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科

山茱萸科

山茱萸科,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1科。落葉或常綠喬、灌木,極稀草本。單葉對生或互生,少數近於輪生;葉脈羽狀,稀掌狀;邊緣全緣或有鋸齒;無托葉或有托葉,分裂或不裂。花兩性或單性異株,常組成圓錐、傘形、聚傘花序,個別屬為頭狀花序,具苞片或總苞片;花萼管狀,與子房合生,先端具3-5萼片;花瓣3-5,鑷合狀或覆瓦狀排列;雄蕊與花瓣同數而互生,子房下位。果實為核果或漿果狀核果。

基本信息

簡介

山茱萸科 (Cornaceae)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1科。

特徵

山茱萸科山茱萸科

落葉或常綠喬、灌木,極稀草本。單葉對生或互生,少數近於輪生;葉脈羽狀,稀掌狀;邊緣全緣或有鋸齒,無托葉或有托葉,分裂或不裂。花兩性或單性異株,常組成圓錐、傘形、聚傘花序,個別屬為頭狀花序,具苞片或總苞片;花萼管狀,與子房合生,先端具3~5萼片;花瓣3~5,鑷合狀或覆瓦狀排列;雄蕊與花瓣同數而互生,子房下位,1~4室,每室具1下垂倒生胚珠。果實為核果或漿果狀核果。本科缺乏系統的形態解剖資料。毛常為單細胞,有時呈丁字著生;葉緣稀具腺狀鋸齒;木材中導管的分布為散孔材;導管間的紋孔為梯紋;維管束具梯狀穿孔板;單列射線,大部由直立細胞組成,但在中間部分的多列射線則具橫臥細胞。本科植物的染色體基數為x= 8~11,19。花粉為單型花粉,花粉粒為長球形至近球形;極軸21~79微米;具3(擬)孔溝;外壁外層具細網狀或刺狀雕紋。有16屬約130種。

發現

山茱萸科為古老的一科植物,它的化石最早發現於白堊紀賽諾曼期,或認為發現於上白堊紀、第三紀古新世(穆戈扎雷)。中國最早發現本科的山茱萸屬(廣義的Cor-nus)植物化石是在第三紀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早期,采于山東臨朐(山旺組)。

分布

具兩極性分布,主要分布於南北兩半球的溫帶至熱帶高山地區,北半球寒帶也有個別屬分布。中國產9屬60餘種,其中特有種達40餘種。除新疆、寧夏外,其餘各省區均有分布,因西南地區的地形和地貌複雜,且受第四紀冰川影響不大,故本科植物在雲南四川兩省分布的屬、種均較豐富,種下的等級也較多。

本科植物除草茱萸屬為草本,在中國僅分布於吉林長白山區的針葉林下外,其餘各屬多生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或生於亞高山針葉林下,常生於海拔3300米以下、土壤濕潤肥沃、pH值5~6的山地黃壤、黃棕壤、灰棕壤中。

用途

本科的山茱萸屬為傳統的中藥材“萸肉”,青莢葉屬民間常作藥用;棶木屬個別種的果實為油料植物,可供食用及藥用,木材供建築工藝及農具用;四照花屬的果實可食用或釀造用;桃葉珊瑚屬及其他各屬均可作觀賞植物及行道樹。

燈台樹 產於中國的東北部、台灣和長江以南各省區。喜馬拉雅山區、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常散生於海拔250~2600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亞高山針闊葉混交林中。喬木,高6~15米;樹皮光滑,枝條開張。葉互生。頂生大型傘房狀聚傘花序,花白色,子房下位,花柱圓柱形。核果球形,成熟時紫紅色至黑色;核骨質,頂端有一個方形孔穴。

藥用藥效

山茱萸的功效:

性味歸經:酸、澀,微溫。歸肝、腎經。功能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套用:1.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與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等配伍。2.用於遺精,遺尿,小便頻數,及虛汗不止。對腎陽不足引起的遺精、尿頻均可套用,常配合熟地、菟絲子、沙苑蒺藜、補骨脂等同用;對於虛汗不止,本品又有斂汗作用,可與龍骨、牡蠣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固經止血,可用治婦女體虛、月經過多等症,可與熟地、當歸、白芍等配伍套用。

山茱萸的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山茱萸有強心作用,山茱萸注射液2-8mg/kg靜脈注射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縮性和心輸出量,提高心臟工作效率。犬注射後,動脈收縮壓、舒張壓及平均血壓、左心室內壓均升高。山茱萸注射液能對抗家兔、大鼠晚期失血性休克,使休克動物血壓升高,腎血流量增加,延長動物存活時間。

2、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山茱萸不同組分對免疫系統影響不同,水煎液可降低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抑制SRBC或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遲髮型超敏反應,抑制T淋巴細胞的活化。山茱萸總苷和熊果酸能明顯抑制T淋巴細胞增殖、轉化,抑制LAK細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生成和白細胞介素-2的產生,對器官移植產生的排斥反應有明顯的對抗作用,每日腹腔注射山茱萸總苷500mg/kg,連續給藥6天,可明顯延長小鼠移植心臟後的存活時間。而水煎液對體液免疫有促進作用,可加速血清抗體IgG、IgM形成。

