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脊竹蝗

黃脊竹蝗

黃脊竹蝗(拉丁名:Ceracris kiangsu Tsai)是直翅目、蝗科節肢動物。主要分布於中國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廣西、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安徽、雲南、貴州等省(自治區)。寄主有25種,主要危害毛竹(又名楠竹),還可危害水稻和玉米。

基本信息

簡介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通稱竹蝗。成蟲、若蟲為害 5科25種植物,尤以毛竹(見)為甚。大發生時受害竹林如同火燒,新竹受害一次即死,壯竹2~3年內不發新筍。

形態特徵

黃脊竹蝗(成蟲)黃脊竹蝗(成蟲)

成蟲:體以綠、黃為主,額頂突出使額面成三角形,由額頂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黃色縱紋,愈向後愈寬。觸角絲狀,複眼卵圓形,深黑色。後足腿節黃綠色,中部有排列整齊“人”字形的褐色溝紋;脛節藍黑色,有刺兩排。

卵:長橢圓形,上端稍尖,中間稍彎曲。長徑6-8mm,棕黃色,有巢狀網紋。卵囊圓筒形,長18-30mm,土褐色。

若蟲:蝗的若蟲叫跳蝻,共5齡。5齡蝻體翠綠色,前胸背板後緣覆蓋後胸大部分。

若蟲稱跳蝻,體形似成蟲,但無翅,共5齡:一齡體長約10毫米,淺黃色,頭頂突出如三角形,觸角尖端淡黃色,前胸背板後緣不向後突出;二齡體長11~15毫米,黃色,前胸背板後緣如一齡若蟲,前後翅芽向後突出較為明顯;三齡蝻前胸背板後緣略向體後延伸。翅芽顯而易見,前翅芽呈狹長片狀。四~五齡蝻前胸背板後緣顯著向後延伸,將後胸大部分蓋住。三~五齡體長分別為16、22和26毫米,體色均為黑黃色,接近羽化為成蟲時翠綠色。

生態習性

黃脊竹蝗 黃脊竹蝗

跳蝻有較強的喜陽性,上竹跳蝻多集中在竹梢上部取食,竹梢被吃成一片枯黃。3齡後跳蝻逐漸分散。跳蝻有群聚遷移習性,以4、5齡較為明顯。當中午氣溫高於30℃以上時,跳蝻有下竹息涼、喝水習性,氣溫下降復上竹取食。跳蝻蛻皮前1天停止取食,亦不活動,蛻皮集中在9時左右,需經半小時,蛻皮後第2天方可取食。跳蝻每增加1齡,平均食葉量均增加1倍,以第5齡食葉量最大,約占若蟲期食葉量的50%。遷飛多發生在晴天或炎熱天氣。除氣象因子外,遷飛還尋找食料和適宜的產卵地點,遷飛距離長達10多km。羽化後20d左右成蟲性成熟,此階段成蟲食量最大。成蟲交尾多在白天,以5-7時、17-21時最多。雌雄成蟲均可多次交尾。雌成蟲再經半個月補充營養開始產卵。成蟲在產卵前飛向背北向陽的竹林,選擇柴草稀少、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壤深厚、土質較松的竹山山腰或林中空地、或山溝斜坡空地上產卵。若蟲發育起點溫度為10.65℃,若蟲期積溫786.58℃。跳蝻喜吃有尿味和鹹味的物質。
被黃脊竹蝗啃過的竹子,形同火燒過一般成蟲羽化多在白天,以8-10時最多。初羽化成蟲,性器官未完全成熟,需要補充營養。在性器官成熟前,成蟲有群聚性頗愛飛翔,亦有遷飛現象。每雌一生可產卵囊1-10個,每個卵囊有卵15-30粒。在產卵地點由於雨水沖刷,卵囊上的卵蓋完全暴露,是調查產卵地的標誌。
黃脊竹蝗天敵頗多,捕食蝗蝻及成蟲的鳥類有小噪鳥、畫眉、燕子、竹雞、紅嘴藍雀、喜鵲等;另外,紅頭芫菁幼蟲捕食蝗卵,步甲、食蟲蝽、食蟲虻、螞蟻捕食跳蝻,螳螂、胡蜂捕食成蟲及跳蝻;還有,黑卵蜂寄生蝗卵,小寄蠅寄生跳蝻,追寄蠅寄生成蟲。還有一種抱草瘟的寄生菌,寄生竹蝗抱竹而死。

分布

中國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廣西、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安徽、雲南、貴州等省(自治區)。

