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脊竹蝗

青脊竹蝗

青脊竹蝗,別名青脊角蝗、青草蜢,屬直翅目蝗科,成蟲:翠綠或暗綠色。可以為害剛竹、毛竹、淡竹等竹類,是竹類的最大害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青脊竹蝗青脊竹蝗

青脊竹蝗,成蟲:翠綠或暗綠色。雌蟲體長32-37mm,平均34mm;雄蟲為15.5-17mm。額頂突出如三角形,由頭頂至胸背板以及延伸至兩前翅的前緣中域均為翠綠色,這是與黃脊竹蝗的最大區別。自頭頂兩側至前胸兩側板,以及延伸至兩前翅的前緣中域內外緣邊,均為黑褐色。靜止時,兩側面似各鑲了一個三角形的黑褐色邊紋。額與前胸粗布刻點,後腿外側在青灰色亞端環之次,一般有明顯黑色狹條。翅長過腹。雌蟲翅長23-29mm;雄蟲19.5-23mm。腹部背面紫黑色,腹面黃色。

卵:長5-7mm,寬1.2-2mm,淡黃褐色,長橢圓形。卵成塊產下,卵塊長14-18mm,寬5-7mm,圓筒形,卵粒在卵塊中呈斜狀排列,卵間有海綿狀膠質物粘著。

若蟲:又稱跳蝻,體長9-31mm,剛孵化時胸腹背面黃白色,沒有黑色斑紋,身體黃白與黃褐相間,色澤比較單純,這是它與黃脊竹蝗跳蝻的最大區別。但頭頂尖銳,額頂三角形突出,觸角直而向上,在這一點上又與一般竹蝗有明顯區別。鞭狀觸角16-20節,黃褐色,長5-15mm。2齡後的跳蝻翅芽顯而易見。

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於4月下旬開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孵化盛期,6月下旬為孵化末期,成蟲於7月中旬開始羽化,7月下旬為羽化盛期,8月上旬為羽化末期。8月下旬開始交尾,9月上、中旬為交尾盛期,10月上旬大部分已交尾。10月上旬開始產卵,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為產卵盛期,11月下旬為產卵末期。10月中旬有少數成蟲死亡,11月下旬達死亡盛期,12月中旬已很少見到。

青脊竹蝗多棲息於林緣雜草或道路兩旁的禾本科植物上,比較喜光,因此在路旁為最多,很少棲息於竹林陰濕地,因此大毛竹上很少發現。由於青脊竹蝗亦有嗜好人糞尿及其他帶腐臭鹹味的東西,所以在蕉芋園地上亦多發現。青脊竹蝗的發育期比黃脊竹蝗稍長,其活動和耐高溫、抗嚴寒的能力都較強。天氣變冷,氣溫降至30C時,成蟲大多不食不動,狀似昏迷麻醉,甚至會凍死。當氣溫升至11-150C時,處於休眠狀態的成蟲逐漸活動。雌性成蟲多選擇雜草而灌木較少,土壤松實適宜,坡度較小、地勢平坦、向陽山腰、斜坡空地或道路兩旁,以及荒圃地上進行交尾產卵。雌蟲交尾後經15-25日產卵。卵產在土中,入土深度3cm左右。

分布危害

青脊竹蝗(CeracrisnigricornisWalker)別名青脊角蝗、青草蜢,屬直翅目蝗科,分布於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地,可以為害剛竹、毛竹、淡竹等竹類,是竹類的最大害蟲,在食料缺乏時,還可危害水稻、玉米、高粱等農作物。

成、若蟲食害葉片,被害竹葉成純齒狀缺刻,嚴重時將葉片吃光,竹林一片火燒狀,被害新竹常枯死。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科學肥水,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合理砍伐,保持適當密度,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時中耕翻卵,挖出卵塊置於紗籠中,以便卵寄生蜂飛出;還可在大多數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於清晨露水未乾時,手持竹掃把,在小竹、雜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

(2)保護與利用天敵。

對竹林中取食蝗卵、跳蝻和成蟲的天敵,要注意保護。

(3)藥劑防治。

①在跳蝻剛出土時,用藥防治,可用1%敵百蟲粉,每hm21.5-2kg噴撒,還可用地面超低容量噴殺。

農藥鬧羊花對毒殺跳蝻有效,還可將其調製成液劑使用。調製方法取乾鬧羊花0.5kg加水煮開,約經1.5小時,當藥液呈紅褐色時,取出用紗布過濾,可得母液2.5kg左右,再加水稀釋,配成1:600濃度藥液即可。

②如果大部分跳蝻已上大竹,可採用煙劑熏殺。由於煙劑對益蟲傷害大,因此要設法把跳蝻消滅在上大竹以前。

節肢動物門(直翅目、螳螂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