、腦、脊髓引起相應病變,病變部位有明顯組織炎症,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一)皮膚顎口線蟲病

疾病初期有發熱、噁心、嘔吐或上腹部疼痛等前驅症狀,隨後身體各部皮膚可間歇出現絲狀疹、點狀匐形疹或移行腫塊,局部輕度發紅、水腫、疼痛、瘙癢感,呈遊走性。蟲體近體表則呈皮膚硬結。
(二)內臟顎口線蟲病

眼部病變引起視力障礙或眼球突出和失明;耳部病變引起聽力障礙;消化系統病變引起腹痛等症狀;呼吸系統病變在咽喉部可引起局部水腫、呼吸困難。胸肺型則引起咳嗽、胸悶、咯出幼蟲,肺部發生炎症或胸膜炎;泌尿系統病變可引起膀胱炎,陰莖腫塊;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腦脊髓炎,出現頭痛、癱瘓、癲癇、甚至昏迷,中樞受累者預後較差,病死率達13%;心血管系統病變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休克,病死率高。

檢查診斷

外周血象、腦脊液中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採用本成蟲或幼蟲製備的抗原做皮試或血清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陽性可協同診斷;體表、眼、子宮頸、尿、痰及腦脊液中發現蟲體可確診。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泥鰍、鱔魚、雞、鴨、豬、蛇、青蛙等肉史;皮膚反覆出現匐形疹、移行腫塊;發熱或內臟、肌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表現可輔助診斷。

治療說明

手術摘除病灶內幼蟲是主要治療方法,但一時難以將體內全部幼蟲摘除徹底。可採用阿苯噠唑每次400mg,每日一次頓服,療程7~14天。個別反覆出現匐形疹、移行腫塊或腦、肺部實質臟器病變者可重複數療程。

預防說明

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泥鰍、雞、鴨、蛇、豬肉等食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