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性腦積水

靜止性腦積水

靜止性腦積水屬於腦積水的一種狀態,與正常顱內壓腦積水有比較相像的臨場表現,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智力下降等問題,可通過CT與MRI等方法進行診斷,若兒童出現此問題應及時就診治療。

基本信息

定義

靜止性腦積水是腦積水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自動靜息的一種狀態。臨床表現類似於正常顱內壓腦積水,正常顱內壓腦積水屬於慢性腦積水的一種狀態。其特點是腦脊液壓力已恢復至正常的範圍,但腦室和腦實質之間繼續存在著輕度的壓力梯度(壓力差),這種壓力梯度可使腦室繼續擴大並導致神經元及神經纖維的損害。臨床的主要表現為:①頭圍在正常值或略超過正常值;②精神運動發育遲緩;③智力下降、學習能力差;④輕度痙攣性癱瘓。

腦積水腦積水

特徵

主要特點是腦脊液的分泌與吸收趨於平衡,腦室和腦實質之間的壓力梯度已消失,腦室的容積保持穩定或縮小,未再出現新的神經功能損害,精神運動發育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有所改進。

治療建議

一般輕度腦積水應先試用非手術治療,以脫水療法和全身支持療法為主。手術治療適用於腦室內壓力有些高(超過250mm水柱)或經非手術治療失敗的病例。靜止性腦積水的預後相當好些,精神症狀甚至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改進的。靜止性腦積水一般不用治療,也沒有藥物治療。最好做一個顱壓測定,如果顱壓正常才能確定是靜止性腦積水。

腦積水診斷

1、頭圍動態觀察。(用於兒童)。正常新生兒頭圍徑(額、枕)為33~35厘米,出生後頭6個月增長較快,每月增加1.2~1.3厘米,前半年可達8~10厘米,後半年增加2~4厘米,1歲時頭圍平均約46厘米,第2年增加2厘米,第3年增加2厘米,5歲時達到50厘米,15歲時接近成人頭圍,約54~58厘米。腦積水病兒頭圍可達正常值的2~3倍。
2、顱骨X線平片在嬰兒可見頭顱增大、顱骨變薄、板障結構稀少甚至完全消失,血管溝變淺或消失,顱縫分離、囟門擴大及顱面骨的比例失調等。在兒童可見蝶胺擴大、後床突吸收、腦回壓跡加深等顱內高壓表現,部分患兒可見額骨孔。目前已較少採用。

腦CT腦CT

3、CTMRI。是診斷腦積水的主要和可靠方法。有助於明確病因、分類和區別其它原因引起的腦室擴大,且可觀察分流術後腦室變化情況以追蹤分流術的效果。特別是核磁電影成像(Cine-MRI),在區別梗阻性和交通性腦積水上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能區別正常壓力腦積水及腦萎縮導致的腦室擴大。
4、腦室、腦池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掃描。主要用於正常壓力腦積水的診治。
正常壓力腦積水的診斷:
由於正常壓力腦積水在臨床症狀及影像表現上易與痴呆、腦萎縮所導致的腦室擴大相混淆,而病因不同,採用的治療方法也完全不同,因此,對正常壓力腦積水進行正確診斷非常重要。
1、CT:可以顯示腦室的大小、皮層萎縮的程度及相關的病變。在正常壓力腦積水中,腦室明顯擴大,同時出現腦溝加深,但兩者不成比
例,而以腦室擴大更明顯。在有些病人,腦室周圍低密度是重要的表現。
2、MRI:可以區分流動的腦脊液和靜止的腦脊液,通過測量腦脊液通過導水管的流速,來區別導水管梗阻或交通、萎縮性腦室擴大或腦積水性腦室擴大等。

治療治療

3、同位素腦池掃描:通過腰穿,將放射性核素注入到蛛網膜下腔,分別於4、24、48和72小時進行腦掃描。正常情況下同位素在腦凸面流動而不進入腦室,48小時後大腦表面的同位素完全消失。在原發性正常壓力腦積水患者,同位素進入腦室內並滯留達72小時,而腦凸面無聚積。或同位素進入腦室,也聚積在腦凸面。
4、腰穿:側臥位時腦脊液壓力低於180mmH2O,腰穿後病人症狀和體徵常暫時改善。
5、持續顱內壓描計:持續監測顱內壓48~72小時,可發現兩種壓力變化情況。一種壓力基本穩定,波動很小,平均顱內壓在正常範圍內;另一種可見顱內壓力有陣發性升高,呈鋸齒形高波或高原波,約占測壓時間的10%左右,其餘時間的顱內壓也常處於正常的上界或輕度升高。臨床上後一種對外科治療有效。
腰椎穿刺腦脊液灌注試驗:腰穿成功後,腰穿針接上三通管。管的另兩頭分別接上測壓儀和注射器,通過注射器向蛛網膜下腔注入生理鹽水,速度約每分鐘1.5毫升,觀察壓力儀變化。正常時壓力的上升每分鐘不超過20mmH2O,但在正常壓力腦積水時,其壓力的上升高於此值。

