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齶口線蟲病

皮膚齶口線蟲病

皮膚齶口線蟲病又稱顎口線蟲病是,我國較為少見的一種蠕蟲蚴移行症,病原體為棘顎口線蟲的第三期幼蟲。臨床上以移行性皮下腫塊、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特點。此外棘顎口線蟲的第三期幼蟲還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如腦、肺、眼肝、腎等,引起內臟棘顎口線蟲蚴病。

基本概述

皮膚齶口線蟲病又稱齶口線蟲病,是因感染棘頜口線蟲的幼蟲而引起的一種少見皮膚病等動物為其宿主,而人常為宿主。當人吃了未煮熟的魚肉,則幼蟲可在人的皮膚引起移行性皮疹。但在人體內該蟲不會發育為成蟲。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等省均有報導。

發病機理

活檢皮損中,可找到棘頜口線蟲的幼蟲,周圍有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和異物巨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皮損是因幼蟲在皮內、皮下組織肌肉內移行所致。故皮疹具有遊走性、間隙性和非凹性水腫,類似血管性水腫,偶有匐形疹的表現。皮損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常見於軀幹部。大小和形態不一,色微紅或正常膚色,微高出於皮面。自覺瘙癢和刺痛。蟲體停留在組織內,可形成結節或條索狀的腫塊,甚至膿腫。當蟲體侵襲其他組織的臟器時,可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診斷標準

在流行區,有食生魚或未煮熟魚肉或雞肉的病史及典型臨床表現。活檢皮損中找到蟲體即可確診。需與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相鑑別。

治療方法

尚無有效療法,但採用下列方法可取得較好療效。
1、藥物治療:口服噻苯咪唑每次50~100mg,3次/d,7~10d為一療程。
2、手術治療:當皮損較深,體積不大、數量不多時可行外科切除術。
3、冷凍治療:對淺表性皮損,可進行冷凍治療。

疾病預防

禁食生和未煮熟的魚肉或雞肉;不飲生水;消滅傳染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