3、抗炎、抗菌 ,山茱萸水煎劑對二甲苯、蛋清、醋酸等致炎物引起的炎性滲出和組織水腫及肉芽組織增生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對腫脹組織中PGE含量無明顯影響,能降低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的含量,減輕腎上腺細胞損害。提示其抗炎機理與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有關,對PGE合成釋放無明顯抑制作用。山茱萸對表皮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4、抗應激、抗氧化、降血脂 ,山茱萸能增強機體的抗應激能力,提高小鼠耐缺氧、抗疲勞能力,增強記憶力。山茱萸能提高紅細胞中SOD活性,對抗脂質過氧化。其醇提物還有降血脂作用,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膽固醇的含量,抗動脈硬化。

簡易處方

[自汗、盜汗] 山茱萸、防風、黃耆各9克,水煎服。

[汗出不止]山茱萸、白朮各15克,龍骨、牡蠣各30克,水煎服。

[遺尿]山茱萸、覆盆子、茯苓各9克,附子3克,熟地12克,水煎服。

[老人尿頻失禁] 山茱萸9克,五味子6克,益智仁6克,水煎服。

種類

紅瑞木,山茱萸科紅瑞木,山茱萸科

紅瑞木

山茱萸科,棶木屬。又名紅梗木、涼子木。落葉灌木。老乾暗紅色,枝椏血紅色。葉對生,橢圓形。聚傘花序頂生,花乳白色。花期5月-6月。果實乳白或藍白色,成熟期8月-10月。

燈台樹

有幾層近於輪生的枝條,上部樹冠較窄,下部較寬,形如燈台,故名。喜生於向陽、土層深厚肥沃、局部平坦地區;樹形美觀,為好的行道樹種;果實俗名“燈台籽”,含油量較高,民間用以榨油,是一種木本油料植物;木材可供建築、器具和雕刻等用。

毛棶

產於遼寧、河北、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山東中部以及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區。分散生於海拔300~1800米的密林中或雜木林下。樹高6~15米;樹皮厚,黑褐色,條形塊狀開裂,小枝近於對生。葉對生,冬季凋落。頂生傘房狀聚傘花序;子房下位,花柱棍棒形,核果球形,核骨質,無孔穴。毛棶為一種木本油料植物,果實含油量達27~38%,供食用或高級潤滑油用;木材紅褐色,美觀,可作家具、車輛和農具等;葉和樹皮可提取栲膠;喜生於向陽山坡或石縫中,為一種“四旁”綠化或水土保持樹種。

山茱萸

產于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生於海拔400~1500(~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傘形花序,有卵形總苞片4,厚紙質至革質,暗紫色,開花後脫落。核果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山茱萸的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為中國傳統中藥材,味酸澀,性微溫,為彌斂性強壯藥,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

四照花

灑金桃葉珊瑚的花灑金桃葉珊瑚的花

產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分布於海拔600~2200米的森林中。為落葉小喬木,高2~10米;樹皮灰色或灰褐色。葉對生,上面綠色,下麵粉綠色。頂生球形頭狀花序,具有4枚白色至淡黃色卵形至卵狀披針形的總苞片;花小,黃色。果為聚合果。四照花成熟的果實味甜多汁,俗稱“山荔枝”,可以生食。又可為釀酒原料,花序極為美觀,常引種為庭園觀賞植物。

桃葉珊瑚

台灣及華南各省均有分布,常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為常綠小喬木,稀灌木狀,樹皮灰綠色。枝、葉均對生;葉厚革質,橢圓形,邊緣有5~7對粗鋸齒。花單性異株,呈頂生圓錐花序,花4數,子房下位。核果圓柱狀,幼時綠色,成熟後鮮紅色,常1~2年生果序同生於枝上。本種冬季有鮮紅色的圓錐狀果序及常綠葉片,可栽培作觀賞植物。

青莢葉

廣布於黃河流域以南各省,生於海拔3300米以下的亞高山針葉林及常綠闊葉林下,性喜陰濕。日本也有分布。民間稱“葉上珠”、“葉上花”、“大葉通草”。落葉灌木。葉紙質,卵形或卵圓形,邊緣有刺狀細鋸齒,托葉線狀分裂。花單性異株,常成傘形花序生於葉面的中脈上,稀生於小枝上部的葉腋,花3~5數。漿果由綠色至紅色、黑色,有3~5分核。民間常將本種莖的髓部及果實作藥用。

灑金桃葉珊瑚

山茱萸科,桃葉珊瑚屬。別名:灑金東瀛珊瑚花葉青木。 桃葉珊瑚的栽培變種。常綠灌木。小枝粗圓。葉對生,革質,暗綠色,有光澤,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廣楔形,葉緣疏生鋸齒。葉面散生大小不等的黃色或淡黃色斑點。雌雄異株,3-4月開花,花紫色,圓錐花序頂生。漿果狀核果短橢圓形,11月成熟,成熟時鮮紅色。 原產日本和朝鮮半島。

相關知識

恩格勒將本科置於傘形花目(Umbelliflorae),介於八角楓科及嘉麗亞科之間。哈欽森則置於五加目(Analiales)中,位於八角楓科及藍果樹科之前。克朗奎斯特則認為應置於山茱萸目(Cornales)中,介於藍果樹科及嘉麗亞科之間。塔赫塔江也置於山茱萸目中,但位於八角楓科及桃葉珊瑚科(Aucubaceae)之間。

對科下分類系統,有將本科分為2亞科,3亞科,4亞科等不同意見,還有人認為本科中的Aucuba、Helwingia、Mastixia屬可獨立成科,稱Aucubaceae、Helwingiaceae、Mastixiaceae。

山茱萸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