兒童腦積水預防

腦積水時由於腦脊液不斷地在腦室內增多而直接引起腦室內壓力增高,最後使整個顱內壓力增高;同時腦實質受壓變薄、腦回平坦、腦溝變淺而出現臨床症狀。腦積水的早期臨床表現有小兒頭圍增大或增長迅速、前囟門膨出、顱骨縫分開、頭皮血管擴張。

兒童腦積水兒童腦積水

腦積水是腦脊液生成或循環吸收過程發生障礙而致腦脊液量過多,壓力增高,擴大了正常腦脊液所占有的空間,從而繼發顱壓增高、腦室擴大的總稱。
腦積液主要由腦室的脈絡叢及毛細血管產生,每日約產生400-500mL左右,具有維持腦組織滲透壓和顱腔壓恆定的作用,其次還在腦組織代謝方面起淋巴液的作用,並具有緩衝外力、減少震盪的保護功能。腦積水就是腦脊液生成過多或吸收循環受阻,引起腦脊液過多地積聚在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現象。該病可在任何年齡出現,但多數發生於出生後6個月內。
腦積水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先天畸形、胎兒宮內感染、顱內出血、腫瘤或其他如某些遺傳性代謝病、圍產期及新生兒窒息、嚴重的維生素A缺乏等。
腦積水時由於腦脊液不斷地在腦室內增多而直接引起腦室內壓力增高,最後使整個顱內壓力增高;同時腦實質受壓變薄、腦回平坦、腦溝變淺而出現臨床症狀。腦積水的早期臨床表現有小兒頭圍增大或增長迅速、前囟門膨出、顱骨縫分開、頭皮血管擴張。另外由於前顱窩壓力增加,眼球下轉,向外突出,使上部白色鞏膜暴露,病兒雙眼像“落日”樣。還可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煩躁不安、易嘔吐、經常抽搐、癱瘓、行走困難等。
如果不能及時處理腦積水,就會影響小兒智力發育。如能早期發現、及時處理,智力尚能恢復正常。所以作為嬰兒的父母,要仔細觀察,如發現小兒有上述症狀,應及時請醫生,做B超或CT檢查可幫助確診,以爭取早期治療。還要預防顱內感染和顱內出血,如果患有顱內感染或顱內出血應及時徹底地治療,以防腦膜粘連引起腦積水。
腦積水的治療可分為保守療法和手術治療兩種。保守治療要經常保持頭高位,限制飲水,服用利尿劑,其效果不明顯。手術治療的方法較多,目前國內使用最多的是腦室腹腔分流術,就是通過手術將矽膠管一端放入側腦室,另一端放入腹腔,中間埋在皮下並通過防返流泵相連,使高壓的顱腔中的腦脊液流入腹腔。依靠腹膜的吸收功能吸收腦脊液,緩解腦室內壓力,使腦細胞生長發育正常。

腦積水相關問答

問:體檢的時候,醫生說:“頭圍比平均值大1厘米,2個月後再做一次檢查。”這有可能是腦積水,所以我很擔心。
答:剛生下來的嬰兒身體中最大的部位是頭部,因此頭部的大小最早接近成人的尺寸。
以前體檢的時候,只測量身高、體重,而現在一定有測量頭圍這一項。與身高、體重一樣頭圍也有個人差異。頭圍比標準大得多的時候,或急劇變大的時候,就可以認為是疾病引起的。
首先,就是稱為腦積水,頭內腦脊液瘀積的疾病。大腦為一種稱為腦脊液的特殊水分所覆蓋。正如運豆腐時在缽上灑上一層水一樣,腦脊液可以保護柔軟的大腦不受衝擊,起到水之於豆腐的作用。
腦脊液不斷地產生,並不斷地被吸收,它會被自然調節,總是保持一定的量。但由於某種原因,產生過剩,或者吸收不好,由於在脊梁骨內蛛網膜下腔內也循環,因此某一處流動受阻時,就會引起腦脊液瘀積,頭部變大,這種狀態稱為腦積水。
這時候,要儘早發現並做手術,不要耽誤治療。手術採取的方法是插入特殊的膠管,使瘀積的水分流到腹膜內並吸收。也有時,過一會兒腦脊液的平衡轉好後,就不再需要膠管。
體檢時如果發現頭部過大,或急劇變大,就應該通過CT等檢查診斷有無液體瘀積。頭圍比標準大1.5厘米左右時要略微引起注意;大2.5-3厘米以上時,要特別引起注意。
不過,頭圍遺傳傾向、與身高的比例等個人差異很大,因此即使比標準大,大多數情況下檢查也不會發現什麼異常,只是單純的頭大。然而,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是由上來所說的腦積水或腦腫瘤等引起,因此建議認真接受體檢,母親覺得異常時務必找小兒科醫生諮詢。

生活中的常見病症(一)

生活中的常見病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