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葉茶藨子

革葉茶藨子

革葉茶藨子為虎耳草科下的一個植物變種。常綠矮灌木,高0.3-1米;小枝灰色至灰褐色,皮稍條狀或片狀剝離,嫩枝短,褐色或紅褐色,光滑無毛,無刺,枝頂常具葉2-5枚;產湖北(鶴峰)、湖南(新寧)、四川(西部、東南部)、貴州(遵義)、雲南(貢山)。

基本信息

簡介

種中文名:革葉茶藨
種拉丁名:RibesdavidiiFranch.
科中文名:虎耳草
科拉丁名:Saxifragaceae
屬中文名:茶藨子屬
屬拉丁名:Ribes
國內分布:湘,鄂,川,黔,滇
海拔:900-27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
中國植物志:35(1):329
英文植物志:8:445

形態特徵

常綠矮灌木,高0.3-1米;小枝灰色至灰褐色,皮稍條狀或片狀剝離,嫩枝短,褐色或紅褐色,光滑無毛,無刺,枝頂常具葉2-5枚;芽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3-6毫米,先端急尖至短漸尖,鱗片草質,外面無毛。葉倒卵狀橢圓形或寬橢圓形,革質,長2-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微尖或稍鈍,具突尖頭,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有光澤,下面蒼白色,兩面無毛,不分裂,邊緣自中部以上具圓鈍粗鋸齒,齒頂有突尖頭,基部具明顯3出脈;葉柄粗短,長0.5-1.5厘米,具腺毛。花單性,雌雄異株,形成總狀花序;雄花序直立,長2-4(6)厘米,具花5-18朵;雌花序常腋生,長2-3厘米,具花2-3朵,稀達7朵;果序具果1-2枚;花序軸具柔毛和腺毛;花梗長3-6毫米,幼時被稀疏柔毛和腺毛,逐漸脫落至老時無毛;苞片橢圓形或寬橢圓形,長7-9毫米,寬3-5毫米,先端微尖或稍鈍,無毛,邊緣常疏生短腺毛,具單脈;花萼綠白色或淺黃綠色,外面無毛;萼筒盆形,長2-4毫米,寬5-7毫米;萼片寬卵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5-4毫米,寬2-3毫米,先端鈍;花瓣楔狀匙形或倒卵圓形,長約為萼片之半,先端截形或圓狀截形;雄蕊短於或約與花瓣近等長,花葯圓形,雌花中的雄蕊幾無花絲,花粉不育;子房光滑無毛,雄花無子房;花柱先端2裂,柱頭頭狀。果實橢圓形,稀近圓形,長8-11毫米,寬6-8毫米,紫紅色,無毛,具20-25粒細小種子。花期4-5月,果期6-7月。

茶藨子屬植物

茶藨子屬(Ribes Linn.)全球有160餘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和較寒冷地區,少數種類延伸到亞熱帶和熱帶山地,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僅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區有2種,大洋洲無分布。中國產59種30變種,隸屬於4亞屬10組15系,主產西南部、西北部至東北部。各國學者對茶藨子屬的分類位置長期以來均有爭議,據外部形態和部分花粉資料的分析研究,贊同把茶藨子屬置於虎耳草科內。也有學者主張單獨立一茶藨子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