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果樹科

藍果樹科

藍果樹科Nyssaceae,雙子葉植物綱的一科。又稱珙桐科。有3屬10餘種,分布於亞洲和美洲。中國有3屬8種,分布於長江流域、西南和華南各省區。本科多為高大喬木,樹冠圓形,生長迅速,為優良的庭園樹和行道樹;有些種類可作藥用,木材可製造器具和建築材料。樹種有藍果樹和喜樹等。

基本信息

簡介

藍果樹科藍果樹科

藍果樹科,雙子葉植物綱的1科。有3屬10餘種,分布於亞洲美洲

特徵

落葉喬木,稀灌木。單葉互生,有葉柄,無托葉,卵形、橢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全緣或邊緣鋸齒狀。花序頭狀、總狀或傘形;花單性或雜性,異株或同株,常無花梗或有短花梗。

雄花:花萼小,花瓣5,覆瓦狀排列;雄蕊常為花瓣的2倍或較少,常排列成2輪。

雌花:花萼的管狀部分常與子房合生,花瓣小,5或10,排列成覆瓦狀;子房下位,1室或6~10室,每室有1枚下垂的倒生胚珠

核果或翅果;胚乳肉質。

分布

其中珙桐屬(Davidia)與喜樹屬(Camptbtheca)為中國特有的單種屬,藍果樹屬(Nyssa)有10餘種間斷分布於北美和東南亞地區。

用途

藍果樹科藍果樹科

本科多為高大喬木,樹冠圓形,生長迅速,為優良的庭園樹和行道樹;有些種類可作藥用,木材可製造器具和建築材料。著名的樹種有藍果樹和喜樹。

屬類

藍果樹

藍果樹(Nyssa sinensis) 屬藍果樹屬,本屬有10多種,分布於亞洲和北美洲,高大喬木,單葉互生,花小,雜性,成傘形花序,總狀花序或頭狀花序,果實系核果。藍果樹廣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是中國分布最廣的珍貴樹種之一,60多年前就載入《中國植物圖譜》,叫柅薩木,1937年改稱為紫樹,10多年前才採用中國南方的通用俗名藍果樹,華南藍果樹由南亞各國北向分布至中國南方各省。中國特產種有薄葉藍果樹產於湖南,上思藍果樹產於廣西,文山藍果樹和瑞麗藍果樹產於雲南。


毛葉紫樹

毛葉紫樹(maoyezisu) 藍果樹科 nyssaceae
現狀 瀕危種。又名雲南藍果樹,為我國特有。分布區很小,數量少,多遭砍伐,已處於瀕臨絕滅的境地。
形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高25-30米,胸徑達80-100厘米;樹皮灰白色至褐色,近平滑,常具細縱裂;小枝密被褐黃色絨毛,疏生灰白色近圓形皮孔。葉芏質,寬橢圓形、倒卵形或寬卵狀長圓形,長10-22厘米,寬5-12厘米,先端鈍,具短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亮綠色,下面黃綠色,密被黃褐色絨毛,脈上更密,側脈10-18對;葉柄長2-3.5厘米,密被褐黃色絨毛。花單性,異株,由葉腋或葉已脫落的葉腋生出;雄花多數成傘花序,花梗長約3毫米,總花梗長2-2.5厘米,密被黃綠色絨毛,萼片5,外面密被絨毛,花瓣5,雄蕊10,排列成2輪,生於花盤周圍。頭狀果序由5-7果組成,序軸長達2.5厘米,密被絨毛;核果橢圓形,長1.3-2厘米,熟時紅色,頂端及基部密被絨毛,疏生皮孔;種子稍扁,外殼上有7條縱溝紋。 地理分布 毛葉紫樹只分布於雲南西雙納景洪縣,生於海拔540-850米的林中。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本種產地年平均溫20-21.7℃,極端最低溫2℃,極端最高溫40℃,年降水量100-1500毫米,多集中於6-10月,年平均相對濕度82%。土壤為山地黃壤或磚紅壤。毛葉紫樹主要生長於熱帶北緣季雨林,局部空隙,陽光較充足而又濕潤的地段。常是喬木上層的組成成分,數量較少。花期3-4月,果期5月以後。
保護價值 毛葉紫樹是中國熱帶北緣的特有種,對於區系研究有科學價值。木材堅重,為優良的建築用材。
保護措施景洪縣普文已建立自然保護點,應列為保護對象,加強管理和繁殖。有關單位應大力引種栽培。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於8-9月採種,洗淨果皮雜質後隨即播於苗床,但以濕沙層積過冬,來春播種效果較好。本樹種移栽後較難成活。