發生規律

竹蝗爬滿了竹林竹蝗爬滿了竹林

一年一代。以卵在土中卵囊內越冬。湖南5月初、浙江5月下旬開始孵化,孵化期長達50d。若蟲期50-55d。7月上旬開始羽化,7月中、下旬開始交尾,8月上旬產卵。產卵延至到10月底、11月初。5月當日均氣溫在25℃以上時,卵開始孵化,有利於孵化的相對濕度為60%-80%。孵化時以晴朗天氣14-16時為多。初孵若蟲當天不吃食,集中棲息於小竹及禾本科雜草上,次日取食竹葉、雜草,使葉邊緣呈現許多缺刻。取食多在6-9時、16-20時進行。1齡末、2齡初開始上大竹為害,3齡全部上大竹。

產卵地識別

竹蝗多產卵於危害程度輕微、雜草稀疏、土質鬆緊適度坐北向南的竹山山腰或山窩斜坡上。林間可根據如下特徵確定集中產卵地及產卵範圍:

(1)一般在竹梢葉片被害嚴重的山地有紅頭芫菁(一種取食竹蝗卵的昆蟲)的地方有卵存在;

(2)地面小竹、雜草被害嚴重的地方可能有卵塊存在;

(3)產卵場所常常有竹蝗的頭殼,前胸背板,翅膀和後足等屍體遺骸存在;

(4)卵塊上端有一膠質硬化圓形而中凹的黑色卵蓋。

防治原則與要求

被黃脊竹蝗啃過的竹葉被黃脊竹蝗啃過的竹葉

竹蝗的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以無公害防治為手段,創造適合竹林生長而不適合竹蝗種群發生和危害的環境。當蟲口密度接近或達到防治指標時,就必須採取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

(1)在時間上,要抓早(跳蝻初卵期)、抓小(產卵地周圍)。準確預測孵化期,查清蟲源地,以防治1~2齡跳蝻為中心。

(2)在藥物的選用上,要選取有特效的、低毒的、與環境相協調的藥劑,如森防丹Ⅲ號、滅幼脲3號、銳勁特和吡蟲啉等殺蟲劑,保護竹蝗的天敵,保護生物多樣性。

防治方法

1 人工挖卵

在次年3月底前結合竹林撫育或挖出卵塊集中處理。

2 保護天敵

在林間種植榿木和泡桐樹(榿木更適合在竹蝗發生區栽種,比泡桐的成活率高,生長也比較好),繁殖紅頭芫菁,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竹蝗的天敵有黑卵蜂、寄蠅、紅頭芫菁、螞蟻蜘蛛螳螂竹雞等。

3 跳蝻的藥物防治

1跳蝻的地面防治

黃脊竹蝗 黃脊竹蝗

(一)噴藥時間:地面噴藥最佳防治時間是在跳蝻上竹前,1齡跳蝻期進行防治。

(二)藥劑的選用:森防丹Ⅲ號、滅幼脲3號、森得保、吡蟲啉等。

(三)用藥量:2%森防丹Ⅲ號,用藥量100ml/畝,稀釋500-800倍液。25%滅幼脲3號膠懸劑,有效成分75~100ml/hm2,加清水稀釋至15~75kg。25%滅幼脲3號粉劑,有效成分75~100ml/hm2,噴灑前加入填充劑(滑石粉或復粉)15kg/hm2,混合均勻。16%滅幼脲3號增效型粉劑,有效成分50~75g/hm2,配藥方法同25%滅幼脲3號粉劑。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7.5~15g/hm2。

(四)施藥方法:採用機動噴霧或噴粉作業,根據噴藥量的大小適當調節步行速度。噴藥時,要掌握天氣變化情況,按順風方向噴藥(風速超過每秒3m停止作業),選擇有利的地形方位。噴粉應在葉面露水未乾的早上或雨後進行,儘量避免雨天作業,防止藥物被雨水沖刷流失。

2 跳蝻的上竹防治

對於上竹危害的跳蝻,可用1%阿維菌素油劑,用藥量300~450ml/hm2,與柴油按1:15~20的比例配製成油煙劑,藉助煙霧機施放。

4 成蟲的防治

(一)人工誘殺:用混有農藥的尿液(如尿液:殺蟲雙=19:1)裝入竹槽或浸潤稻草,放到林間,誘殺成蟲。

(二)藥物防治:藥劑的選用:1%阿維菌素油劑等。用藥量和施藥方法同防治上竹跳蝻一樣。如果黃脊竹蝗危害的竹林是用於培育食用竹筍,應採用滅幼脲3號、吡蟲啉、銳勁特防治。若使用其他農藥,藥後採集的竹筍,應進行農藥殘留量檢測,確定是否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的要求。

5 防治效果檢查

一般噴藥後第3天開始,每融3天觀察記錄變化情況一次,以便準確評價防治效果。

節肢動物門(直翅目、螳螂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