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蝗

棉蝗

棉蝗(Chondracris rosea De Geer)直翅目蝗科(Acrididae)的一種昆蟲,俗稱大青蝗、蹬山倒。體形粗大,雄蟲長43—56mm,雌蟲長56—81mm。以卵在土中過冬,次年6用孵化,8用間幾成蟲。身體青綠或黃綠色。體表有較密絨毛和粗大刻點.頭大,頭頂鈍圓,顏面略向後傾斜。觸角絲狀。前胸背板粗糙,側面觀的上緣呈弧形,有3條橫溝將其割斷。前胸腹板具向後傾斜的長圓錐狀突起.頭頂中部、前胸背板有黃色縱紋.前翅青綠或黃綠,後翅基部玫瑰紅色。成蟲和若蟲均危害棉、水稻、甘蔗、茶,竹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棉蝗棉蝗

棉蝗(Chondracris rosea De Geer)
直翅目蝗科(Acrididae)的一種昆蟲,俗稱大青蝗、蹬山倒。體形粗大,雄蟲長43—56mm,雌蟲長56—81mm。青綠或黃綠色,體表有較密絨毛和粗大刻點.頭大,頭頂鈍圓,顏面略向後傾斜。觸角絲狀。前胸背板粗糙,側面觀的上緣呈弧形,有3條橫溝將其割斷。前胸腹板具向後傾斜的長圓錐狀突起.頭頂中部、前胸背板有黃色縱紋.前翅青綠或黃綠,後翅基部玫瑰色,端部本色。後足強大,腿節內側黃色。脛節紅色,有若干粗硬的刺,刺的基部黃色,端部黑色。除為害棉、甘蔗、豆、甘薯外還為害柑桔、竹、茶等。

生長地

分布於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各省區;在國外,越南、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和尼泊爾也有分布。
雄蟲體長44-55毫米,翅長43-46毫米:雌62-80毫米,翅長50-62毫米。身體黃綠色。後翅基部玫瑰紅色。頭頂中部、前胸背板沿中隆線以及前翅臀脈域具有黃色縱條紋。頭較大,矩於前胸背板長度;顏面向後傾斜,且隆起扁平。前胸背板粗糙;中隆線高,側面現呈弧形。雄性腹部末節無尾片,雌性產卵瓣短粗。

在北方年發生代

以卵在土中過冬,次年6用孵化,8用間幾成蟲。成蟲和若蟲均危害棉、水稻甘蔗,竹等。

寄 主

棉、竹、甘蔗、樟樹柑橘、椰子、木麻黃等。此外還為害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粟、綠豆、豇豆、紅薯、馬鈴薯、苧麻、蔬菜等。

天 敵

蝗蟲霉(Entomophagagrylli)、蠟狀芽苞桿菌(Bacilluscereus)

為害特點

食葉成缺刻或孔洞。

活史及主要習性

該蟲在廣東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5月份開始孵化為害。幼蝻食量較小,成蟲食量大,但無明顯的群聚及遷飛為害習性。成蟲為害至10月中、下旬才相繼死亡。

防治方法

棉蝗棉蝗

1.在成蟲期,如蟲口密度較低時,可採用人工捕捉的辦法消滅,但應掌握在清晨露水未乾時進行;如被害植物面積大,蟲口密度大時,可用敵敵畏煙劑防治。

2.幼蝻期可用3%甲敵粉劑或敵百蟲粉或馬拉硫磷粉劑噴粉;採用90%敵百蟲、40%達嗪硫磷、50%馬拉硫磷、40%乙醯甲胺磷等農藥的1000倍液噴霧,均有較好效果。

3.生物防治:據廣東省林科院研究,蝗蟲霉(Entomophagagrylli)、蠟狀芽苞桿菌(Bacilluscereus),對棉蝗有較好防治效果,可進一步研究,推廣套用。

養殖  

棉蝗交配棉蝗交配

棉蝗的養殖與飛蝗不要太一樣,飛蝗的食草要求不高,只要是尖葉的青草就可以。而棉蝗就不是這樣,他們對事物的要求很講究,不喜歡的食物是絕對不輕易下嘴的。所以很容易造成營養跟不上,發育的緩慢成後活下降。產量也就沒了保證。

棉蝗一年只產生一代,在每年春天五月中下旬出土,剛出土的小棉蝗于飛蝗差不多,全身翠綠個頭要比飛蝗略大,棉蝗大約10天褪一次皮為一齡,棉蝗共6齡在最後一次蛻皮羽化成為成蟲。棉蝗再到了3齡的時候食量就會明顯增大,這時一定要保證蝗蟲的食物充足,到了棉蝗羽化後食量會驚人的大。棉蝗比較喜歡吃圓葉的草這與飛蝗就截然不同一定要注意最好不要餵它尖葉的草。

棉蝗屬於散居型的蝗蟲養殖,密度要小地方越寬敞越適合。平均每平米最多300--500隻為宜,密度大了會產生相互撕咬的現象產生也因此影響產量,在餵食時最好先清洗一下草葉略空下水分,最好是草葉上稍帶點水珠這樣蝗蟲再吃草食也保證了飲水的充足,餵前最好要把上次剩下的乾草清除棚外,這樣就會使蝗蟲天天能吃到新鮮的青草。

棉蝗羽化後7天就到了性成熟,開始交尾大約再過7天就會產卵,產完卵後會自然死亡。

節肢動物門(直翅目、螳螂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