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箱子

青箱子

青葙子(Semen celosiae)為莧科植物一年生草本青葙的成熟種子。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野生或栽培。青葙子是中醫常用的一味中藥之一,具有祛風熱、清肝火、退翳之功效。《本經逢原》:青葙子,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其治風瘙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現代臨床還可用於治療高血壓等症。主治1.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2.肝火眩暈。但肝虛目疾不宜單用,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青箱子青箱子
青葙子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無毛。莖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綠色或紅紫色,具條紋。單葉互生;葉柄長2-15mm,或無柄;葉片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外形,長5-9cm,寬1-3cm,先端尖或長尖,基部漸狹且稍下延,全緣。花著生甚密,初為淡紅色,後變為銀白色,穗狀花序單生於莖項或分枝頂,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質,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紅色,披針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狀,花葯紫色。胞果卵狀橢圓形,蓋裂,上部作帽狀脫落,頂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扁圓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分布範圍

分布幾遍全國。野生或栽培,生於平原、田邊、丘陵、山坡,高達海拔1100米。朝鮮、日本、俄羅斯、印度越南、緬甸、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及非洲熱帶均有分布。

植物資料

性味歸經

青箱子青箱子
性味:苦,微寒。

①《藥性論》:味苦,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③《品匯精要》:味苦,性微寒,無毒。

歸經:歸肝經。

①《滇南本草》:入肝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退翳。用於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高血壓病;鼻衄;皮膚風熱瘙癢;瘡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汁灌鼻。

生境分布:青葙分布在非洲熱帶、馬來西亞、俄羅斯、印度、日本、泰國、緬甸、越南、菲律賓、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全國各地等地,生長於海拔1,1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丘陵、田邊、平原和山坡,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用藥禁忌

①《中國藥典》:肝虛目疾不宜單用,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

②《本草備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植物簡述

植物栽培種子供藥用,有清熱明目作用;花序宿存經久不凋,可供觀賞;種子炒熟後,可加工各種搪食;嫩莖葉浸去苦味後,可作野菜食用;全植物可作飼料。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忌積水,低洼地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

青箱子青箱子
用種於繁殖。應選穗長、分枝多、產量高的植株採種子作種用。青葙與雞冠花易雜交,顯著影響產量,故留種應注意與雞冠花隔離種植,以保證純種。種子發芽率70%~80%,發芽適溫為25℃,在20~30℃內發芽良好。春播3~4月,開1.3m的畦,條播,按行距3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在溝內,覆土0.5cm,稍加鎮壓,澆水。每1hm2用種量4.5~6.0kg。穴播,按行株距各約25cm開穴,深5~6cm,做到穴淺底平,施人畜糞水後,拌少量火灰,作成種子灰,勻撒穴里,再蓋火灰一層。每1hm2用種量3.75kg。

田間管理

出苗後,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4~7cm時,鬆土除草;第2次在苗高17cm左右時,淺薅除草,並進行勻苗、補苗,每穴苗3~4株;第3次在初現花時進行,結合培土,防止倒伏。在每次中耕除草後,結合追肥,施人糞尿、硫酸按、過磷酸鈣。

採收和儲藏

7~9月種子成熟,割取地上部分或摘取果穗曬乾,搓出種子,過篩或簸淨果殼等雜質即可。

藥材性狀

本品呈扁圓形,少數呈圓腎形,直徑1~1.5mm。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種臍。種皮薄而脆。無臭,無味。

臨床套用

青箱子青箱子
1、青葙子治肝火眩暈。取本品清瀉肝火以平抑肝陽,可用治肝陽化火所致頭痛、眩暈、煩躁不寐,常配石決明、梔子、夏枯草等藥用。

2、青葙子治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本品苦寒清降,功專清瀉肝經實火以明目退翳,用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等,可配決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用,如青葙丸(《證治準繩》);若配生地黃、玄參、車前子,可治肝虛血熱之視物昏花,如青葙丸(《醫宗金鑒》);若配菟絲子、肉蓯蓉、山藥等藥用,可治肝腎虧損,目昏乾澀,如綠風還晴丸(《醫宗金鑒》)。

3、青葙子治頭風痛:青葙子五錢至一兩。煎水服。(《福建中草藥》)。

4、青葙子治風熱淚眼:青葙子五錢,雞肝燉服。(《泉州本草》)

5、青葙子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廣利方》)

6、青葙子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錢,烏棗一兩。開水沖燉,飯前服。(《閩東本草》)

7、治療高血壓病:取青葙子1兩,水煎2次,濾液混合,每日3次分服,臨床試治5例,血壓均在160~230/100~135毫米汞柱之間,經用藥1周后,血壓降至125~145/78~90毫米汞柱。

各家論述

青箱子青箱子
1.《本草綱目》: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雲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徵。

2.《本經逢原》:青葙子,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其治風瘙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

3.《本草正義》:青葙,即雞冠花之同類。其子苦寒滑利,善滌鬱熱,故目科風熱肝火諸症統以治之。

4.《神農本草經》:療唇口青。

5.《藥性論》: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露瘡。

6.《日華子本草》: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

7.《滇南本草》:明目。治淚澀難開,白翳遮睛。

8.《本草原始》:除心經火邪。

9.《會約醫鏡》:去風熱。

化學成分

含脂肪油和豐富的硝酸鉀,尚含煙酸(Nicoti-nic acid)。種子含脂肪油約15%,澱粉30.8%,煙酸(nicotinic acid)及豐富的硝酸鉀。並分得β-谷甾醇、棕櫚酸膽甾烯酯、3,4-二羥基苯甲醛、對羥基苯甲酸、3,4-二羥基苯甲酸、正丁基-β-D-果糖甙和蔗糖。

附方

①治風熱淚眼:青葙子五錢,雞肝燉服。(《泉州本草》)

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錢,烏棗一兩。開水沖燉,飯前服。(《閩東本草》)

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廣利方》)

④治頭風痛:青葙子五錢至一兩。煎水服。(《福建中草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