喜樹
藍果樹
喜樹(Camptothecaacuminata) 屬喜樹屬,是中國珍貴的特產樹種,產長江流域、西南和華南各省區。清代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說它的果實落地像蓮花,曾叫它“旱蓮木”。樹高常達20餘米,樹幹挺直,樹皮灰色,分枝伸長,樹冠廣闊。葉紙質,長圓形或近於長橢圓形,花小,白色,有很濃的香味,常由幾十朵花組成近於球形的頭狀花序,其頂端系雌花,雄花很多,環繞於雌花的周圍,雄花有雄蕊10,雌花的子房下位,果實為狹長的翅果,兩側有很窄的翅。本種樹皮可提喜樹鹼,有一定抗血癌及肉瘤的效果,但毒性較大。常作為庭園觀賞樹和行道樹

珙桐

珙桐(googtong) 藍果樹科 NYSSACEAE 珙桐(googtong) 藍果樹科 NYSSACEAE

珙桐(googtong) 藍果樹科 NYSSACEAE

現狀 稀有種。為中國特有的單屬植物,系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遺種,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觀賞植物。由於森林的砍伐破壞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目前數量較少,分布範圍也日益縮小,若不採取保護措施,有被其它闊葉樹種更替的危險。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0餘米,胸徑達1米左右;樹皮深灰色,常呈薄片脫落。葉紙質,互生,無托葉,常密集於幼枝頂端,寬卵形或近圓形,長9-15厘米,寬7-12 百米,先端急尖或短急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初被疏長柔毛,下面密被淡黃色或淡白色絲狀粗毛,側脈8-9;葉柄長4-5(-7)厘米。花雜性,由多數雄花與1雌花或1兩性花組成近球形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著生於幼枝頂端,雌花或兩性花生於花序的頂端,雄花環繞於周圍,花序基部具2-3枚花瓣狀苞片;大苞片膜質,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7-15(-20)厘米,寬3-5(-10)厘米,初呈淡綠色,後變為乳白色,乾後為棕黃色;雄花無花瓣,具雄蕊1-7;雌花和兩性花具退化花瓣6-10,子房下位,6-10室,與花托合生,子房頂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壯,分成6-10枝,柱頭向外平展,每室有1胚珠。核果長卵圓形,僅3-5室發育,長3-4厘米,直徑1.5-2厘米,紫綠色,具黃色斑點,外果皮很薄,中果皮肉質,內果皮骨質具溝紋;果梗粗壯,長5-7厘米。
地理分布 分布於陝西東南部鎮坪、崗皋,湖北西部至西南部神農架、興山、巴東、長陽、利川、恩施、鶴峰、五峰,湖南西北部桑植、大庸、慈利、石門、永,貴州東北部到西北部松桃、梵淨山、道真、綏陽、畢節、納雍,四川東部巫山,東南部南川、北部平武、西部至南部汶川、灌縣、彭縣、寶興、天全、峨眉、馬邊、峨邊、美姑、雷波、筠連、雲南東北部綏江、永善、大關、彝良、威信、鎮雄、昭通等地。常混生於海拔1250-2200米的闊葉林中,偶有小片純林。

珙桐(googtong) 藍果樹科 NYSSACEAE 珙桐(googtong) 藍果樹科 NYSSACEAE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分布區的氣候冬冷夏涼,常年多霧,多雨,空氣溫度大。年平均溫12-17℃,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80-85℃,土壤為砂頁岩、花崗岩或石灰岩等發育而成的山地黃壤或黃棕壤,PH值4.5-6.0。在土層疏鬆、團粒結構好、枯枝落葉層厚的地方生長較好。在常綠闊葉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多呈零星散生,在四川有時為建群成分,可達喬木一、二層,稀為小片純林。同生植物有扁刺錐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rehd.et wils.、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峨眉肉楠Actinodaphne omeiensis (Liou)Allen、粗穗柯Lithoarpus elegans (bl.)soepadmo、包槲柯L.cleistoearpus Rehd.et wils.、 巴東櫟Quercrs engleriana Seem.、香港大頭茶Gordonia axillaris (roxb。et ker.)Dietr.、天師栗Aesculus wilsonii rehd. 連香樹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 黑毛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melanotricha (pojark.)Fang等。果期10月。
保護價值 珙桐為古老、珍貴、稀有植物。盛花期頭狀花序下的2枚白色大苞片非常顯著,極似展翅之群鴿棲於樹上,故有"中國鴿子樹"之稱,是馳名世界的珍貴觀賞樹種。因花序頭狀,花的形態有別於其它各屬,故有學者主張另立珙桐科。對研究古植物區系和系統發育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木材材質優良、可作家具等用。
保護措施 有的分布區雖已建自然保護區,但無嚴格保護措施,在其它分布區也應設定保護點,應制訂具體的保護管理措施,積極開展引種栽培和繁殖試驗,進行人苛造林,擴大其分布區。
栽培要點種子和扦插育苗。果核堅硬不易透水,種子有後熟性,採種後必須在低溫下層積,播後兩年才不整齊地發芽,苗期須搭蔭棚。扦插以5-7月為宜,選用樹齡較小的母樹下部的半木質化、帶葉枝條。若用50ppm的吲哚-3-丁酸或2-茶乙酸處理,可提高生根率。本樹種在夏季高溫乾燥地方不易引種,推廣的地區範圍有局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